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格拉底引起了哲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他赋予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以全新的内涵,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其重要标志就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希腊哲学由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是从"智者学派"开始的,苏格拉底的哲学并不仅仅延续自然向人的转变,更直接的是对人的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哲学从对自然的直观和不自觉的逻辑思维方法转变为自觉地考察人的理性和认识。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从认识你自己、神学目的论、美德即知识和精神助产术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毕达哥拉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巴门尼德提出“存在”是独立的本体范畴,他们指出伊奥尼亚哲学的毛病,启发人们透过自然现象、个别物质,去寻找构成万物而自身永恒存在不变的共性一般的始基,表现出较高级的抽象思维能力,其进步性是非常明显的。当然,他们在世界本原问题探讨中,同样割裂了个别与一般,从而使本原问题的探讨带上了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他们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第一个使哲学的研究内容从自然转向人的内心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以身殉道的哲学家.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他乐于与人交谈、劝人从善,并以此为己任;他忠于自己、不畏强权、捍卫正义并为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追求真知,是真理的绝对忠实者.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不光是一种理论探讨,更是一种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4.
前苏格拉底哲学关于本原的思考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从最初表达世界的起源乃至当下世界的优先物质,到表达世界的组织原则,随后巴门尼德和芝诺对本原进行了性质上的规定,造成了现实世界和存在世界的分离。作为回应,本原的思考又得到了事物的构成元素这一新的意义,目的是为了为世界的多样性辩护,而这一意义随后得到进一步地拓展与深化,最终穷尽了这个问题在那个时期的各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不论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还是孔子的"仁学",哲学的目光始终聚焦在"人应该怎样活着"和"人与世界"的伦理学思考.本文的观点来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以及中国重要哲学、美学观点的启发,试图梳理"本源"这一根本前提产生的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基本理念,即重视"对立".  相似文献   

6.
智者与苏格拉底对“技艺”理解的差异,让“技艺”成为哲学的重要话题。智者将“技艺”视作一种基于感觉的能力,能够对“现实”做出判断、给出对策并寻觅操作的适当时机。苏格拉底认为“技艺”是“知识”,是对目标的通晓和熟知,也是对知识体系信仰与实践。智者和苏格拉底“技艺”的观念分别显示出“艺术”和“技术”的意义,在“技艺”观念的变化中,理智化、科学化的“技术”意义逐渐显现,非理性、创造性的“艺术”意义逐渐退却,“技艺”的两种哲学意蕴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7.
智者哲学是古希腊早期哲学走向繁荣时期的枢纽,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批判,智者学派被排斥在哲学之外,并视为诡辩家。因此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没有被公正公允的评价。黑格尔是第一个为智者恢复名誉的人。该文在剖析智者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及其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和高尔吉亚的“无物存在”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探究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一、该命题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二、这一命题的具体含义及其何以成立;三、这一观点对后世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的影响.由此,对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思想进行一个总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在苏格拉底研究中,对他的理性主义人生观缺乏具体的阐述。似乎“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这两个命题就是它的全部内容。而且,对这两个命题的内涵,具体阐发也是不够的。至于把“自知自己无知”这个命题曲解为鼓吹蒙昧主义,更是南辕而北辙。造成这种忽视、曲解的原因在于,其一把苏格拉底看作是贵族反动小集团的头子,这种“左”的研究立场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其二,只重视柏拉图的对话,而把色诺芬的《回忆录》看作哲学味道不浓的平庸之作,因而不注意从其中发掘苏格拉底的思想。这样就把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人生观的内容弄得干瘪了。本文试图在对原始材料再识认的基础上,对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人生观作一具体简析,以便展现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0.
敞亮教学的道德光辉——苏格拉底对智者教学的伦理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者自称“德性的教师”,苏格拉底却怀疑他们是否开展了真正的教学。在对智者教学展开伦理批判的过程中,苏格拉底指出,不努力教人就是不道德,省察道德生活是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平等对话中自我发现真理,驯兽术是不道德的教学方式。这些观点开启了西方教学伦理思想的先河,奠定了现代西方教学伦理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苏格拉底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一)哲学由“天上”回归“人间”“天上”,泛指一切自然万物;“人间”则指人的社会关系。哲学由“天上”回归“人间”,是指哲学的主要研究视角由前苏格拉底的“宇宙”向“社会和个人”转变。实现这种转变、第一次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妥当的。对于这种观点,许多同志已写文章从理论方面和哲学史方面进行了反驳,我不再赘述。在这里,我只想指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世界本原问题”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倒退回古代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命题,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首先,我们知道,追求世界本原,这是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熟知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格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但提到同一时期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时.知道的就不多了。苏格拉底提出这个命题的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14.
陈军 《上海教育》2013,(25):70-72
当我们在历史坐标中研究孔子时,孔子的伟大创举显得更加鲜明夺目。从世界文明史上看,孔子时代的东西方文化启蒙有着惊人的相似。西方哲学史告诉我们:公元前6世纪,希腊奴隶社会比较发达,代表人的宇宙追问水平的哲学,聚焦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诞生了自然哲学。到了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由研究自然转到研究人,诞生了“智者”代表。智者是当时的一批有共同思想倾向的职业教师,教育公民并索取报酬。虽然柏拉图讥骂智者是贩买知识的商人,但毋庸置疑的是,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生,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突出了人本身的自我成长。到了苏格拉底时期,更加探寻于客观真理世界。苏格拉底更加明确地认为,认识事物是可能的,而认识可能性的依据就是掌握知识,寻求定义。苏格拉底的认识辩论法,就是探寻知识的工具。无疑,在西方文明推进过程中,苏格拉底是知识的灯塔。  相似文献   

