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应邀参加中国新闻传播学新品力作的发布会。首先,我向前来参加这次新书发布会和《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首届出版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媒体的代表们表示热烈欢迎!今天,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手打造的一批新闻传播学的新品力作向社会隆重推出了。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此表示热烈祝贺!这批新品力作,既有基础性的研究成果,如《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历程——中国学界文选》《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年刊》(中英文版);也有引领示范  相似文献   

2.
刘立 《新闻界》2012,(13):19-21,80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手段,新闻翻译的主要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依据,以《今日中国》为主要研究文本,在分析具体翻译实例的基础上,探讨新闻翻译的标准、原则、策略,以期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了中美两国各两份新闻传播学主流学术期刊,通过对其六年间(2000年-2005年)所有论文的内容分析,描绘出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概貌并比较其异同。本文还访谈了部分中美新闻传播学者(包括期刊主编),希冀对两国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与学术环境的内在逻辑关系展开论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问题,认为提高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质量并完善学术制度建设是优化我国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李金铨教授的《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以下简称为《传播纵横》)在大陆历经曲折,终由享有盛誉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美国、港台与大陆传播学界沉浸数十年的心血之作,代表了华人传播学界跨文化的理论思考和历史反思的较高水平,尤其值得大陆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和学生参考借鉴。对于大陆年青一代从事新闻传播学与报刊史研究的学人而言,金铨师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他在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担任讲座教授和系主任时开创的"中国大陆新闻传播青年学者访问计划"至今举办已达十五年,惠泽数百名新闻传播学界的年轻学者,对于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范式典范转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闻价值”一词,原是新闻学中属于新闻选择范畴的概念,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大众共同兴趣的素质,主要包含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由于跨文化传播学是新闻学在文化人类学领域的拓展,同时,两个学科均以信息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都要解决信息选择问题,因此,“新闻价值”自然也成为跨文化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但由于两个学科的理论出发点不同,导致了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鉴于目前国内尚未建立自己的跨文化传播学体系,笔者撰写此文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三部分:一是描述近10年来新闻传播学的跨越式发展:从"量变"到"质变",新闻传播学教育实现超常规发展;从"单一"到"多元",新闻传播学研究全面开花.二是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注重规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整体结构得到提升;新闻传播学研究逐步规范,走上专业化、科学化道路;迎接全球化挑战,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走向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外延扩张,内涵发展较为缺失;超常规发展带来人才培养的供大于求;管理和监督欠严,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堪优;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精神在新闻教育中迷失;整体的无序性、与实践脱节,影响了新闻教育的质量和声誉;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仍需规范,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还需要不断创新.三是展望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调整结构,挖潜内涵,促进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面向时代,紧跟现实,面繁荣新闻传播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外跨文化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传播的紧迫性正日益凸现出来,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和现实关切正日益成为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前沿话题。针对我国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我国学界掀起了一场新闻媒体跨文化传播能力建构和提升的研究热潮。作者以地方对外传播媒体英文版《深圳日报》(Shenzhen Daily)为个案展开实证研究,介绍该报发展历程和对外传播效果,总结该报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成功策略,并探查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为我国地方对外传播媒体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胡智锋  刘俊 《新闻大学》2020,(2):44-54,120,121
新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改革开放之前,以配合意识形态宣传为主导;(2)改革开放至新世纪前后,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开放化的面貌;(3)21世纪以来,进入本土化、多元化、前沿化发展的快车道。在未来,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突破,需要在建构"新闻传播学"和"中国新闻传播学"两个主体性方面,打开学科的发展思路:(1)从建构"新闻传播学"的主体性角度讲,需要注意"无"和"有"、"非独立"和"独立"、"非成熟"和"成熟"的三大问题;(2)从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主体性角度讲,需要注意本土实践的独特性、国情的独特性和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龙耘(以下简称“龙”):关于韩国1970年代的传播学,您曾经在1994年的一篇文章里提出这样的观点:它不是初创阶段新闻教育和研究的拓展,而是新闻业务教育的学术传统的断代、遗失,甚至是被西方大众传媒研究吞并。您提出这一看法主要是针对哪些问题呢?在韩国,传统的新闻学与目前的传播学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康贤斗(以下简称“康”):我们谈到传播学,传播学在韩国叫言论学,这也是1986年以后的事,之前叫新闻学,韩国新闻学会1986年以后才改称言论学会,我正好任那届会长,为转换这个名字也做了很多努力。改变学会的名称,当然有原因,以前的名称是新闻学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历史相对美国来说比较年轻。由于产生、发展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不同,中国和美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有其共同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比较中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旨在取长补短,借鉴美国新闻传播学专业好的经验,以推进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改革,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Ran Wei 《亚洲交流杂志》2013,23(1):116-127
Scholars argue that 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a history of social change, often in unpredictable way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socio-political forc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ow does this insight apply to China which has witnessed a boom of new media technologies amidst rapid social change? To what extent does new media research conducted by Chinese scholars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new media diffus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By reviewing research published in Chinese-language scholarly journals, this paper reviews current new media research in China by tracing trends in such research, identifying research agenda, applications of theory, and use of methodology. Gaps in Chinese new media research will be explored; directions that lead to further research will b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2.
