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话说得有趣,也有内涵.我的理解是,阅读让人感到幸福,是可以坚持终身之事.然而,近年来经常听身边的朋友——主要是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小,也常看到一些媒体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的阅读状况不理想.其实,以我的经验来看,现在青少年的阅读量并不小,如果每个老师都以他自己的专业阅读量...  相似文献   

2.
陈华 《教师》2010,(36):69-6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这门学科的欲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太感兴趣。作为历史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3.
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旨在提高教学。胡军哲为这个争论进行了教学实践,因此我们把他的文章排到“教学研究”栏。大家在争辩中受到启发,思考问题,目的就达到了。陈杰的这篇文章很诚恳,像个老大哥。虽然这个讨论只有几个人参与,但文章有不少人细读。今年8月中旬,在西宁召开的全国历史教学年会上,西北师范大学的姬秉新教授见到本刊主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第8期的头两篇文章(指戴加平和李翰的文章)我看了两遍,有水平。这可能代表了部分读者的反映。在西安与特级教师郭富斌交谈,他也关注这个讨论,并说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当即约他出手,文章下期刊出。下一篇广西师大李庆忠老师的文章,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到此为止。  相似文献   

4.
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编制高质量的习题,引导学生阅读和训练,对深化考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试水平意义重大。科举制是重要知识点,近年高考试题也有不少是关于这一内容的。下面从历史视野、理解和意义三个方向编制习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取、迁移、运用等能力,为赢得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比较是历史课堂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也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效的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区分本质特点.便于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有的老师在比较时比较随意.将不适宜比较的内容拿来比较,甚至用错误的思路来“启发”学生.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历史相似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一新生和高三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函数的描述涵盖了从17世纪莱布尼兹到20世纪布尔巴基学派诸多数学家的各种定义,他们的理解与历史上数学家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在中学,课本上函数的抽象定义不易于理解和记忆,学生也往往不从定义出发来理解函数;函数概念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认识论障碍也会成为课堂上学生的认知障碍.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应该恰当地借鉴历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概念.  相似文献   

7.
阅读了陈杰老师的《谈谈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一文(见《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6期),又看了一遍李翰老师的《高考历史教学复习的想法与做法》(见《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2期),明白了分歧的焦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国共内战。李翰是“80后”,陈杰是“60后”,在这样的问题上有观念上的不同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科可以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和教学任务开展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学习历史中死记硬背、僵化的模式,而着力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的认识能力。而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提高认识历史的素质,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颖 《中国教师》2009,(Z2):293-294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尽管这一条目标只是在第一学段提出的,却贯穿于整个中小学各个学段。怎么使学生喜欢阅读?很简单,就是让他和文本对话,使他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自主阅读中,也就是和文本的对话中,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语文教学也只有在学生自己的自主阅读中,才能培养喜欢阅读的情感和习惯。  相似文献   

10.
张凤琴 《辅导员》2013,(16):92-92
<正>从本质上说,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在课堂中,学生当然是阅读教学的中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不能绝对自由地进入阅读文本,学生的阅读和对文本的理解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但这种帮助并不是老师简单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诠释,然后再灌输到学生那里的过程,而是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的过程。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正因如此,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追求个性化的误区。一方面,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极具个性化;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过程中出于对  相似文献   

