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事语文教学十数年,参加校内校外、本地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也不在少数。有一个感觉十分深刻,这就是,眼下的中学语文课,语文味——特别是学生所感受到的语文味——似乎有越来越淡之势。何谓“语文味”?拙见以为,语文味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不脱离文字、文学、文  相似文献   

2.
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育教学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语文要姓"语";语文课要回归自己的本色,要有语文味;语文课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语文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学要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但语文味是什么?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的本色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因此,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马峰 《宁夏教育》2007,(4):35-36
“语文味”一词曾出现在2001年第17期《语文教学通讯》上,即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蒋万利 《学语文》2008,(1):50-50
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应从哪些方面去体现呢?首先,运用朗读读出“语文味”。读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在朗读中应该凸显“语文味”。可在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里却听不见书声朗朗,即使有也是走过场。充当一种不得不经历的环节,我们还见到把语文课的朗读剥夺的现象。凡此种种是把语文课的“语文味”给大大抛弃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在《李镇西大战“李镇西”——简答关于“语文味”》一文中说:1.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2.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语文变得鲜活灵动。小学语文,承载着浓厚的人文内蕴。因此,在课堂上,要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对文本反复涵咏体味,使"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美好情感有机渗透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是否具有"语文味"。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呢?一、语文味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什么?我认为,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1.读出“语文味”中学语文教学中,受教学目标更多指向阅读理解的影响,诵读开始减少,但是,诵读不应该被遗忘。  相似文献   

9.
何为语文味?把“语”字拆开来看,“言”加“吾”,就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所以把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拥有这样的“语文味”并非易事,其中通过“读”是不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要充满“语文味”,那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要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味’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对关键词句理解后的朗读里,即文本品读里。”那“文本品读”品读什么?又应该如何品读?品读中还应注意什么?笔者就小学高段语文的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文本品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2.
“语文味”可谓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发源地,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之意是语文课要注重突出学科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在语文教学领域,关于语文味的界说和演绎可谓百花齐放、众说纷纭。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如何体现语文味?人们对语文味的理解,大体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偏向一:语文味缺失在一些公开课上,评论这堂课有没有语文味,就是看这节课教师让学生读了几遍书。有的优质课的评选还要看看这节课有没有用到多媒体,于是很多语文课集中了过量的声音、图像信息。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在多媒体的演示中浅尝辄  相似文献   

14.
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如何把语文课真正上出“语文味”?语文教师应该抛弃浮华,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并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种工具,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即语文课还得上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笔者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学会洗课,净化语文教学的内环境1、洗可教可不教的教学内容,即洗文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永远是最基础的,第一位的。洗文本。一要细读文本,撷英取华,化繁为简;二要整合有益的文本信息,拎出一条主线,使课堂教学清晰、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提出:“语文还要再语文一些,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其中这“再语文一些”,就是指“语文味”,即语文课所特有的个性和本色。而现在无论是平时学校里的教研课还是对外展示的公开课,教师对课堂模式的建构越来越多样,运用多媒体,采取各种教法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越来越热闹,但我觉得这热闹的背后语文味却在渐渐消失。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下面结合我上的几堂教研课来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阅读课正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现象的理解、感悟,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直至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恰当表达的过程。因此,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五步目标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富有语文味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即引读启智——初读感悟——精读理解——品读体会——延读拓展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正>相信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是"语文味"。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有"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读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多年来,语文教学大多行走在它的边缘。而语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又怎么啦?该怎样上好语文课?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一些公开课、比赛课不断花样翻新,重形式、重表演,追求表面的热闹;加上一些媒体的炒作,使一线教师越来越困惑了,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为全面深入理解、实践新课标的先进理念,澄清教师们的一些模糊认识,本期我们特意把目光投向“语文本色”,探讨语文教学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使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真正地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服务。以后,我们将陆续推出“有效训练”“、文本开发”“、以读代讲”“、个性阅读”“、复习考试”“、生活作文”“、口语交际”等系列专题。敬请关注,欢迎赐稿。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其评价的重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在新课改教改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味”已大大缺失。笔者认为无论教学如何开放,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文字的节奏,倾听文本的声音,品味语言的内涵,读读、品品,让缺失的“语文味”重新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