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媒体是思想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全新场域。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形成了对传统的高校德育话语的冲击。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交互淡化高校德育的主流思想意识,文化"多元化"打破了德育话语权力垄断格局,传播的"碎片化"消解了德育话语的时空边界。面对公共理性"缺场"、交往关系虚拟化、技术工具理性异化等因素导致话语缺失的现状,高校应当主动变革:探寻高校德育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规律,从话语价值、话语能力、话语表达途径等多角度切入,实现德育话语从"祛魅"到"返魅"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2.
以2010年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为切入点,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对于环境污染事件的不同解读。通过这一解读,我们看到了发生在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事件难以形成"问题建构"进入公众视野,经常表现为一种孤立的、就事论事的、寻求生存权的自救行为。在环境灾难面前,大众媒体无疑是民众认识环境议题、接受环境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而作为社会的监督和制衡力量,大众媒体更是民间建构环境话语、追求环境正义最为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福柯、马尔库塞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将《秀拉》置于历史文化语境中,审视其复杂的后现代意蕴。《秀拉》中将黑人创伤经验,与美国"祖父条款"、"种族隔离制度"等历史事件展开直接对话;"疯癫"不仅是生物性和病理性症状,更是由众多非理性因素导致的创伤性社会建构,是主流话语强行赋予的文化标签。小说同名主人公的为所欲为则呈现了"美国存在主义者"的典型特征,与美国的反文化运动不无关系。莫里森通过宏大历史和权力结构的展示,引导弱势群体走出边缘化境地,确立文化身份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为个体发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使得性别议题这一私领域问题走向公共话语空间,为推动两性平等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同时,在更为自由、个性的自媒体环境中,网络性别言说的碰撞更为激烈,甚至出现意见分化与割裂,而且在“流量为王”的商业利益裹挟下出现娱乐化和低俗化的情形。这些言说和碰撞背后既反映了大众的性别观念,也反映出社会主流性别文化、女性主义思潮在消除隔阂、增进和谐、推动两性平等方面的引导与努力,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引导先进性别文化传播,以主流权威引导和整合网络分歧,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中塑造两性平等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9,(2):30-33
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舆论格局和话语权力分配,网络舆论在舆论体系中地位上升,对互联网舆论生态的管理成为当下重点。网络舆论热点事件频发,戏谑话语折射网民情绪在网络空间大量传播,造成主流媒体公信力下降、虚假信息泛滥,从当前网络舆论热点事件中戏谑话语传播特征出发,摸索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净化网络生态的综合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6.
叙事学理论从诞生到发展经过了两个主要阶段,发生了一次范式转移。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认识活动,这个理论本身在它的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与文化全球化发展对应的两个基本特征:趋同性和多元性。所不同的只是形成趋同和多元的走向略有差别。文化全球化以一种主流文化对边缘文化的霸权话语以及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的渗透来表现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而叙事学理论则是具体叙事作品的共性造就了趋同性,又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通过向具有叙事性特征的不同媒介的渗透阐释着多元的话语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叙事学研究活动本身的文化特征就是文化全球化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消费和技术进步的强势推动下,通俗歌曲和短信已成为主流的大众抒情话语。多重话语悖论的存在表明,通俗歌曲歌词和短信在抒情上与身体的关系过度亲密、在审美和精神内涵上显示出同质化平面化的特点,与经典文学抒情话语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作为大众审美文化形态,通俗歌曲和短信仍然有着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价值,通俗化、大众化也从来都不是文化艺术的耻辱,需要警惕的只是过度的低俗化或"伪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当前,网络话语以传播速度"快"、来源渠道"广"、形式载体"多"、解构功能"显"等特点影响着大学生对其的选择和使用,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话语表达自己对社会事件和校园现象的看法,但是在某些敏感政治事件中往往却不能理性客观地运用网络话语,更难以主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接大学生网络话语不仅是解决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网络传播困境的现实途径,更是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应该把握安全性、差别性和平等性原则,从共同语境培养、话语内容凝练、网络平台运用等方面入手,促进两种话语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消费和技术进步的强势推动下,通俗歌曲和短信已成为主流的大众抒情话语.多重话语悖论的存在表明,通俗歌曲歌词和短信在抒情上与身体的关系过度亲密、在审美和精神内涵上显示出同质化平面化的特点,与经典文学抒情话语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作为大众审美文化形态,通俗歌曲和短信仍然有着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价值,通俗化、大众化也从来都不是文化艺术的耻辱,需要警惕的只是过度的低俗化或"伪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体和媒体语言一方面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改变也反映到媒体语言中。媒体的发展带动了媒体语言的丰富,进入新媒体时代,媒体语言不再只是单纯地运用语言,而是出现了以字母词、缩略语、方言、新词新语、模仿港台腔等多重话语形式并存的现象。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及文化语言学角度对媒体语言中多重话语形式进行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1.
