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讨汉字形体结构,素有独体曰文,合体曰字之说,进而断定象形指事为独体,会意形声为合体。是说源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显于清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许慎只告诉我们:文是依类象形的,字是形声相益的;先有文,后有字。从“依类象形”而言,似乎文仅指象形;就“形声相益”而论,似乎字单指形声。文还隐含着指事,字还隐含着会意,至少在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东汉以前,文与字实同义,均表示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亦谓之名或书。《左传》曰:“夫文,止戈为武。”(宣公十二年)又曰:“故文,  相似文献   

2.
《易传》作为《易经》的传注,大致包含两种内容:义理的阐发,文字的训释。作为先秦重要训诂文献之一,《易传》中有一些文字训诂所采用是形训的方法。这里所训之“形”可分三类:象形之形,会意之形,形声之形。形,所以表意也。所谓“会意之形”,是说会意字字素跟字义的关系是与形声字形符与字义的关系相当的,既然形声字的“形符”又叫“意符”,那么会意字的“会意”也就是“会形”。下面对《易传》的形训作一些粗略的分析。一、象形字的形训这是据象形字的字形训释该字的字义。“屯”是个象形字。《易传》训诂:“屯者,物之始生也”(《序卦传》);“屯,则柔始交而难生”(《彖传》。“屯”象草木出土.“始生”而又“难生”。就“始生”言,“屯”字与“生”字字形很接近。故《说文》云:“生……象草木生出土上”;“屯……象草木之初生。”就“难生”言,“屯”字与“生”字有一个本质区别;“生”表示已经出土,且很顺利,故其茎直;“屯”表示尚未出土,且很艰难,故其茎  相似文献   

3.
汉字不同于别种文字 ,其显著特点是它特有的构造法 ,即通常所谓的“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其实 ,真正的造字方法只有前“四书”。用象形、指事的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 ,都是些独体字 ,而且这类字很少。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 ,这些字所象之形 ,所指之事 ,都不容易辨认和理解了。至于“会意” ,则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一般是象形字 )组合成字 ,把这几个字的意义会合为一个意义。以“会意”方法造的字就是会意字 ,如 :染、解、旦、歪、尘、泪、休、从、众、采、明”等等。这一类字在汉字总量中也不算太多 ,据统计也不过…  相似文献   

4.
合体象形论     
一般人都认为只有独体象形字,没有合体象形字,而笔者认为象形字可分为独体和合体两类。因此,本文就试图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象形字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独体字和合体字 1989年版的《辞海》说:“汉字的结构可分为独体和合体。独体是囫囵一个字,分析不开的,大都是象形和指事的字,如‘文’、‘中’等。”“合体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独体合成一个字的,就是会意和形声的字,如‘解’由‘刀、牛、角’合成,‘秧’由‘禾’和‘央’合成。”《辞海》的这个定义可以被理解为:“体”是虽可单用却不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单用的偏旁的汉字构件;而独体字和合体字的区分标准则是看一个字能否被没有剩余地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单用的构件,能够没有剩余地被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单用的偏旁的是合体字,否则就是独体字。 我们感到,《辞海》的这个标准值得商议。比如金文“黑”从“炎”上出“囱”(“囱”为古“窗”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汉字形义分析字典》收录的7000个单字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会意兼形声字进行严格、认真地收集归类,具体地把象形字根据它的本来特征划分类属,把指事字分为纯符号指事字和加体指事字,把会意字分为同文会意、异文会意、对文会意三类。这样的分类便于人们掌握汉字的起源,对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会意,是汉字造字的重要方法,它的特点是把独体字合成新字。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造字的功能性强,而且可以表达抽象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收入1167个会意字,远远多于象形字、指事字。  相似文献   

7.
《说文》九上:“文,错画也,象交文。”意思是:文是交错的笔画。象花纹交互。甲骨金文的“文”字,象一个人的上身画有花纹。《说文》十四下:“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乳是人和鸟生子。所以字形是“子”字在表示屋子义的“宀”字下。“子”还兼表读音。“文”是一个象形字,不可分割。“字”是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可分析出“子”、“宀”二字 汉文字起源于图画,是由交错的笔画构成的,所以可以叫“文”。汉朝以前,就是这样称呼文字的。《左传·宣公十五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盅。”直到秦《琅邪刻石》“书同文字”才提到“字”。“文”“字”原本实质相同而名称不同。  相似文献   

8.
六书例释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本是对汉字造字及用字方法的归纳,舍去用字法,造字法只有前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其所以做如此排列,至少有三点理由:其一是符合一般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象形、指事多为独体字,会意、形声多为合体字。其二是符合一般文字由表形到表意再到表音的发展规律。原始象形字图画性极强,表形性很明显,指事、会意增加了表意性,形声字中有了表音的成份。其三是符合汉字的结构规律。象形是造字之本;许多指事字里以象形字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有一字作(?)等形,从自从鱼,应隶定作(?)。自即鼻的象形初文,《说文》自下说“鼻也,象鼻形。”后世作鼻,从自畀声,变象形为形声字。自字本义古书中不见用,甲骨文中有“疾自”(乙26385)的用例,疾自即患鼻疾,可证《说文》对自的说解是正确的。王宇信等同志在《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一文中,解释”已卯卜毂贞:勿(?)妇好囗御囗”这条甲骨文时说:“字旧无识。此字鼻下有鱼,当即腥字, 《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鱼臭曰腥’”。说此字为鱼臭的会意字,这是很正确的。察《通俗文》“鱼臭曰腥”之腥当为腥字的后起义,本字应作(鱼生),《说文》鲤下说“鱼臭也,从鱼生声。”甲骨文  相似文献   

