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集《烙印》,是臧克家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臧克家常说:“没有卞之琳的《三秋草》和他的无私帮助,就没有我的《烙印》。”1933年春,卞之琳自费印行了处女诗集《三秋草》,给臧克家寄了一本,热情鼓励他也编一本诗集。臧克家很感动,选编好  相似文献   

2.
让作家来讲自己的书,这也是书评的一种形式。“我的书”是文学家亲笔自述“我的处女作”和“我的成名作”的专栏。开设这个专栏,目的十分明确:鉴于在文学史和文学研究著作中关于作家“处女作”和“成名作”莫衷一是的混乱现象,特请文学家们亲笔自述,以匡正以往,以为今后提供准确可信的资料,也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文学家,兼供文学青年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同时,我们也试想通过作家评述自己的书,既活跃书评的气氛,也吸引更多的名家面向大众。当然,这种作法只是一种尝试,欢迎广大读者来信批评指正.感谢已来稿的文学家们,诚望更多的文学家源源赐稿。  相似文献   

3.
我与《中国图书评论》久有交往,并早已在业务联系中滋生了感情,因此凡有邀约理当从命。不过,要我自述“处女作”或“成名作”,却感到有些难处。我的第一本书是《知识丛书·诗经》(中华书局, 1963年),那主要是一本介绍《诗经》有关知识的小册子。这些知识为前人所记述,经历史而积累;而我所做的工作则是择其要者,剪裁编排,以通俗语言介绍给现代的读者。因此,这本小册子说的乃是“媒妁之言”,并  相似文献   

4.
赵航先生告诉我他正在写《选题论》,希望我能担任这部专著的责任编辑并为这部专著“写几句话”。我高兴地接受了这两个“任务”。  相似文献   

5.
1987年4月8日是我有生以来难忘的一天——我的处女作《“雷锋小姐”》在《战士报》上发表了。连队为此给我嘉奖一次。也就是“雷锋小姐”使我从此走上了搞新闻报道这条苦中有乐的道路。那是去年3月,我因病住进了广西边防某部医院。住院期间,我采写了一篇题为《“雷锋小姐”》的小通讯。写的是这个医院陈冬岑等4位护士,无论是在广州军区护校学习期间还是在南宁实习期间或是后来到广西边防工作,都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到街上、  相似文献   

6.
1978年4月,也就是在《词与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出版12年之后,米歇尔·福柯第二次造访日本。在与日本思想史学者吉本隆明举行的圆桌会谈中,他对早年的这部成名作表达了些许的遗憾。“假如现在让我来写《词与物》的话,它会呈现为另外一种形式。如今我有了另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7.
一、您是什么时候发表处女作的?那时有多大年龄? 我现在以写小说为职业,第一篇正式小说,是1956年11月发表的短篇《喜鹊登枝》。然而,我的文学生涯,是从写小演唱、诗歌,故事和新闻报道等开始的。这方面的手稿被变成铅字的,应该算我的真正的“处女作”。我写的第一篇故事,题名《姐姐进步了》,刊于1950年10月的《河北青年报》上。那年我18岁,在区委搞青年团工作。有一次我请假回乡探亲,途经姐姐家的那个村,就顺路去看她。在家里扑了个空,跑到地里才见她正跟男人们一块干重体力活计。这情景在当时来说是件新鲜事  相似文献   

8.
王乾荣 《传媒》2002,(6):22
《环球时报》驻伦敦特约记者许安结3月14日报道:“近日,英国《星期日快报》完成了一项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评选全世界最美丽的三百位女性。” 我认为这不是“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星期日快报》评出的,仅仅是它这个报,或者说它所聘请的五十位评审委员心目中的“最美丽女人”。所以它拉的“全世界”这个大旗,完全是唬人的。 世界何其大,是区区五十双眼睛所能搜寻得过来的吗?我看便是他们每个人都长着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不行。恰巧我最近看到一位  相似文献   

9.
思想性第一     
去年在乌鲁木齐开会的时候,《武汉晚报》准备复刊,要我写一篇文章。我借杜甫的《春夜喜雨》写了一篇短文,今天再从这里讲这首诗的前四句,可以用来比喻一张好晚报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两句:“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今天我想再强调一下,这个“雨”是什么?我想把它解释  相似文献   

10.
在1999年初,郭小橹曾经想写一篇文章,那是她的处女作《网络时代的爱情》拍成电影之后。她想写一篇《小说人,电影蛋》。 郭小橹觉得她是以一种对于纯文学的爱来写电影的,但是这个一厢情愿的爱情失败了。《网络时代的爱情》从第一稿到最后成为电影的那个东西,已经面目全非,甚至最后连角色的名字都改变了(“那只是个符号”,她强调说)。一切为了市场,为了能拉到投资。 “一个想写小说的人下的却是电影的  相似文献   

11.
赘语     
此前发表的自述“我的书”文章,其共同的特点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述;露水珠几引河水──以小引大,作家们走着由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的创作之路。而金先生的处女作却与众不同,出手便是洋洋乎十章的学术专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除开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之间有着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外,还应当肯定金先生自家的特点,这就著作的开拓性──且不说金先生的14部著作,综观迄本文为止的93篇论文,可以说没有一篇应景文字,全都是有为而发。即如这篇“我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可以说是浓缩的重要学术思想,可视为开启先秦社会史和《易》学的一把钥…  相似文献   

