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性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先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作出处置决断,而是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即使有些事物恰恰对他是不宜、不利或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2.
侯瑞荣 《山东教育》2004,(33):26-26
一提到“任性”,大多数成人就认为是小孩不听大人的话,和大人对着干,其原因归结为家长对孩子太娇惯、太迁就,给孩子太多的爱所造成的。其实并不尽然。美国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着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他们却不能像成人那样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知道,幼儿本身的感受和需要,大多是依靠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决定的,往往会有些不合情理,作为成人既不可以唯命是从,也不可以断然否定,即使要让孩子知道必须怎样做不许怎样做,也应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选择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 ,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 ,幼儿随心理发育 ,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 ,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 ,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适宜、有利。家长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 ,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 ,这种情绪和兴趣 ,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比如 ,4岁的杰克看见表姐尼娜有个新玩具 ,在表姐离开后他便开始要求母亲 ,非得立即有个同样的玩具不可。但此时已是夜深人静 ,母亲不可能驱车进城为之寻购。于是 ,杰克哭闹了一整夜。看起来是杰克任…  相似文献   

4.
孩子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有些任性是难免的.但是如果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会妨碍稿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家长和教师要了解任性稿子性格形成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5.
教育好任性的孩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任性住往发生在家里,对象多为父母。在幼儿园里,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任性的儿童。幼儿为什么会出现任性呢?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①对孩子过分溺爱。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无论什么事都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②对孩子管束过严。孩子的任性,常常反映了他们对父母严厉管束的不满。③对孩子的态度不当。有的父母对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聪明,反应敏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优点比较突出,但也有些孩子任性、独立精神差、交际能力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极易发生过错行为。教师和家长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这些孩子所犯的过错行为,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甚至还会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同时还会由此引发、激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导致教育教学的失败。那么怎样做才能避免减少这些矛盾的产生呢?我觉得如果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调换位置,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对方,大家就能取得…  相似文献   

7.
《人生十六七》2015,(1):34-35
人们常把六月天比作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形象刻画出孩子喜怒哀乐的情绪无常,但是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化呢?而孩子的这种情绪化往往更多是负面情绪。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在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产生负面情绪,他们也会郁郁寡欢、怒不可遏、无理取闹,这很正常。  相似文献   

8.
写在前面的话;进入中学,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学生开始出现“成人意识”。他们希望摆脱父母的管教和束缚,有时会产生一种与家长相抵触的情绪。可是他们的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还缺乏知识和经验,还不能真正独立。而此时,如果家长不能及时转变观念,仍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对待上初中的孩子,亲子间的矛盾就会升级,甚至出现“家庭危机”。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设计组织了孩子与家长共同参与的亲子互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孩子任性、执拗、不听话,使家长很头痛。面对孩子任性时的大哭大闹,有的家长采取息事宁人的方式,答应孩子的要求,以求得暂时的“耳根清静”;有的家长采取打骂的方式,往往使吵闹的局面愈演愈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要知道处理孩子的任性需要一个正确的方法,方法不当,自然达不到效果。应该怎么办呢?这里给你支几招。第一招:俯下身来孩子任性时,要分析原因,也要看看他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是无理的,当然要拒绝,但是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也很重要。这是理智处理孩子任性的第一步。通常孩子的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或兴趣的表现,是孩子最初的求知欲和…  相似文献   

10.
家长经常会被孩子问到:“为什么爸爸会长胡子,妈妈却没有胡子呢?”为什么天上会下雨?”为什么到了秋天,有的树叶变成了黄色,有的树叶却变成了红色呢?”有些问题家长觉得很好回答,有些问题家长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还有些问题,家长觉得即使把答案告诉了孩子,他也无法理解。那么,孩子为什么爱向家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呢?由于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接触的事物也越来越多,孩子对那些以前没有见到过的事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总是想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毕竟,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想要知道答案,很多情况下要求助于家长。作为家长,在回答孩子提出的各…  相似文献   

1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长发现,孩子不听话了,你要东,他偏要西.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这一时期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现是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会感到厌烦,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反抗心理,萌发对立情绪.  相似文献   

12.
哭是孩子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形式。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哭会上火,对孩子百依百顺,滋长了孩子的任性;有的家长干脆厉声呵斥让孩子突然终止哭泣,这样压制了孩子情感的表达,使他们的情感不能充分发泄,心理不能健康成长。怎么对待孩子的哭呢?  相似文献   

13.
保育之窗     
勿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经常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心情好时,对孩子有耐心。当看到别人家的同龄孩子活泼聪明、口齿伶俐或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孩子的缺陷时,往往会对孩子火冒三丈,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这样,孩子会变得胆小,看成人的脸色办事,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以积极的情绪态度和强烈的心理渴望去认识事物或参与该活动。  相似文献   

15.
当孩子犯错误之后,有些家长往往采取粗暴生硬的态度来批评他们,有极个别家长更是不分青红皂白,上去就是两巴掌。这些方式方法会使孩子的身心受到很大伤害。孩子的身体在生长发育的同时,心理也在成长,在此年龄阶段犯点错误是常事,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时,应首先考虑他们身心健康是否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16.
学前儿童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他们缺乏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他们的甄别能力是比较低下的。加上我们的家长多是选择一些社会上实用而且比较跟风的知识体系来对儿童进行兴趣教育.也就产生了很多家长不注重孩子的兴趣要求,制止儿童接受真正的兴趣教育。诸如很多儿童对数字非常敏感,但是家长却非要孩子学唐诗;有的儿童对色彩比较敏感,但是很多家长却以成人的眼光迫使孩子选择数学或者外语。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促进兴趣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就学会了隐忍。尤其是很多年轻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情绪再不好也会以微笑面对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认为父母天生就是该这么“好”的,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关爱。因此我认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得让孩子明白你的付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扮演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父母不妨把孩子的种种表现予以复制,如挑食、任性、撒娇等等。因为是游戏,孩子会很投入地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麻烦”。孩子虽然小,但是只要与他真诚地沟通,他们完全可以理解父母为他们付出…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新入园的 26名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发现:这些孩子比较自私、任性,好动,接受事物非常快,老师组织教育活动时,他们会听得津津有味,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但自我控制能力差。自由活动时,打架、告状、争玩具现象特别多,且有几个孩子比较突出。我们对其采取了多种正面教育方法,并多次与家长联系,效果并不理想。在与家长联系时, 家长的态度非常平淡, 他们就喜欢听老师说:“这孩子挺聪明……”至于后面的话,只是敷衍老师几句。我们觉得很棘手,经多次分析、讨论,决定从转变家长观念入手。   一、深入调查,全面了解,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19.
王璨 《今日教育》2007,(10):14-14
幼儿在某个时期往往对某个事物产生特殊的依恋性,以致过分依恋某个事物,与之形影不离,一旦成人将其与依恋物强行分开,就会遭到其强烈的反抗。幼儿之所以对某事物产生依恋,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和成人一样,具有社会交往的需要,他们渴望有自己的伙伴。但是,有些父母总怕孩子在外面遭遇危险,索性把孩子关在家中。孩子在缺乏伙伴的孤独状况下,他们内心燃烧着的社会交往之火无处发散,[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不断地会有“我要”的要求,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爱说“不行”。即使他们长大一些后,知道了“为什么不可以”,他们的自控能力也还很有限,还不足以控制强烈的“需要”冲动。此时,如果家长不加约束,不进行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任性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