10.
“六书”是作为六种造字法被总结出来的,秦汉至唐都无甚异议。《汉书·艺文志》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颜师古注:“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可是到了南唐,徐锴就隐约地提出假借是用字之法。他在《说文系传》中说:“假借则一字数用,转注则一义数文。”清代学者戴震除了肯定假借是用字之法外,还提出转注也是用字之法。他的《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说:“四者(指事、象形、谐声、会意),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伸,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说文》中的指事字。 讨论《说文》指事字,应以《说文》所列字头为对象,同时参照甲、金文。这是因为: (1)《说文》所列字头,绝大部分是小篆。它与隶变以后以基本笔画为构件的今汉字比较,结构上根本不同。与甲、金文比较,它虽然在本质上同它们一脉相承,保持着由象形构件组成的结构特点,但是并没有字字沿袭甲、金文的形体结构,有些字已经发生了变化。如“箕”宇,甲文作“H”,系象形字;小篆作“箕”,从竹其声,系形声字。 (2)小篆由于“引长书写”的原因,同甲、金文比较,有些字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只是由于笔势变化较大而造字本意被湮没了。后人未见甲、金文,又据篆体臆说,难免错误。  相似文献   

12.
袁志勇《<教育>探源》一文(载《北京教育》一九八二年第一期),题前加有“小典故”,文末注明“(汉·许慎《说文解字》)”,为南京师范学院等六院校合编的《教育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分册所选录。文章认为:“教育”的象形字是“(?)”。今翻查许慎的《说文解字》,发现出入颇大。 关于象形字,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  相似文献   

13.
说“字”     
按汉字的发展规律讲,先有‘文’而后才有‘字’,‘字’与‘文’不是同一概念。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曾说:‘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解字·叙》一这就是说苍颉当初造字,大概是把象形字作为一类,如‘虫、马、水、鱼、月、火、鸟、木’等,因为它们依物象形,如同图画,所以称之为‘文’。随着汉字的  相似文献   

14.
周正逵先生主编、人教社出版的《教学指导书》把“暮”与“囚”归为一类,为会意字。笔者觉得此说值得商榷。理由如次:一、“莫”与“暮”是古今字。翻开《说文解字》段注,仅能查到“莫”字,释为“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会意”字。而《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都把“莫”当作“暮”的本字。而且它们都是把“莫”与“暮”从意义上当作同一汉字来解释的。“莫”与“暮”音同义近,当属古今字,即“暮”是由古字“莫”分化出来的今字。这种  相似文献   

15.
东的繁体字为“东”,是由小篆简化而来的。《说文解字·东部》说:“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意思是早晨太阳顺着树木往上高升,表现出一种动态,这就是日出的方向,这种说法一直为后代所传说。但现代有些古文字学者却认为,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东”字像是一个无底的大口袋,里边盛放物品,两端用绳子结扎起来,实际上是“橐”的本字,后来“东”字被借去作为表示方位的字,于是另造一个“橐”表示口袋意思(口袋无底为“橐”,有底为“囊”)。这就是说,“东”字本来是整体象形,不可分割,《说文解字》误把象形字当作会意字了。西是个象形字,…  相似文献   

16.
《说文》示部共计63字,按构造分类,这63字可分为象形、会意、亦声、形声四大类。其中亦声字的内部情况比较复杂。含有多个小类。从示部字所表示的本义来看,主要有表动作概念的祭祀活动、表示名物概念的神祖以及表示与祸福吉凶相关的性状或抽象概念,但仍有个别文字的本义不能归入以上三类。  相似文献   

17.
会意字是由多个象形字组成的,不同的组合可以造出很多字,因而它的创造力远比象形字要大,使用范围也广泛。所以,尽管后来汉字形体发生巨大变化,象形字不象形,会意字不会意了,还是有大量的“二代”会意字不断地滋生。  相似文献   

18.
有些学生常把“既然”写成“即然”,而把“即使”写作“既使”,究其因是他们不了解古人如何造字。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而其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就是前人概括的四种造字法。上述“既然”和“即使”中的“既”和“即”,就是古人用会意法所造的字。从“既”和“即”现在的字形看,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也很难说出它们是如何会意的。加上会意字的构造比象形字复杂,有些会意字的形体结构极象形声字,使会意字成了最难辨认的一种字。但实践证明:如能熟识会意字的造字规律,掌握会意字的辨认方法,熟记会意字的构字部件,是能较易于识别出会意字的庐山真面目的。以下就谈谈怎样辨认会意字。一、分清会意字的类型,揭示会意字的造字规律,是辨认会意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说文》所收9353个古文字中,独体象形字有428个,指事字138个,会意字829个,形声字7958个。文字研究自孔子以来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对“象形”、“指事”、“会意”的研究已是无微不至,而对“形声字”的认识,就连许慎也是曲解多于正判,谬误多于真理。很多解释流于简单化、程式化,甚至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停留于形式与表象的机械分割。其实形声字的构成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隐含着古人高度的系统创造性思维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教学答疑     
1.甲骨文就是象形文字吗?初中语文第六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中说:“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此论不确。我国古代的象形字都是表形文字,甲骨文中确有不少这种字。但是,约有三千五百字单字的甲骨文不都是象形文字,形声字就占百分之二十,它已不是一种原始文字了。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说:“单以甲骨文而论,已经是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后人所谓‘六书’,从文字结构中所看出的六条构成文字的原则,即所谓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例证。文法也和后代的相同。故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