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模糊"it"刍议     
本文根据传统语法及有关资料展开对"it"用法的探究,揭示出该词语法和语义上的模糊点,归纳出该词的各种模糊指代用法,同时也指出模糊"it"和精确"it"是辨证的统一体,即在特定的情况下,模糊"it"可向精确"it"转化.  相似文献   

2.
“虚义”it作宾语的用法多出现在口语或美国俚语中,但在很多的字典上对该词的此类用法都是轻描淡写,甚至用“词义含糊”笼统概括.这给广大英语爱好者和学习者带来了不便与困惑。有时还让他们贻笑大方.本文就it的此类用法及所构成的短语的含义做了较全面的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3.
通过探讨模糊“it”在某些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指出英语学习者在注意“it”的习惯用法的同时,应当更加注意“it”的模糊用法,以提高自身对英语语言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通过对反义复合词“横竖”的语法化阐述,推导出其语法化的路径,弄清其认知机制。主要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角度来观察该词的语法化。副词“横竖”已基本完成了其语法化过程,已进入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中,隐喻和转喻在该词的词汇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讨模糊“it”在某些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指出英语学习者在注意“it”的习惯用法的同时,应当更加注意“it”的模糊用法,以提高自身对英语语言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学习英语的人都知道“what”一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语法更复杂,语言更多样化,却常容易混淆“What”这一看似既简单又容易的词的多重意义及用法.本文通过对该词进行探析,以求达到对“What”一词的各种词性和多重意义有一更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刘绍晨  黄璋 《考试周刊》2012,(89):82-83
“ぽじ”是日语常用接尾词之一,其语义多样,用法灵活的特点颇受年轻人喜欢,这使该词的使用范围变得十分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青年使用者的极力推动下,“ぽじ”的意义和用法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作者通过网络检索,并与词典释义进行对比。归纳出“ぽじ”在接续、语义和用法上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以”、“於”是两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它们均有动、介词用法 ;“以”字还出现了连词用法。通过对“以”“於”用法的类举比较 ,分析了二者语法功能的同与异 ,试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9.
“Against”是经贸英语中使用频率极高和使用范围极广的一个介词,其意思往往令人难以琢磨。本文利用大量可靠和权威的例证论述了介词“against”在经贸英语中常见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和熟悉该词的这些含义和用法不仅有助于正确理解和使用该词,而且对正确理解和使用经贸英语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临时改变某词的词性,使之具有原来不具有的语法功能,从而赋予该词以新的含义和表现力的用法,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当这种“活用”被人们别具匠心地运用到作品中时,就会产生很强的修辞效果。如: “宝宝”们尖出了小嘴巴,向左向右乱晃,四大娘看得心酸。(茅盾《春蚕》) 同时便机械地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孟子》中“之”字的使用情况从语法功能、语用功能两方面进行了考察。认为《孟子》中的“之”字几乎包含了它的语法语用特点,即大部分充当宾语,少数充当定语,语用功能主要是标记和回指。  相似文献   

12.
说“级”     
本文详细描述了“级”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位置和用法,认为“级”主要是用作名语素、量词、区别词后缀。  相似文献   

13.
"such"在英语中的词类范畴属性问题给语法分析提出了挑战。本文根据ICE-GB真实语料库的相关观点,认为传统语法将其两分为限定词和代词的做法有失公允。基于词类的分布特点来看,"such"应该划为形容词,属于一种边缘形容词成员。  相似文献   

14.
"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词。古代汉语"所"字用法归纳为用作名词、数词、量词、假设连词、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15.
“语助词”是传统的语法概念,形成于对先秦经传注释的语法研究中,并为古今学者广为使用。然而,“语助词”这一提法似欠准确,其原因有二:一是“语助词”概念是传统“辞”、“语助”、“语辞”等语法概念误解的产物;二是“语助” 不是词,故不能称为“语助词”,而应该将其称之为语言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语音符号。  相似文献   

16.
过去对于"把"字句语法意义的几种解释都没有把握这种句式意义的基本特质。我们认为"把"字句的基本语义要求是表明行动的主动性,并因为叙述视点不同形成了外向和内向两种语义传递模式,由此演化出一些具体的句义类别。"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基本语义、语义传递模式和具体句义类别构成的层次性系统。  相似文献   

17.
汉语史上,“替”一词曾一度作为量词来使用。自始载于宋元文献之后,在明清语料中又出现了新的用法,此后就渐趋萎缩直至消失。由于用例不多,故鲜有人提及或关注。追溯量词“替”的发展历程。探求其产生的机制,无疑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把握、理解“替”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碰到“N的V”结构和“N之V”结构,对于它们的语法性质和语法作用,学术界向来有歧义。运用语言的联系和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证明,在“N的V”结构中“的”不是标志偏正结构的助词,这两个结构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偏正结构或是体词性成分,它们是比较特殊的主谓结构,N与V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9.
说"秀"     
近年来,外来词“秀”在新闻媒体中频繁出现,使用上却颇为混乱。本在考察大量语言实例的基础上,从外来词“秀”的词汇、语法等方面分析其特点,并就媒体热衷于使用外来词“秀”的原因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