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N+N"结构的合成词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几种不同的类别。以期为网络中日益增多的此类合成词的理解提供参考,并能够为语文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首先论述了“多 N”格式存在于语言中的事实之后,通过对“多 N”格式中的N的分析后,认为“多 N”格式中的N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即N是可以被借用为量词的那一部分名词,最后试着对“多 N”格式的存在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N1+N2"格式为研究对象,探讨格式内双音节成分名词的价位对格式语义的影响,着重阐述价位组合中的格式语义类型。由于名词配价成分稳定,高价名词组合的"N1+N2"格式语义明确;而低价名词组合的格式语义类型多样,在于配价成分的变化和增加,从而引发名词语义的抽象和泛化。同时,从历时、认知和语境三个方面分析"N1+N2"格式中名词价位受制因素,提出名词价位在格式内受制于词类活用方式,名词成分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以及语境定义等。  相似文献   

4.
王强 《现代语文》2008,(5):27-29
"X比N还N"句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超常规组合的"比"字句,比较客体"前N"与结论项"后N"是由同一个名词"N"来充当,经常出现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本文通过考察格式中"前N"与"后N"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异和进入本句式的语义条件限制,从三个平面出发,并结合认知语言学,分析、探索这一句式与一般"比"字句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5.
"比N还N"句式是一种特殊的句式,言简意赅,有丰富的语用意义,但它又不符合传统语法,"还"是副词,其后需要形容词性的短语来做述语。我们运用构式语法从整体上分析了此句式的理解机制,并认为"比N还N"是一个构式,有自己独立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并对其中的名词进行压制,认知转喻是压制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有N1无N2"对举四字格由动词"有"与"无"对举而出,构成奇位固定形式;在N1、N2中嵌入意义相反、相对或相关的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形成偶位待嵌部分;进入该构式的N1、N2须属于同一上位范畴、具有象似关系。"有N1无N2"构式义为:言语使用者对与其预期相悖的残缺领有关系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或消极、负向的方向做出的单向凸显性评价。该构式的构式义与构件义的互动关系为:构式的压制造成N1、N2的语义对比凸显或加强,N1、N2的语义关系制约构式义的浮现和凸显。  相似文献   

7.
"X比N还N"句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比N还N”句式是现代汉中一类特殊的“比”字句,被比较项与结论项由同一个名词来充当,口语性强。文章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这一句式里N的限制条件、性质、功能,“还”的性质、功能,句式的语义特征以及语用效果,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分析、研究,探求这一句式与一般“比”字句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收集"今天你N了没有"及其类同句式中"N"位的102个名词,对它们进行语形截取、语义补足、语用延伸和认知转喻分析,认为其名词动化现象的实质是"受事名词或受事名词的简化形式转喻整个事件",并认为语境对于此类句式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动词的数量特征、名词的时间性是决定“V T (的) N”格式中“T”的语义指向的关键因素,章根据“T”,的语义指向将该格式分析为A:“V ←T (的) N”及B:“V T→ (的) N”两种类型,并着重讨论了将A式分析为述补关系带宾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特征映射型N1+N2概念合成名词中的N1是起描写作用的修饰词,凸显的是陈述性意义即性质意义;而其中心词N2是提供整个词范畴结构的词,构成整个词的认知基础。该构式所体现的思维、语义与句法关系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极其丰富的。空间复合理论为自然语言现象的解释提供了很好的处理方法,而非范畴化不但是语言变化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将空间复合理论与非范畴化结合,对特征映射型N1+N2概念合成名词的识解具有良好的解释力,也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由“N1+N2”格式形成的自由短语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偏正短语、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复指短语。N1与N2形成修饰、并陈述、复指等语义关系:处于修饰关系的N1可以成为语义指向的核心,处于并列关系的N1与N2必有一个更大的语义范畴,处于陈述关系的N1与N2有严格的语义选择限制,处于复指关系的N1与N2必有一个是特指的。在句法功能上主要从体词性和谓词性两方面看。N的排列是有理有据的,联合短语也并非绝对自由。N的数目越多,结构层次性越强。“N1+N2”形成封闭辖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N+地"结构,对这一结构中的N进行计量研究,并通过语义关系描述其中N的类型及其性质,同时讨论其中"地"的作用,比较分析"NV"和"N地V"结构的差异。我们发现:能进入"N+地"结构中的名词是名词词类家族中的非典型成员,多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方式、范围的抽象名词,其弱空间性、无指性、性质义容易得到显现的特点,促使它相对具体名词来说更容易充当状语。"N+地"作状语能使表达更经济、更形象,有着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名词性主语加上由"这个"限定一个名词组成的结构,即"N1+这个+N2"。以"你这个意见"",你这个混蛋"和"你这个姐姐"三个词组为例,分析三类短语的特点,说明最后一个词组"你这个姐姐"代表的一类短语会造成歧义。从N1与N2具有领属关系、N2是一个一价名词、量词"个"适用范围广泛三个方面分析形成歧义的原因,并提出消除歧义的两个方法,即变换句式和使用重音。  相似文献   

14.
比喻性“N1的N2”定中结构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1的N2”指的是两个名词(N1、N2)“的”连接从而形成比喻关系的定中结构。从认知的角度看,该比喻不用明喻、暗喻、借喻格式,而用“N1的N2”形式,一方面反映了知觉结构优势与语言的经济、简约要求及人们对语言结构类型的认识;一方面与修辞主体的创作心理和修辞客体的接受心理密切相关。此外,尽管表层结构相同,但N1为本体、N2为喻体的“N1的N2”在语例中占了绝对优势,反映了句法形式与人类认知方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主要分析“S比N还N”构式的语义识解问题。在考察构件N语义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名词物性结构与N的内涵属性关系,发现物性结构理论可以较为系统地描写解码者所具备的名词静态百科知识。进而,基于物性结构和概念整合理论可以描写、解释“S比N还N”构式的语义识解过程。语义识解是一个带有解码者个体性、主观选择性特征的在线动态过程。物性角色、认知环境、记忆之间的互动最终促成了“S比N还N”构式义的精细化识解。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蒙古语复合动词对计算机自动识别的需要出发,以意义分类方式,对蒙古语N+TALBI复合动词的结构语义进行了形式化,力求探视蒙古语N+V复合动词的结构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17.
“比N还N”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口语和文艺作品中常见的语言句式,但该结构中前N和后N同名异性。前N体现的是它的概念意义,后N体现的是它的内涵意义或联想意义,这些意义都是名词的性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字母词“N”的语义、语用分析,认为“N”的意义发展很快,可概括为三个标记。除具有强烈的口语色彩外,其泛义特征也越来越明显。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N”不仅在修辞上有特殊的作用,在语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功用,填补了和“几”对举的空位。“N”已经发展成汉语词汇的一员。  相似文献   

19.
歧义现象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精细,其实质是一种形式对应多种内容。本文探讨“N1+V+N2”结构造成的语境歧义及其成因,并就其中的主语“N1”所承担的语义角色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多"有时可直接修饰名词,这时它是一个数词,它后面的名词多为表抽象概念的名词。"多+N"格式应该看作是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