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池州市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性表现为基岩性、界面性、波动性等特点。喀斯特山区的生态恢复要从提高喀斯特山区的土地承载力、消除或减缓过重的人口压力的角度入手,通过保持水土,高效合理利用喀斯特山区水土资源,来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加强生态修复,重点发展以生态经济型林、茶、果、药等业为主的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培植替代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推广“新中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长沙市天心区为本研究试验区,获取了研究区2002年、2004年和2006年三期QuickBird卫星图像,并以2002年的QuickBird卫星图像为基础.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利用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通过对2004年和2006年QuickBird图像与基础图像比较,找到变化地类信息,然后利用GPS实地测量变化图斑,导入GIS数据库后进行更新。获得2004年、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变更信息,结果表明:利用3S结合技术能准确地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快速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统计出变更信息,是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有效技术手段。制定土地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晋江模式”是我国典型的农村城市化模式之一。本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的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ArcGIS8.2软件和统计分析技术,叠加晋江市政区图,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结合采用1990、1995—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以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动力的“自生”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结果表明:非农建设用地迅速扩展并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均衡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多元化,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但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培育中心城市、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工业向因区集中,提高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为该模式下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漾濞江流域为研究区域,介绍了遥感技术方法土地利用分类的主要过程,得到了整个研究区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结果表明:多步骤遥感分类方法在土地利用分类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整个西南地形地貌复杂的山区。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市中心城市区近50年来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为数据源,采用GIS技术分析了上海市近50年来的土地利用总量变化;并在GIS支持下分别计算出相邻时间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状态转移矩阵,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演变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和定量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如家快捷酒店为例介绍了经济型酒店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对我国整体酒店现状进行分析,明确经济型酒店在整体酒店行业中的位置。并对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模式及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绵阳市塘汛镇1996年、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1996年、2000年、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及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叠置分析方法、土地利用转移距阵和其他统计方法,对塘汛镇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这八年中塘汛镇的土地利用变化很大,耕地面积减小,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大量增加;人文因素在各种驱动力因素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文因素中的政策因素对绵阳市塘汛镇土地利用变化更是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QuickBird遥感影像的融合及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比值变换、IHS变换、主成分变换3种影像融合方法对QuickBird多光谱和全色遥感影像融合,并对融合结果进行评价.以增强处理的QuickBird影像为基础建立解译标志,进行人机交互式解译分类——土地利用类型的专题信息提取.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图.  相似文献   

9.
以衡阳市1979年、1986年、1994年、2002年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在GIS技术支持下,首先将土地利用现状图矢量化,然后利用ArcGIS软件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及扩张强度指数、紧凑度指数和分维数等量化指标,从扩展总体情况、扩展强度、扩展形态和扩展阶段4个方面测度城市空间扩展特征,最后探讨了衡阳城区空间扩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针对商洛山区城镇化步伐加快、但耕地较少的实际,本从城镇沿交通线呈带状发展而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弊端;提出城镇建设应立足内涵挖掘,从严控制耕地占用,集约利用土地;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规范城镇建设用地行为;建立土地开发复垦制度,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健全土地规划体系,强调城镇规划的严肃性等四个方面对商洛山区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采用几种判读方法对不同片种(彩色片、彩色红外片、黑白片)进行象片判读。用精密立体测图仪转绘土地利用类型要素和地理基础要素,编制成广州市土地利用图。通过面积量测,获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据;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可靠资料与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毕节市土地利用现状及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毕节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用数学模型对毕节市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毕节市土地利用不尽合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干扰大;农用地所占比重过大,工矿业不发达,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福清市与建阳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由1985、2000年两期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分析了福建省福清市和建阳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两地共同变化趋势是建设用地、林地增加,草地、水域减少;两地差异在于福清的耕地减少,建阳反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定量分析表明:福清土地综合利用程度高于建阳,两地土地利用系统均处于发展期.导致两地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条件有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及政府决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地区由于其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目前毁林开荒和开垦草原、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过程极其严峻,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监测体系、资源与环境法律体系、土地利用可持续管理体系和退化土地生态重建工程体系,实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5.
122MapGIS为平台,建立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利用系统的空间分析和统计查询等功能,模拟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本文在对系统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的基础上,对山西省屯留县土地利用变化及现状进行了探讨,对引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了该县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基于系统动态监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6.
县级是中国行政管理的基层单位,进行县级尺度的LUCC研究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根据1990~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遥感判度数据,分析了兴宁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区域差异以及空间格局变化。根据定量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7.
衡阳市土地利用及其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研究了衡阳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总体特征,并着重通过构建灰色系统动态模型,预测了2005和2010年衡阳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而对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衡阳市在未来的10年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农村小城镇化的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耕地资源仍将继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非农建设用地对耕地保护冲击强烈;农地尤其是耕地质量将持续下降,人为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增强。据此,论文最后从合理协调城镇建设、乡村居民点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调整农业政策、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优化农业用地组合、强化水土保持机构的行政主管地位,开发宜农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等几个方面提出推进衡阳市土她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梓潼县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图和2009年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图为基础,采用斑块数、类斑块面积、多样性指数等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近五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从2004年至2009年,区域景观受人类的干扰强烈,斑块破碎;受宏观生态保护政策、中观县域土地政策和微观市场经济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为景观基质的水田、旱地、有林地、其他林地之间的转移量最大,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注意协调好各种层面的驱动因子,以保障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宁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琚亍德市1993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指标,定量分析宁德市各类用地面积变化、用地变化的区内差异、研究期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及其不同用途的土地之间转换,并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提出了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农田生态建设,合理利用耕地,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江西境内有相当数量的棚民。他们在江西的山区进行垦殖,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棚民在垦殖山区的同时,也是利用山区土地的过程。棚民的土地利用主要是农业土地利用,包括对待土地的态度、开垦山地的方式以及耕作制度。棚民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表现在: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江河淤塞、洪涝灾害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