15.
一、人类的自我认识与哲学的核心问题人类认识自己已成为人类思想的最高目标.卡西尔曾对这一点评论说:“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①从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古希腊哲学中的向自然宇宙的探究并不是纯粹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而是人的自我认识的一部分.当人类的哲学意识萌发时,人类必定观看周遭,确定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在这里,认识自然的目的就是认识自己②.使希腊哲学真正转向人类学的是苏格拉底.在他那里,哲学唯一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他所知道的以及他全部探究指向的就是人的世界.他曾说:“一个人还不能认识他自己,就忙着研究一些和他不相干的东西,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可笑的.”③苏格拉底相信,只有坚持不懈地认真审视自己,审视别人,审视人类的生活方式,才能获得对人的洞察.苏格拉底促使哲学第一次转向了人的美德、智慧和灵魂之善,从而开创了古典人文主义的先河.苏格拉底的问题和方法,经柏拉图思想的传播,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留下了它的绝唱.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的西方世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称为“最智慧的人”,这一光荣的称号至今无人取代——甚至在出现了细胞工程、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苏格拉底和东方的先哲们一样,对后世将出现的以愚蠢为智慧的行为进行了预测,这些预测有着令人惊讶的一致性。后世的科学家们,在苏格拉底的眼里,都是一种危险的存在。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在关心自己的身体财产之前,应该先关心自己的灵魂,使灵魂尽量变好。他的幸福观是:人的幸福与否,直接取决于灵魂的好与坏。这些思想与中国庄周的思想类似。奇怪的是,…  相似文献   

17.
尼采对希腊悲剧与神话的理解,直接与他对希腊哲学精神的理解一致,这中间都遵循了日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与统一原则。明亮清澈的精神表现为阿波罗日神精神;黑暗的、恶魔的、泰坦式的、野蛮式的世界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希腊哲学、希腊悲剧是希腊思想在其运行的两极。尼采在此强调了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生命原则。生命表现在酒神与日神精神的统一,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是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8.
论苏格拉底辩证法的人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正的辩证法起源于苏格拉底哲学,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目标旨向,那就是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苏格拉底哲学就是一种人类学哲学或者“人的哲学”,苏格拉底与人辩论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并通过批判性思考力图重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也内在于他的哲学追求之中,它具有“人本性”,是一种本源于人自身的逻辑,它追求“人事”的真理和一种善的生活,代表着一种自由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人该如何生活"或"何谓好的生活"是苏格拉底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关切的基本视域。通过与对话者一连串的叩问和对谈、诘难和训诫,苏格拉底所说的"好的生活"的整全面貌也就慢慢呈现出来:第一,"好的生活"必然开始于对德性的追求,这就是"德性转向",即从对外在的自然事物的关心转向到对内在的灵魂德性的关心;第二,"好的生活"始于对自我的认识,而本真的自我是理性,它不存在于生灭不定的感觉世界(Werden),而是存在于依赖理性的实存世界或本体世界(Sein);第三,苏格拉底对于"好的生活"或德性的理解并不是一种技艺性的知识(technical knowledge),因为技艺都是价值中立的或有两面性,可被用于好的和坏的目的,而有关德性或"好的生活"的知识一定只能被运用到善的目的上,德性绝对会达致善;第四,"好的生活"必然需要实践智慧,因为智慧是对人的所有类型的价值和善的某种整全理解,并且包含运用到所有情境中的能力,但是,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能看透所有事物之间的全部的内在联系,所以,苏格拉底至死持守自己的"无知之知"的信条。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的哲学启蒙开启了堪称古希腊哲学的三大"哥白尼式革命",在认识路径上,从外在的"受知"转向内在的"自知";在认识对象上,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在认识目标上,从相对主义转向普遍主义。但他的哲学启蒙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在启蒙方法上,他的"否定式论辩"和"无知论"容易滑向怀疑主义;在启蒙基点上,他的理念论容易滑向理性独断主义;在启蒙理想上,他的至善主义容易滑向极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