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因具有一以贯之的主题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系列剧,这个主题就是曹禺的自我生命体验与戏剧题材发生情感共振后所形成的"残忍"意识。四部剧作不仅处处显示这一主题,而且不断变换主题的表现形式,从而演化出个体生命在"残忍"的存在困境中由挣扎到溃败、疯狂、死寂的悲剧性历程;其中寄寓的深刻思想蕴含与鲁迅的"国民性改造"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2.
曹禺作品问世后,批评界试图将曹禺极富个人生命体验的个人话语同化并纳入时代主流话语的规范体制之内。而面对批评界的批评,不同时期之曹禺采取了极不相同的应对方式,这实则表现了曹禺创作心态及创作方式的变化。曹禺的创作历程所走的一条自是-自审-自弃之路。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戏剧对曹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在解读他们的剧作时可以发现诸多暗合之处,二人的戏剧表现出如下共同特征:男性主人公性格的懦弱犹疑,在潜意识层面都流露出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情节安排上"复仇"主题的渗透;超自然的意象设置。这种借鉴与摹仿是曹禺出于重建中国民族精神,唤醒国人自我独立意识需要的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曹禺和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进行综述,一方面力图理出曹禺奥尼尔戏剧比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以供研究和了解者参考:另一方面,力求从综述中找出目前研究现状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戏剧翻译批评是戏剧翻译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做好戏剧翻译批评工作对提高戏剧翻译质量、推动戏剧翻译研究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笔者以我国近年来的戏剧翻译批评为研究对象,评述了戏剧翻译批评研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曹禺戏剧的剧场性研究》专门研究、梳理剧场性,揭示其内涵外延,认为剧场性是戏剧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反映中外戏剧理论研究现状,以曹禺戏剧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论证其剧场性理论的正确可靠性,把剧场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理论视野新颖独到、理论界定精准科学、问题探究全面深刻、论述公正严密,让人爱不释手;填补了曹禺研究、曹禺戏剧研究、戏剧理论研究多项空白,是一部有理论建树的优秀戏剧理论专著,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技术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形成了一个学术"怪圈",一方面专家辈出,一方面却未形成本学科成熟的思想理论及研究方法。究其原因,是缺乏从批评角度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审视。教育技术批评要在充分认识与肯定教育技术发展成绩的前提下,以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为目标和准绳,遵从孔子思想教育体系中"和而不同"的理念,深入了解教育技术批评主体和教育技术批评客体,以矛盾分析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在借鉴与吸收其他批评形态研究成果的同时,将"批评"本土化、专业化,发挥教育技术批评对教育技术创新的积极功能,避免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批评家的灼识与偏见-读司马长风的《曹禺的〈雷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司马长风先生的《中国新学史》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学史。该书以活泼多姿的行风格和重本体研究的批评特色见长,书中不乏作的真知灼见,但值得商榷之处也不少。本谨就其曹禺批评,对《雷雨》“写作上的投机心理”、紫漪形象刻画的缺乏民族性格以及曹禺对西方名剧的“窃取”等问题试与司马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9.
戏剧作为跨媒介艺术,按“文本-演出”模式分段创作而成。舞台指示部分以其诞生于剧本创作阶段、改造于舞台演出阶段的特殊地位,成为维系戏剧艺术独立性的关键所在。本文概观并深入论述了舞台指示在曹禺剧中的特殊表现,进一步探讨其作用与历史审度,对研究戏剧作为完整统一的艺术体系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尽管德勒兹的电影著作未及处理1980年代以来、欧美经典脉络之外的丰富而多样的电影形态,但是他所贡献的一些概念和思考仍具有进一步拓展"时间—影像"之后的电影研究的理论潜力。本文围绕"少数电影"的论题,梳理了从德勒兹的理论原点到后来不同学者的批评应用。这些批评应用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对好莱坞美学体系下"对抗性的现实主义"的讨论,达德利.安德鲁挪用"游牧"这一德勒兹术语对西非电影的考察,以及张英进为理解新时期中国电影而从不同的理论来源引入的"少数"话语,它们与德勒兹的问题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富于启发性的对话关系。这些批评实践反过来对德勒兹的理论术语和思想框架也构成了某种协商或修订。  相似文献   