11.
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说:“什么是历史?这是一个历史老师必须思考并做出回答的‘元认知’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思想。毫无疑问,历史教师如果对“什么是历史”没有清澈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那他是无法理解历史教育的真谛的,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笔者拟从历史认识论和历史哲学的视角就“什么是历史”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实现历史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只有阅读者自己阅读史料,对搜集的材料进行辨析处理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理解史料,才能形成学习者的历史观。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观察、分析、思维等活动都在阅读活动中进行。阅读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邱维骥这位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数十年的老师,这位年届75岁高龄令人尊敬的老人,退休15年以来,阅读不停,思考不止,写作不辍。难的是,这一切都进行在他身患重病过程中。邱老师已抱病多年,几经卧床难起,而眼疾又让他雪上加霜,然而他没有放弃,始终不放弃。好多时候邱老师都病得无法动笔,只能口述由女儿或学生代笔记录,整理好后再念给他听,然后反复修改成文。于是,就有了《当代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历史的力量》《历史·生活·命运》等对历史与人生和历史教育积其一生之经验的表达,字里行间渗透着邱老师自己的灵魂、思想和智慧;也就有了《对日皇裕仁8.14〈诏书〉流行评述的质疑》《抗战胜利钟声在八一五7时正点敲响》《六十年前的日本:确是无条件投降》《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比德国更完整更典型——驳日本清濑一郎、江藤淳日本不是无条件投降论》等彻底颠覆流行一时、为害不浅的错误观点日本有条件投降说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引起的震动,不限于国内外学术界,其影响之大上网一搜邱维骥便知大概。邱维骥老师何以如此执著?我实在是太爱我的祖国,太爱我的祖宗,太爱历史文化,太爱历史教育了,我丢不下这些。好多人提醒我身体最要紧,劝我不要想那么多,也不要再写什么了。这都是好意,...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而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我们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也付出爱啊,有个别的后进生为什么就是不理解、不领情呢?"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让学生感受理解到老师的爱,尤其是让后进生理解到老师的爱,的确是一个难题.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让学生感受到你真心爱他(她).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通过学生阅读,才能对课文的内容做到基本了解,从整体上感知;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立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  相似文献   

16.
正学习历史是为了什么?是社会对历史教育的一个共同疑惑。汪瀛老师以株洲市四中学生学情为基础,以导学案、多媒体等为载体,设计出多个富有思辨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对这一疑惑的解答。他诠释了自己与许多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终极追求:"反思历史,关注现实",即"用历史智慧启迪现实思考"。汪老师说:"凡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追求。"但教师的教学追求投射到现实教学中又是  相似文献   

17.
我现为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的历史教师。从1988年到现在,我与赵亚夫老师已有20年师生情谊,他虽然没有为我们上过教法课,但却带了3年多的班主任,这期间我们得益于他的教诲实在比他上一门教法课要多得多。大学毕业后,获与老师的交往从未中断,学习也一直在继续。正因为如比,我对赵老师的历史教学研究在理解上就可能更敏感一些。得知赵老师终于打出了自己新历史教育的主张,我就立即萌生了做访谈的念头。一是因为,我身在中学,我的访谈或许有助于一线老师和一般读者去理解赵老师的新主张;二是因为,赵老师早就倡导以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历史教育,而他的新主张对比又有进一步阐发,我期望用更自由的访谈方式呈现其重点,以便同仁们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理解。赵老师搞研究写文章,常常讲教学现象(亦即实跋)背后的道理,而这道理当然是有理论做支撑的,关于道理的阐述(亦即理论)本来就发乎实跋,可惜的是一些老师误以为赵老师的文章“理论性”太强,并未耐心认真地读下去。其实,真正认真地读进去了,才恍然发现赵老师的理论原来是要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是理论与实跋交融的结果,绝非空谈。但愿我做的这个关于赵老师新历史教育主张的访谈,能够让老师们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所得益。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这就是说一个人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兴趣是成才的先导,只有感兴趣后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地观察、研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历史教学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入手,一堂历史课只有生动有趣,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采用各种方法将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就会触动学生的想象力.本文主要围绕如何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培养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陈彤环 《师道》2008,(11):25-26
新课改下的很多课堂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积极,有话想说,也有话可说。确实,新课程标准提倡“对话教学”,强调突出了学生在阅读及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意义。但这一观念的强化,导致了在课堂上老师全让学生自己理解和自由发言,老师的“很好”、“有自己的见解”、“也不错”、“你真棒”等赞美之辞更是充斥整个课堂,学生更是无话不说,怎么说都对。对此让人不禁质疑: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行了吗?学生的理解就是对的吗?学生不需要教了吗?本文就此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最新版的新课标的印发,其内容也有一定调整。这对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培养思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理解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需要跨越的门槛,也是同学们学习中所面临的最大难点之一。老师阅读理解教学方法需要开拓新思路、发现新领域,学生自主阅读意识需要树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提升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