12.
我是略阳县公安局的业余通讯员。自1977年秋开始写稿。不过,要说取得较好成绩的时期的话,还要算近两年了。这是因为我“拜”了《新闻知识》这个良师,它使我  相似文献   

13.
我低吟着晚唐诗人许浑的名句:“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不禁勾起了一缕轻烟似的清愁,也就无端地想起了你和属于你生命个性符号的两个字:“萧红”。一年一度的五月端阳,我长吟《离骚》,追念那位“带长铗”、“冠切云”、“行吟泽畔”的忠愤诗人,我也就不能不联想到你,因为正是两千多年前屈原投江的这个日子,82年前的这一天,萧红,你带着第一声啼哭来到了人间,预示中国文学天宇,一颗女性新星即将灿然升起。1932年,你带着处女作小诗《春曲》走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1933年10月你和萧军出版了《跋  相似文献   

14.
《政府工作报告》谈到新闻出版工作,话虽不多,我却认为很重要。因为它对新闻工作的职能和作用有了新的提法,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报告》中用了“新闻媒介”这个名词。过去人们习惯地把新闻单位称作“宣传工具”。这就给某些人造成一种错觉,因为它是工具,谁都可以使用。各部门似乎都有权,可以指挥它登什么,不登什么。作为“新闻媒介”,它的主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投稿     
我的处女作《短歌》,1951年4月28日发表于《浙南日报》,当时我十一岁,上小学五年级。这首小诗的发表,影响了我的一生。在这首小诗背后,有着有趣而感人的故事一””’温州——东海之滨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我的家在市中心。离我家不远处,是《浙南日报》社(今为《温州日报》)。报社门口,有一只大木箱高挂着,上面写着“投稿箱”三个大字。我常常从那里经过。我不知道这“投稿箱”是什么意思。听说只要把稿子投进箱子,如果写得好,报纸就会登出来。我不由得心动了。每当我走过那只投稿箱前,那箱于仿佛在向我招手。正在念小学五年级的…  相似文献   

16.
在多年来我给新闻班讲课中,总是极力推崇《红楼梦》。这因为在我自己的26年的新闻实践中,总觉得《红楼梦》同记者应该结成“忘年交”。因而每每想写一篇“记者与《红楼梦》”的文章,揭示一下《红楼梦》对记者和新闻写作的好处,但由于属一孔之见,是否有普遍意义,不得而知。小时读《红楼梦》,总觉得写的尽是吃饭穿衣,婚丧嫁娶和谈情说爱的生活小事,婆婆妈妈的,读不入去;当时爱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尽管是半文半白,但写的“打仗”,仍然囫囵吞枣地将它读完了。到了大学,才通读了《红楼梦》。工作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才体会到《红楼梦》是一本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7.
今年9月是我任《群众日报》通讯员并在该报“庆祝国庆一周年”笔谈会上发表第一篇“处女作”50周年。这一篇文章发表后,写作便势不可挡,接二连三的消息、通讯和短文陆续发表。它鼓舞自己前进,指引自己攀登。刚解放初,我在渭南瑞泉中学高中上学时,被报社发展为通讯员,颁发了米黄色的通讯员证,还给发来每期的《通讯往来》,指导通讯员不断学习提高。“国庆笔谈会”这篇处女作,就是自己投稿好多篇后才被选上的。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届国庆节,《群众日报》在报上举办“国庆笔谈会”,提出5个问题让读者、通讯员参加。我参…  相似文献   

18.
一条消息能不能吸引人,首先是标题,接着便是导语。标题要能抓住人的眼睛,导语要能抓住人的心灵,这样它的可读性,它的宣传效果,就会相当可观了。 1986年11月,我曾写过一条关于作文比赛的消息。这消息的导语,下了很大功夫,也算冒了一点风险。因为它跳出了惯常导语的路数,很可能不被认可而毙命。给这个导语起个什么“名字”?一时还想不出合适的,故且叫它“梗概导语”吧,因为它讲了一个故事的梗概。 1986年,全国作文研究中心、文心出版社《作文》杂志搞了一场中小学学生作文邀请赛。《作文》主编、我在郑大上学时的老师王素英找到我,想让新华社就这场比赛发一条消息,以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打油诗的开创者该是唐朝儒生张打油。不少文人雅士认为他的诗歌油腻滑透,俚俗不堪。其实,张打油的“打油诗”,有些堪称珍品,即以他的成名作《咏雪》而言,我以为完全有资格选入《唐诗三百首》。有一年冬天,大雪飞舞,远山近水,全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瑞雪兆丰年,村民心里高兴,请张打油写首诗歌。张打油即景抒情,顺口吟咏:“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咏雪诗,看似平常不寻常。它全篇写雪,却没有用一个  相似文献   

20.
从“神实主义”说起 第一次听说《炸裂志》,还是在2011年,我对阎连科老师进行了一次访谈,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问他《四书》(这部书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在内地出版,但有繁体字版)之后的新作。阎老师提到,他正在写一本书,内容是有关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而且这本书是完全按照“神实主义”观念而写的。对于这个观念,我更不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