肖珑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2):146-148
[目的/意义]对《中国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与发展实证研究》一书进行评介,旨在使读者了解我国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现状及如何更好地促进发展。[方法/过程]运用内容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从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评析该书的几个鲜明的特点。[结果/结论]该书是一部较好地了解我国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现状的代表性专著,运用扎实的实证研究获取翔实资料,为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其研究具有广泛应用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知识,并应用理论成果解决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将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可以让更多的国际同行了解我国最新的科研成果,为我国获得更多的国际影响力,所以在过去二十多年里SCI论文成为我国科研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种科研评价导向下,我国学者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而大量来自国内同行的引用使得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量排名世界第二。本文提取1990至2015年Web of Science论文及其引文的数据,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在国家层次的自引情况,并在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排除国内同行的自引后,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仍然有限,除了临床医学和物理等少数学科外,其他学科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李旭彦  刘波  侯剑华 《情报工程》2016,2(3):014-025
为探测国际及中国基础数学的前沿发展趋势,发现中国基础数学研究的优势领域、弱势领域及空白。以文献计量学为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在期刊引证报告(JCR)的学科分类目录中选择基础数学领域的期刊,检索出基础数学领域中,五年平均影响因子排名前20的期刊在2005-2015年发表的文献。使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20本代表性期刊的论文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探测了中外基础数学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对比分析了中外基础数学研究前沿的异同,发现了中国基础数学研究具有研究方向多样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我国RDA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健敏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1):138-143
近年来新的国际编目标准RDA成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通过统计我国RDA研究现状,系统分析国内RDA研究的几大重点论题,总结国内研究层次水平和研究连续性,对其与编目实践相结合等特征进行理论探讨,并从提高关注度和认知度、加强本土化实践研究、开展跨专业、多元化研究以及加强与国外研究成果交流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南海更路簿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基于地理学、航海学、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出南海更路簿综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大量存疑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论证得出更加令人信服的新解,考证部分更路簿抄本不实的问题,为南海更路簿的综合研究提供全新的数字人文视角。  相似文献   

17.
详细介绍加菲尔德博士1982年、2002年和2009年三次中国之行。加菲尔德博士的中国之行推动了SCI在中国的发展,使SCI由一个检索工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科研评价的标准甚至是惟一标准。SCI给中国科学界带来强烈的震动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的发展及科研评价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赵阳  文庭孝  姜坷炘 《情报工程》2016,2(4):040-048
为掌握中国智库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基于CNKI(1981~2015年)的数据,运用计量及可视化工具,对我国智库研究领域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示文献的时空分布、研究主体、热点领域和主题演进。结果显示,智库研究论文数量逐渐增长,学科丰富,集中载文期刊少,作者合作离散,研究集中于智库角色及功能定位、智库运作与影响力、美国智库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其中高频关键词表达智库功能、相关政策、机构名称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跨界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运营手段,图书馆跨界合作正成为推动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动力。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图书馆跨界合作的研究从内容上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现阶段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以期为我国图书馆跨界合作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结合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分析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过程]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对我国2010-2019年关于智慧图书馆的CSSCI期刊研究论文进行检索,对其主要研究主题进行总结分析,并通过网络探讨中国智慧图书馆的实践建设现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与特征、智慧图书馆系统平台的开发、智慧图书馆的智慧管理和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等几个方面;中国各类型图书馆在积极探索智慧图书馆的智慧空间、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的应用实践,但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实践建设较高校图书馆相对滞后;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关注度逐渐增强、研究主题逐渐丰富、应用实践建设逐步展开,但智慧图书馆基础研究不足、对新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不深入、理论研究成果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实践不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