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追溯中国先锋文学的源头,我们会在鲁迅那里找到根源。鲁迅被认为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无论是从小说的结构、体裁,还是叙述视角上都具有先锋特征;鲁迅作品中对精神暴力的书写。对人性丑恶的揭示,都体现出了先锋文学的特质;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而非反叛,在鲁迅看来,文学就是要“为人生”的,所以他对先锋性的追求,也是为“立人”的目的服务的,这是鲁迅的先锋性与先锋文学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现代性转型。在现代性语境下,中国先锋文学思潮经历了朦胧诗、意识流小说、“新生代”写作和“先锋小说”的世纪末流变,这种更替演进不止是一种文学样式的变化,也是一种文学乃至时代精神的嬗变,内含着中国文学现代性诉求的强烈愿望,与世界文学接轨、融合和对话的深度焦虑,以及消费时代反抗精神的严重不足。进入21世纪后,将本土化与现代性有机融合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一条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3.
刘恪是在先锋小说热潮冷却之后,坚守先锋阵地的作家。在刘恪的先锋小说里,始终张扬着“永不妥协的先锋精神姿态”,他的先锋小说被称为“先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复调叙事是刘恪先锋小说所使用的一种重要技巧,他认为现代小说应有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两套语言系统,两套语言系统可以并行、交叉、融合。刘恪的先锋小说运用复调叙事展现了灵魂内在的复杂性和事物变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1985年起中国“先锋文学”成为了一种有相对固定指向的命名,实际上评论家对“先锋”的理解并不一致;但八十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勃兴,毕竟显示了一批作家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不懈探索和实验的可贵努力;而最终的失败,则是暗示了当代作家在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思想、技巧时的某些通病。  相似文献   

5.
当代先锋小说在文体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验,离传统的小说样式愈来愈远,表现出一种“非小说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语言方面,当代先锋小说表现出非叙述、非描写的特征,语言由工具变成了本体;在文体方面,先锋小说打破了与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之间的明显界限,将不同的文体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复合文体的趋向;在结构方面,先锋小说采用混合视角进行叙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时间结构而趋向三维空间结构。先锋小说的“非小说化”既是先锋小说的创作现状,也是先锋小说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现代性追求一开始就包含了内部的建构和反抗,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化,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旧话语,注入了非理性的精神,创建了具有个体性、异质性的新话语,即小说范式的革命、非理性的生命本真表达、“情绪”置换“人”成为叙事的中心、荒诞叙述与叙述荒诞。其艰难建构的个体话语使小说逐渐回归文学本体性,为后来的先锋小说开辟了前路。  相似文献   

7.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8.
才学小说“讲故事”,但又不仅仅“讲故事”,有时甚至“故事”让位于“学问”,其小说观念偏于“子部”传统.才学小说善于铺张写物,多用“透顶之法”,与赋体文学颇为接近.才学小说的表现手法,与乾嘉汉学的两个路径遥相呼应.以学术的思路写通俗小说,不失为一种别致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形成的 ,因而表现出了鲜明的现实品格和人文关怀精神。它既是对“改革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超越 ,也是对“新写实”的纠正和批判 ,同时也是对先锋文学的反拨和扬弃。因而具有关注现实、反映人生 ,贴近社会、抚慰民众 ,暴露弊端、批判丑恶的现实品格  相似文献   

10.
先锋文学包括先锋小说和先锋诗歌,两者的流变轨迹不同。必须在充分认识两者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精神内核,避免单从形式上理解先锋文学。先锋小说与先锋诗歌交错发展,理解它们的精神内核可以清楚先锋文学产生的根源,了解先锋文学走向非主流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11.
文学具有时代性,超越一定的历史过程来审查不具有历史规定的文学是不恰当的,这样文学的问题实际上是阶段性"建制"的问题,合法化与否只不过是需要一个参照物而已。罗伯—格里耶在虚构和建造梦魔般迷宫的同时,又分解了他的梦魔,把自己建造的一切都拆卸得粉碎。他自以为揭示了传统文学的虚假性及其被掩盖的权力运作的真相,却没有看到它自己最终也未能免于另一种意义的虚假和抽象,这即是文学的文学的"合法化"与"解合法化"的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几部代表性的小说及其成长经历的分析,论证了其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及其悲剧性格的成因。本文作者认为,海明威的悲剧性格是来自其消极、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并为其悲剧人格的形成埋下了伏笔。而消极、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在与“硬汉子”精神的交织综合作用下反过来又导致了海明威悲剧人格的形成。最后,通过重新审视海明威的“硬汉子”精神与悲剧人格,我们不仅能更加准确透彻的理解其人其事,也加深了对其作品内涵的探幽与解构。  相似文献   

13.
高明 《鸡西大学学报》2012,(10):116-117
佛教"持戒修行"思想主张"断尽烦恼,涅槃解脱",是贯穿佛教各个流派的核心精神,也是了解佛教思想、解读佛教文化的关键。自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尤为深远,特别是佛教的"持戒修行"思想,影响到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以古代白话短篇为例,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佛教"持戒修行"观念。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析学丰富了新文学的表现领域 ,复杂的人性在它的观照下暴露无遗。现代小说在人性方面的探索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 ,与“五四”的反传统精神一致。  相似文献   

15.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20世纪的文学主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的特征,但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并不完全对立。以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流派——“垮掉的一代”文学为例,对社会现实激烈的反叛、对自身命运清醒的认识以及特定的文学观念等方面都能够证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之间既互相区别、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文学;是注关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记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7.
爱情始终是小说《江山》不可或缺的叙述内容,她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伴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成为人物矛盾冲突的生命力与价值意义所在,为小说的革命叙事服务。小说从头至终结,爱情蕴育了文本强大的生命精神和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8.
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五四”乡土文学流派,是新文学第一个成形的现实主义流派。该流派身上不仅集中体现着“五四”新文化的启蒙精神,洋溢着走向现代的人性之光,而且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借鉴并消融外来文化,形成了坚实的格调和浓郁的民俗化及地域风情特色,再加上作品中渗透的悲剧意识和忏悔意识,构造了独特的民族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陈应松的小说叙事始终围绕人的现实生存困境和超越之路展开,其向死而生的精神主题映射出直面现实的道德立场,既有左翼文学精神的深刻影响,又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因子。揭去乡土牧歌的温情面纱,还生活在底层者一个挣扎、哀苦、不甘、寻求和质问的真实身份,这是陈应松小说叙事对于当下中国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e时代的社会情境中,各种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文学被挤压到边缘地带.但文学的突围仍有许多有利条件,走向开阔地的通道也灼然可见,至关重要的是必须增强文学的精神能量:要突出文学表现生活的现实性;要揭示作品人物的精神强度;要致力于培育国民的新的文化精神.对中国文学来说,还有一层意义上的突围,即如何从世界文学的边缘走向世界文学的广阔天地.应当深入探索并表现人类文化的共同根性,把文学的民族性与普世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的中国创作,不仅对本国读者的心理吸收有极大的沁入性,而且对全球读者的心理吸收也具有很强的辐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