《商洛学院学报》2017,(5):73-76
辜鸿铭是一个"内中外洋"的文化混血儿。在文化危机深重的社会环境下,他采用西方话语承担起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与使命。纵观其一生的思想文化活动,他始终在这样的一条文化道路上进行抗辩:追寻个体身份认同,重塑民族文化自信,探索人类文明走向。尽管他将建立社会文化秩序的期望一厢情愿地寄托到儒家道德文明之上带有乌托邦色彩,但置于整体历史语境下可以从他独特的话语形式中看到其思想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是建构和维系民族国家精神生活秩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关卡。融媒体时代,高校面临着西方强势话语冲击、话语供给意识萎靡、主体话语表达业余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的现实困境,在分析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薄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话语生产机制、巩固话语发展机制、提升话语表达机制,实现和提升高校主流意识话语认同。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流文化认同与坚定文化自信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主流文化能够借助常识性价值系统在思想观念的输送和导引中进行观念整合。而这种文化的核心话语从“革命”到“发展”再到“创新”的演变,体现了它的价值主旨从以实现民族解放和政治认同为奋斗目标,到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国家现代化为建设导向,再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利益作为时代使命的历史演进逻辑。于此之中,民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成为确立文化自信的情感心理基础,而民众对主流文化的深度自信则为维护主流文化认同奠定丰润土壤。两者的持续互构,让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充满朝气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费尔克劳(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以美国FOX News和CNN两家媒体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涉华报道为分析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如何歪曲中国国家形象以及其中的话语偏见。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通过词汇选择的双标、隐喻、文本架构、议程设置、互文性等手段,重构新闻"真实"、抹黑中国形象,涉华报道总体呈现出"病毒武器化、疫情政治化、地域污名化、中国妖魔化"的倾向,这背后反映出美国主流媒体对意识形态语言社区中"他者"的认知偏见、建立在冷战思维基础上的"中国威胁论"、美国大选年特朗普政府甩锅中国以操控民意的竞选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主流传统文化与地域精神相融合的结晶,对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内容、活化话语表达、创设话语环境、增强话语权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考察区域优秀文化和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话语失真、失向、失范、失效等现实困境,透析造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主体话语能力、优化话语转换内容、遵循话语转化原则、活化话语表达方式四个方面建构破解之道,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政治信任不仅有助于政治稳定和发展,也可以降低公共管理的成本.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处于不断变革过程中,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意识形态与现实的张力的作用,政治信任开始流失.政治信任的流失,在不同的历史条件、社会政治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来以"山寨文化"为代表的一些网络话语,因其匿名、便捷和低成本的特性,在网络上迅速兴起,它们既凸显了新时期大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在某种层面上表达了大众对主流话语的不满与政治不信任.究其根源,作为大众话语的表达形式,网络话语是对当前政治体制的反映,是政治与社会权力结构的产物.在新形势下,促进政治信任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加强信息公开,建设阳光型政府,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责任追究,建设责任政府,强化对官员的监督和权力制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福柯的话语建构理论和费尔克劳夫"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话语分析框架的文本解读表明:从清朝、民国到当下的黄帝祭祀文化认同话语建构具有明显的嬗变特征。清朝(1723年)黄帝祭文互文性不明显,其典型的中国传统话语建构了"天子-家国天下"文化认同;民国(1912年)黄帝祭文具有明显的西方话语与中国传统话语碰撞产生的互文性,所建构的"中华文明古国"认同带有认同焦虑;当下(2011年)黄帝祭文中丰富的中西话语互文性建构出自信、复兴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文化育人"的深度时代表征为:低门槛的大进军,逃避监管的网络道德,草根话语的流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引起了高校"文化育人"的范式危机,即一地碎片——随意粘贴中的"批判意识"危机,逃避压力——道德的"虚无化"危机,"权威"消亡——草根话语的信任危机。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范式的重建要着重塑造三种精神:保持批判意识、辨别真伪的科学精神;严守道德律令的人文精神;博学专业以正视听的话语精神。  相似文献   

19.
刘士林认为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 ,讲“中国话” ,应特别注意关照现存的边缘话语和非主流话语 ;丁少伦从当代性、文化的具体性、文化的解构和创造等方面阐释了其出版理念 ;张强认为新的人文话语的选择的关键是人文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和思想的先锋性 ;朱国华分析了中西方两种诗学叙事话语方式的优长和缺失 ;骆冬青认为主流之外的“边缘”、“正统”之外的“异端”是重新发现中国文化话语的灵魂的源地 ;刘墨分析了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位置话语空间和类型  相似文献   

20.
东坡杂剧在元代历史文人剧中占有突出地位,本文通过现存3部东坡剧的解读,清理了元代东坡剧所构成的颇为复杂立体的苏轼形象,揭示了其在文人话语、国家话语、民间话语三种话语结构中隐含的不同指向,以更广泛的视域审视苏轼被贬黄州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化意义,揭示了元人观照历史的多元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