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思”在我国文艺美学中一直倍受关注。刘勰的《神思》篇作为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而系统的艺术构思专论 ,不仅对艺术构思的“神与物游”的基本原理和特殊规律、“秉心养术”的条件与方法作了深入、理性的阐述 ,还立足于“立象以尽意” ,提出了“凭虚构象” ,即虚构想象 ;特别是明确提出“意象”说 ,更深入地接触到了艺术创作的审美本质 ,为意境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艺术思维理论主要由“虚静”说、“神思”说、“感兴”说和“妙悟”说构成。然而,“神思” (主要指艺术想象)的启动,“感兴” (主要指艺术灵感)和“妙悟”(主要指艺术直觉)的激发,均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态度,即虚静态。换言之,“神思”、“感兴”、“妙悟”正是虚静态生发的思维效应。所以刘勰标举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也就成为历代文论家和作家的共识。本文拟借助于现代心理学、人体功能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力图揭示虚静思维的规律及其如何启动神思、激发感兴和妙悟。  相似文献   

3.
老庄的“虚静凝神”之论与《周易》的“观物取象”说虽非直接谈艺术想象,但给刘勰的神思说开启了理论闸门。庄周以后,创作过程中的思维特点日渐被认识。汉末魏初的曹植、孔融、刘宋时的宗炳以及与刘勰同时代的肖子显都明确使用了“神思”一词,遗憾的是并没有直接说明它...  相似文献   

4.
<正> “神思”,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对艺术创作思维活动所用的专门概念。广义的理解,“神思”,就是指整个的艺术思维。中国古代艺术思维重视“神与物游”的超时空想象,重视对思维对象的直观顿悟及整体性把握,它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和太极思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即旨在通过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探讨,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艺术思维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们,在谈到写作的时候,常有“神思泉涌”、“梦笔生花”一类的说法。刘勰的《文心雕龙》有《神思》篇,王士祯有“神韵说”,江淹、李白有“梦笔生花”的故事,杜甫“下笔如有神”,陆游“妙手偶得之”……这些“神思”、“梦笔”的说法,给写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人感到写作似乎是“天机”莫测、“神灵”奥秘的东西,扑朔迷离,飘忽游移,不可捉摸。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神思”等概念的深入剖析,阐释《神思》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艺术思维理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灵感说”。柏拉图的“灵感说”由感性指向理性,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柏拉图的“灵感说”对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等产生直接影响。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柏拉图的“灵感说”提示马克思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的观点并不完善。从哲学角度来看,灵感源于生活、源于思考;而从心理学角度,灵感的产生则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1 关于“神思”概念的理解 “神思”二字,众多注释家或以为论构思,或以为论想象;也有将二者捏合拢来,二张本就说本篇是“论述作家构思时的艺术想象问题”的。解释均不为误。但是,将“神思”的概念理解得更宽泛些,译成现代汉语即可写作“论作家的精神活动”,是否更为确切,对全篇的涵盖力也更强一些呢? 一则,全篇对于想象和构思,都作了详细的论  相似文献   

9.
付强 《中小学电教》2003,(11):58-59
3.用想象完善意境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称它为“人类一切可能中的女皇陛下”。想象能够突破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的局限,赋予形象以更大的内在概括性和外在完整性。陆机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说,刘勰的“神思”说,都是讲想象的,一致强调审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想象就像一把金钥匙,它能够开启一切艺术殿堂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
一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的“神思”,我们看到有几种不同解释,有的认为“神思”是指创作的想象活动;有的认为“神思”就是艺术构思;有的则认为“神思”即是形象思维。以上种种说法含意基本相近,都表述了《神思》篇的某一内容。但是能否用“想象”“构思”或“形象思维”等概念来概括“神思”的基本意义呢?恐怕不能。虽然《神思》篇不少地方都讲到创作的想象活动,如“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宝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几句话,就很具体地描绘了想象活动的情状,不过谈想象只是“神思”篇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创作离不开想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散见于全书的各篇之中,特别详细地表现在第二十六篇《神思》及以下十多篇里。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了“三情”、“三化”的创作理论、创作构思,同时也强调了加工修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从创作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并分析了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这一美学理论,重点阐述了“心理距离”的涵义、内在矛盾性、易变性和“心理距离”形成的因素等观点,并结合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中的实例,分析这些观点的合理性和片面性,指出“心理距离说”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人们较为熟悉的美学范畴,它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对艺术形象的深刻而独到的认识。王国维的《人间词语》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而“意境”的直接理论源头却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首次提出“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并将其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以说,刘勰是中国古代文论“意境”理论的奠基人,“意象”是“意境”的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14.
浅谈刘勰的“神思”王启鹏《文心雕龙》全书50篇,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文学的基本原理和阐明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论述文学创作。在创作论中,刘勰是把《神思》列为全编之首。可见《神思》是带有创作论的总纲性质的。神思,用现代的创作理论来说,含有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15.
从对刘勰《文心雕龙&#183;神思》篇关于艺术思维理论建构的研究中,指出《神思》艺术思维的特质由“神”与“物”、“志气”与“辞令”两个层次所形成的结构模式及其与《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并就这一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鲜明的主体性、清晰的理论性和较严重的理性思维方式等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对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艺术思维理论建构的研究中 ,指出《神思》艺术思维的特质由“神”与“物”、“志气”与“辞令”两个层次所形成的结构模式及其与《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并就这一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鲜明的主体性、清晰的理论性和较严密的理性思维方式等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有“神思”之说,笔者尝试从音乐实践方面进行探索。在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始终带有颇多的感性体验,无论是创作到表演,还是再到欣赏,都与“神思”息息相关,无处不显“神思”之妙。在这里“神思”是指而是指在物化于人、人又取化于物的过程中,人能够处于美感状态时的境界,贯穿于优秀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8.
“神思”是鲁迅思想——尤其是鲁迅早期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论者多将它作为“想象”或“想象力”的同义词来理解。但在本文看来,鲁迅通过“神思”形成了一套文学人类学的叙事,在他那里,“神思”是人类在其早期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是“神话”构成的手段,是“诗歌”兴起的中介。  相似文献   

19.
“神思”论     
本文认为,神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最基本的艺术想象方式,它以“神与物游”为基本运思方式,其功能在于创造审美意象。神思具有形象与情感相统一性、虚构虚拟性、超越时空性、用思艰苦性及语言媒介性等特点。神思以观物为逻辑起点,以“虚静”为心理条件。培养神思应从“积学”、“酌理”、“研阅”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黄惟勇 《教学月刊》2004,(12):16-18
灵感为何物?在我国的古代论中常以“灵光”“灵犀”“比兴”“兴寄”“幻真”“隐显”“会意”“神思”“感兴”“豁达”“灵气”“粹灵”“妙灵”“妙语”“妙悟”“顿悟”等词语加以描述。庄子论“神遇”,陆机论“应感之气”,刘勰论“神思”,汤显祖论“自然灵气”,凡此种种,都表明中国古代哲人对灵感这种精神现象一直都在猜测、描述和探求着。《辞海》定义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