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一五"期间,"新教育实验"总的目标是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力打造一个根植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具体来说,该项实验未来五年将在基础理论与实践模式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即以"全面发展学说"、"行动论"为哲学基础,以"潜力论"、"状态论"、"个性论"为心理学基础,以"和谐论"与"崇高论"为伦理学基础,不断强化实验项目的学理性研究,逐渐形成系列的可操作的实验主题、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打造素质教育的经典个案,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思想的行动化、具体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以分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科学的发展,是人的和谐发展,而“新教育实验”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正在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观点,可以说“新教育实验”是素质教育的行动化、具体化、系列化、大众化。[编按]  相似文献   

3.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五个观点为核心思想,以六大行动为具体途径,以四大改变为主要目标,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通过几年的研究,新教育实验在新教育儿童阅读、理想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鲜明的主张,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它成为我国教育通向素质教育理想家园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专名的"新教育实验"是以朱永新为代表的新教育共同体,为追求新的教育理想和境界,以新的教育实验方式开展的教育探索行动。在语用意义上,"新教育实验"是一种探索实践素质教育的模式,是回归原点、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育,是以心灵为本体的人文性教育,是通过理想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是在生活中和为着生活的教育,是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生命课程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基础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格,进而提升其生命高度。新教育实验尊重个体的生命成长,以学生为中心,设置个性化课程,以“十大行动”为途径和主要内容,强调共同体及其愿景的价值,致力于使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将教师成长作为逻辑起点,构建“职业认同+专业发展”的教师成长模式,引导教师在增强职业认同的基础上,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新教育实验坚持以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为价值准则,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相关课程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进行了二十年的田野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三专模式"使数以千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等教育理念与行动实践,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家校社政共育提供了强大助力。在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抗教育异化,回归教育本质以及大面积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等方面,新教育实验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力争把新教育实验建设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使新教育共同体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相似文献   

7.
许新海 《中国德育》2010,(12):50-54
江苏省海门市是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在新教育实验倡导人朱永新教授的指导下,自2006年起,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公民教育行动研究”为抓手,在全市层面开展了区域推进公民教育行动,以培养全体儿童的公民素养为核心目标,以项目推动为主要载体,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改革学生评价方式。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区域推进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素质教育的实践已触及到各级各类教育及一切教育环节,但理论研究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试图通过对“素质”、“素质教育”及其理论基础、衔接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使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系统化,使素质教育的实践科学化。其创新之处在于对“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分析;对其价值问题进行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本质及人本论的多视角透视;提出了不同教育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教育10年     
由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是一项民间的教育改革运动.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和“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二元论主体哲学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育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整的自我的三重支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樊篱 ,需要运用整体有机论的视野重新建构人的主体价值 ,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内在统一 ,由此确立起哲学和人类生活中的“新主体性原则”。指向于“新主体”的生成、内化了“新主体性原则”的教育即是“新主体教育” ,追求“新主体教育”是建构教育中之时代精神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1.
"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新教育实验"被当下教育人士称为"三新鼎立"的基础教育改革工程。其中"新教育实验"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最高追求和努力方向,明确提出了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为行动途径的实验方案。如果从"习惯"的视野对其进行解读的话,这些行动的最终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为学生未来60年的发展打好底色。  相似文献   

12.
通才教育·专才教育·高师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长短得失的基础之上,提出高师教改要把握好“通”、“专”结合之度。要变狭窄的“对口观念”为弹性的“适应观念”,变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为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要构建高师本科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强化大学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3.
记者:有专家称,新教育实验是中国的“新希望工程”,那么,什么是新教育实验?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是从2002年开始的,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项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民间改革运动,新教育实验由点到面、快速传播,在21世纪之初的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备受关注的新教育之梦和新教育在线网站为视点,在剖析作为传媒事件的新教育实验的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对新教育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的可能意义,进行了比较宽泛的阐释和界说。  相似文献   

15.
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近几年来,新教育实验因其强调教  相似文献   

16.
叶澜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她的教学论思想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基础,教育理论基础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教育实践基础在于“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叶澜先生的课堂教学论思想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性质在于其教学目标任务的特殊性;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课堂教学的过程观重在对课堂教学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其关系的理解与把握;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将评价改革贯穿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全过程;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必须置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握其内在不可分割性、相互规定性和交互生成性。这些观点初步勾勒了“生命实践”教育学在教学论领域内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目标追求。基于人本理念的学理基础,新教育实验是"新"的教育,"心"的教育,"行"的教育,"幸"的教育,"星"的教育,"信"的教育;新教育实验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努力建设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教育课程,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新教育实验通过"六大"行动及新教育每月一事,实现"四个"改变,即改变教师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生存状态、改变学校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范式。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高职院校同样有可以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2009年,邯郸市教育局提出《“校本革命”行动纲领》。两年来,这项行动逐步向纵深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复兴区在“校本革命”行动中,着力以打造新课堂、实现现代教育新生活为目标,积极推进课堂改革。复兴区的新课堂改革以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态文明校园的构建策略研究”为统领,通过课题研究,确定了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11月面向全球发布了《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本研究以报告英文版为主要分析文本,结合霍布斯、洛克、卢梭、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关于社会契约的经典理论,解读其副标题“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之意蕴,聚焦“教育需要何种新的社会契约”“新教育社会契约如何实现”以及“我国新教育社会契约的本土话语与实践”三个核心议题。本研究通过厘清社会契约的“旧传统”和“新注解”,发现该报告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法学、经济学、政治学领域的社会契约概念,而是从教育学领域切入,探讨教育如何成为、如何建构、如何引领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强调从人类视角、生态视角和技术视角解读新教育社会契约的内涵及实现路径;择要分析教育学、课程、教学、教师、学校、学术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国家与非国家机构等教育要素与主体的变革方向;思考新教育社会契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教育实验在全国许多中小学蓬勃展开, 朱永新的名字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在不少一线教师的心目中,“朱永新”这三个字意味着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种教育理想;而我认为, “朱永新”更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教育行动”,因为朱永新在阐释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时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只要行动,便有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