11.
刘家思 《宜春学院学报》2002,24(1):38-43,61
在回顾20世纪研究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21世纪曹禺研究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思考。一是要解放思想,树立五种新观念。二是要更新研究手段和方法,既要创立自己的研究方法,又要借用世界先进的文艺批评方法,更要采用现代先进的研究手段。三是要端正学风,必须制止五种不良风气,扎扎实实,严谨治学,从四个方面提高学术品格与境界。四是要开阔视野,拓展领域,从“剧场性”等多方面多维度多视点地去开拓和深化研究工作。这样,曹禺研究在新世纪必将出现奇峰异景。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核心是"爱心"。表扬,是对学生的"爱";批评,也是对学生的"爱"。为了使批评容易让学生接受,使批评达到预期的效果,批评者必须研究批评的场合、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谢建文 《文教资料》2010,(21):14-16
曹禺戏剧在讲究情节的复杂性和外在冲突尖锐性的同时,十分注重开掘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性执着的探求。在作家的早期戏剧创作中,对此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曹禺是中国的戏剧史上泰山北斗级人物,其一生创作的众多戏剧作品中,《日出》《原野》《雷雨》被称作“生命三部曲”.探究曹禺的童年生活及其早期戏剧创作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结合他一生的爱情生活历程及女性形象的转变,论证了这些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正是曹禺心路历程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5.
颜林忠 《学子》2012,(9):16-17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已经过时的,束缚或阻碍教育教学发展的有关规定,但是,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冲破一些不合理的"框框",敢于对一些"时尚花样"大声说"不"。一、不迷信各种新教育理念——该批评时就批评新课堂强调尊重学生,而赏识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今教育界最盛行的理念之一,"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宗教文化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存在.无疑时时都在催促作家对现实的高度反思,曹禹剧作强烈的宗教情结正好体现了作家的人文思想与情愫。曹禺利用宗教传播和宗教普及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充分打造悲剧的气氛,使之产生特殊的审美心理效应。曹禺剧作中所运用的现代表现主义艺术手法,从某种角度上讲与宗教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或者说表现主义艺术的某些特征和本质来自于宗教本身。我们必须以审慎的态度作出客观的解析,才能够真正透视曹禺剧作中的宗教文化情结的历史地位、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7.
曹禺以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广厚的人文关怀,在他的笔下,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生动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女性形象,使剧作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一、初识经典1.作品概说《沧浪诗话》是南宋诗论家严羽的一部诗歌批评著作,主要阐释作者在诗歌欣赏和创作方面的理论及对历代名家的品评,还有一些对各类诗歌作品的年代、作者、真伪、文辞的考证。作者以"妙悟"和"兴趣"为核心的创作论和以禅喻诗的批评方法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诗歌鉴赏方面,他推举盛唐,力主复古,对"江西诗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前代的名家如韩愈、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作品也都有自己的见地,不盲从他人。  相似文献   

19.
刘欣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101-103
朱光潜的传记式批评一方面受到作为批评范式的"舌人式"批评的影响,一方面与自己的美学理论相契合。他标举"人格即风格"论,在古代文学批评和现代文学批评领域都实践了他的传记式批评。然而,对文本的忽视以及有限的批评模式限制了批评的阐释空间,使他传记式批评的实践减色不少。  相似文献   

20.
戏曲目录是一种表达戏曲著录者戏曲理论的文本体式,是一种批评文体,即戏曲目录体批评。中国古代戏曲目录体批评产生的文化背景包括:城市经济的繁荣导致戏曲的繁荣使戏曲目录体批评有了批评的对象、戏曲繁荣发展需要戏曲目录体批评、统治阶级对戏曲的打压政策促使戏曲批评家采用戏曲目录体批评、明清时期乾嘉"朴学"研究风气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