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没有任何一种宗教思想像禅宗这样深入中国士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禅宗与中国绘画发生关系的更重要方面,是禅宗对文人人生观的广泛渗透和影响,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内容、风格、流派的形成以及绘画艺术的批评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不将禅宗对山水画的影响考虑进去,就无法勾画出唐宋以后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
禅宗作为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和艺术影响深远。禅学思考的问题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与中国艺术精神内在契合。禅宗美学以独特的艺术旨趣对中国绘画创作高度渗透,在传统绘画体系之外建立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并由此推进了中国艺术审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3.
禅宗作为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和艺术影响深远。禅学思考的问题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与中国艺术精神内在契合。禅宗美学以独特的艺术旨趣对中国绘画创作高度渗透,在传统绘画体系之外建立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并由此推进了中国艺术审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的道风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尤 《文教资料》2009,(13):44-46
中国画与道家文化和禅宗素有密切联系。禅宗是佛教与本土道家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的佛教教派之一。在长期的绘画演变发展中,道家文化和禅宗思想对中国画产生了重要的内在作用。本文旨在分析道家文化和禅宗对我国国画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宗教隶属于艺术,而艺术与宗教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西方哲学家眼中艺术是宗教的根基,而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艺术家将禅宗美学精神看成是艺术的灵魂。禅宗哲学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带有浓厚的美学色彩,特别是在中国文人画中禅宗美学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为此,笔者将对文人画作品中的禅宗美学精神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禅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种思想现象,在艺术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给文人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绘画语言形式上讲,它促成了文人画风格的诞生和南北宗画风的分离;从绘画题材上讲,它促成了山水、花鸟等自然题材在画坛上的传统地位;从绘画批评机制上讲,它左右了社会普遍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抽象艺术是世界现代艺术流派中重要的流派之一。中国古代彩陶时期手绘于陶器上的画和中国水墨画是抽象艺术的代表,抽象艺术始终存在于中国传统绘画、建筑、园林、家具、书法、篆刻和服饰等文化和艺术领域,本文重点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存在抽象艺术艺术元素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自李泽厚与刘纲纪两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禅宗美学"为中国美学的"四大思潮"之一以后,学术界对禅宗美学的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史。禅宗美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起步较晚,因此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涉猎,还有一些"处女地"也来不及开辟。人们对禅宗美学的研究,较多的是从禅学(哲学)的视角和层面进行发掘和解说,而很少涉及禅门中人对文学艺术的主张和见解。至今,在中国美学史、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书法美学史和中国禅宗美学史等等的研究中,都未涉及禅宗绘画美学与书法美学。开展禅宗绘画美学史与书法美学史研究,可以拓宽禅宗美学研究(含美学基本原理与美学史研究)的范围,拓宽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含美学基本原理与美学史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9.
禅宗勃兴于唐,盛于宋,其间相继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甚至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并对当地的文化、宗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其中对日本的影响尤为重要和明显.禅宗最初由日本入宋求法的僧人荣西和道元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的传播、消化、吸收后.进而对日本的文学、茶道、书道、剑道、武士道、儒道、绘画、雕刻、建筑、园林等,几乎所有领域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禅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17年国内宗教美学研究持续、稳定发展。佛教美学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禅宗美学研究,在音乐、诗歌、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领域都作出了新的探究;道教美学方面,在理论问题、重要人物、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进展;基督教美学研究成果集中于音乐、建筑艺术方面;伊斯兰教美学主要在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此外,学界也对国内摩尼教、诺斯替教、索罗亚斯德教等宗教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空寂”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观以及植物美学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成功地吸收了中国禅宗思想之后形成和发展的。“空寂”美意识在文学领域直接表现余情余韵的艺术风采;在绘画领域体现着一种枯淡之美;在造园中表现出一种“无相”的野逸之美;而茶道中的“和静”境界正是“空寂”美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2.
<正>我校文学院皮朝纲教授的"禅宗美学三书"———《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和《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已分别由商印书馆、上海三联书店和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前两书,主要是为中国美学史(含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书法美学史)研究,特别是禅宗美学史研究提供文献资料;同时,试图对禅宗画学思想、禅宗书学思想做横向的理论概括,并勾划出它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以静坐默念为修行方法.据说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以心传心,故禅宗又称佛心宗.禅宗相传南宋末年由印度和尚菩提达磨传人我国,唐宋时极盛.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体现在创作思想、审美情趣、艺术表现方式、艺术的风格种类、品评标准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画兴起于宋元之间,那是对儒家思想控制下的写实为主体的传统绘画的背叛和革新。老庄哲学影响下的两晋绘画突出了虚静和空灵之美,南朝佛教禅宗传入并介入绘画,使失意的士大夫和落魄文人思想意识和艺术表现上有了进一步的超脱。王维成为崇尚自然和写意的文人画之事实上的领先人。  相似文献   

15.
禅宗产生于唐朝中叶的一次佛教改革运动。它是中国佛学与道家哲学最精妙之处的结合,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内外不少学者对禅宗进行了不同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禅宗对中国哲学、诗词、绘画的影响等问题,但笔者至今尚未看到有人对禅宗的教育学侧面进行研究。其实,禅宗的兴盛固然有其自身的迷人魅力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但不容忽视的另一面则是,这同禅宗注意“法嗣”的培养也很有关系。禅宗认真对待“法嗣”的培养问题,也就是认真进行了教育工作,它所采用的“不道之道”的传道方法以及“无修之修”的修行方法,经过辩证地扬弃后,可以成为教育学汲取营养的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绘画创作呈现繁荣的景象,一时人才辈出.顾恺之以其高超的绘画技能和他本人相当的文化素养及超凡脱俗的气质成为东晋最伟大的绘画理论家.他在绘画中有意识地介入了文人士大夫的人格情操和审美情趣,并提出了"传神论",成为我国最早较完备的绘画理论.它已经较全面地接触到中国绘画的艺术规律,影响深远.其后由人物画领域发展到山水画、花鸟画等领域,一直推动着中国历代绘画的发展,促进中国绘画独特民族风格的形成,渐渐拉开了早期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历史序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绘画源渊流长,博大精深。在绘画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有许多文人乐意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将绘画创作与哲学精神相结合,出现了由文人士大夫介入的简淡闲逸的绘画风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文人画)。无论卷轶之浩繁,还是阐释之精微都营造着中国传统的文人气象。他们以孔孟儒学、老庄道学和禅宗佛学为根基,以丰厚的文学理论为素养,以广泛的艺术实践为依托,寄情与画、托物言志。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风格,开创了“温和文雅”、“消散简远”的绘画局面。  相似文献   

18.
黄金是一种蕴涵着丰富文化属性的金属,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约战国时期,黄金被加工成金粉,为后来金作为颜料进入绘画领域准备了条件。金作为绘画颜料,因其附着性差首先被使用在壁画、雕塑、漆器等硬质材料上,后来才被使用在软质材料之上,如纸、帛等。金进入绘画领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影响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正美术涵盖内容众多,有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而中国画是美术学科领域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融合。因此,在中小学合理安排、有效组织、恰当地进行中国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画艺术源远流长。历经不同时期,在中华文化长河中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的完整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20.
烹饪是一门味觉与视觉相结合的艺术,具有实用与审美并重的特点.其宗旨是,以欣赏促食欲.中国的宴席包容了建筑、家具、工艺美术、平面绘画、立体雕塑、软体艺术品等内容,体现的是多元化的艺术形式美.现代烹饪师要想在烹饪领域有所建树,必须具备一定的书法、色彩、绘画、建筑、造型等领域的专业技能,必须多方面培养自己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