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后现代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是一种思潮,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后现代早已在艺术、哲学方面深入人心.后现代也影响了整个管理世界的理论和方法.后现代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反传统、反经典、反权威、反逻辑、反结构、反秩序、反制度、反僵化,提倡创造、创新.创建“后现代管理话语“,其宗旨是将“后现代“概念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引入管理学,开辟一条对现有管理知识体系聚再认识、再聚类和再阐释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思潮中的女性主义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摄影是19世纪后半叶萌发的女性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投射和共鸣,它不能简单等同于女性摄影师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又给女性主义摄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后现代思潮与女性主义理论相互作用促使后现代思潮中的女性主义摄影具有质疑传统的宏大理论体系、反对两分法划分性别的思维模式、模糊两性之间的界限、创建女性话语系统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85艺术思潮"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85艺术思潮"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中国人观念上的整体面貌,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开创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新局面,对其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大众化思潮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艺术思潮之一。这一思潮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换。毛泽东的为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是艺术大众化运动的强大理论基础。在大众化艺术思潮的运动中,艺术的“话语主体”实际上是政治文化精英。他们的艺术理论与主张从属于他们的政治抱负和文化理想,在大众化艺术的表象后面彰显出艺术从本质论到功能论的转折。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现代艺术发展中的意大利"有教养的绘画",是对瞬息万变的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反动,是古典传统与新观念的成功联姻,传统的价值又一次得到了重新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西方教育思潮,对东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总体上引领着世界教育的潮流。纵观20世纪整个西方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各种教育思潮之论争,其实质乃是科学与人文、现代与后现代之争。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育思潮的演进以科学与人文的论争为线索,而下半叶则以现代与后现代的论争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下的地理课程与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一词最早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用来指称那些比较现代和前卫的绘画作品,此后广泛应用于艺术和建筑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渗透到文化教育领域,对课程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虽然历史较短,但一出现就在许多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教学设计自然也不例外。本文首先阐述了后现代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传统教学设计的冲击,然后从后现代的视角诠释了教学设计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个后现代理论视阈中的教学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欧洲法国悄然泛起了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潮,这一思潮对当代研究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内涵、对研究生影响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作探析,为研究生的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道德教育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本文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关系、教育研究等五方面对后现代道德教育观的基本主张作了概述,对科学理解和正确对待后现代道德教育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现代艺术是19世纪后期以来,欧美出现的诸多现代艺术流派或思潮的总称,又名现代派.一般特点是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形式一反具象而趋抽象,内容一反理性而趋非理性,一反对现实的再现而趋对主观感受、意象的表现,因而使艺术形象抽象化、哲理化、内心化.它是艺术在两个世纪之交特定时代的特殊变革结果.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道德教育观述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化思潮。本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关系、教育研究等五方面对后现代道德教育观的基本主张作了概述,对科学理解和正确对和对待后现代道德教育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思潮自20世纪中叶诞生以来,以“去中心”“碎片化”“反本质”的解构手法对育人工作构成严重挑战。“三全育人”鲜明的目标指向和育人方式特点,决定“三全育人”在应对后现代思潮的非理性解构中所发挥的积极的抵御和建构作用。通过强化“育人”中心性,加强“育人”整体性,夯实“育人”基础性,消解后现代思潮给现时育人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重新建构兼具中心性、整体性、基础性的新时代育人范式,深化“三全育人”。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思想观念对于数学教育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首先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一种主要理论思潮.其中对数学教育有较大启示的观念有:去单一化与多元化;解构宏大叙事和元话语;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费耶阿本德“怎么都行”;人文科学和后现代的研究方法.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力图探讨一种“后现代数学教育理论”是否可能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后现代观点保持一种批判性.  相似文献   

15.
一、斯拉特瑞课程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文明的弊端日益暴露,已经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人类开始深刻的反思。20世纪后期在西方社会兴起了一股反理性主义的鲜活的文化思潮——后现代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的。“后现代”一词最早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用来指称那些比较现代和前卫的绘画作品,此后广泛应用于艺术和建筑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艺术是现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由于20世纪西方艺术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形式带有"反传统"的艺术特征,所以在理解上一直存在着它是否是对传统审美理想颠覆的疑问。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美的产生以及其内在规律的论述入手,对20世纪西方艺术的美学特征进行解读、分析,提出20世纪西方艺术的发展之路是在与传统艺术的冲突中不断创新的过程,这种对美的规律不懈的探寻不是"反传统",而是艺术精神和血脉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点击"反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俊超 《天中学刊》2003,18(1):88-9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及以后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广为蔓延,它渗透到哲学、艺术、文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这些荒诞、丑恶的思潮解构着人类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具有反文化、反人性、反理性、反社会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论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本质主义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并在17世纪得到发展,但因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而受到忽视,20世纪初采取了新的形式才获得极大发展。当代的反本质主义思潮主要由后现代哲学推动,与以往的反本质主义不同,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持一种极端激进的立场,主要表现在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罗蒂等人的著述言说中。虽然他们的切入点和阐述的重点不同,但都主张消解本质,强调异质性、多元性和个体性,方法论上大多从语言学的话语解构展开“拒斥本质主义”的批判工作。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一些观点和剖析视角还是很富有启发性的,但由于其自身理论充满了自相矛盾,因而不仅招致各方面的抨击,也导致他们的理论走向死胡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起,后现代主义成为欧美学界应者云集的理论思潮,特别是1979年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出版之后,这一思潮成为哲学的主流,其影响遍布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宗教等诸多领域.职业教育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还有待于建设和发展,后现代理论对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