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关中西府太白、岐山两县交界的几个乡镇有子变韵母。关中西府子变韵的类型属于长音型兼拼合型。子变韵是名词的一种语法标志。岐山的拼合型数量比太白多,表明子变韵的发展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依曾运乾先生正韵、变韵之说,分析了《广韵》变韵与《韵镜》排列等次的关系,认为《韵镜》中的独立二等韵是《广韵》变韵之侈音;独立三等韵是《广韵》变韵之弇音。  相似文献   

3.
陕西凤翔方言既有自成音节的词缀“子”,41个韵母中又有39个可以生成子变韵,自成音节的词缀“子”和子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凤翔方言的子变韵是长音型,与山西临猗、夏县和山东博山相同。凤翔方言阳平字的子变韵只是拖长音节,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的子变韵在拖长音节的同时还变调,变调调值与后字为轻声的两字组中的前字相同。凤翔方言中虚词“着、的、得”和实词“上”可省略,用前字的D变韵母表示。“的”“着”“得”“上”等字和D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D变韵方式和子变韵相同,即音节拖长,阳平字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字同时还变调。  相似文献   

4.
王洪君曾对获嘉方言Z变韵的形成进行了构拟,其方案2简洁有效,表面上不规则的Z变韵可能是在更早期的单字韵基础上形成的。除了描写上的差异外,几十年间获嘉和济源方言的Z变韵都在发生由长音节向正常音节的变化。获嘉方言中,部分Z变韵由撮口呼变读齐齿呼,部分Z变词产生特殊音变;而济源方言中,Z变韵现象处于萎缩状态,个别Z变韵由于韵律和重音的关系发生了长音特征移位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邯郸市涉县方言中的"子"尾为研究对象,认为普通话中的"子"尾在该方言中有两种语音形式,一类语音形式为自成音节的[l?],另一类生成一种被称为子变韵的合音现象,"子"尾的读音形式为[?],属于长音节拼合型的子变韵。此外,本文还简要叙述了"子"尾的语法功能以及"子"尾和儿化变韵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上,福安话被认为是没有变韵的闽东话。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重新分析福安话的音系,认为福安话也有变韵。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深入讨论了发生变韵的各个音类,总结福安话变韵的特点,并重新拟定福安话的韵母表。此外,本文还根据《安腔八音》,讨论了一些由变韵引起的内部音变。  相似文献   

7.
子变韵是汉语方言中与儿化韵同样重要的一种合音音变现象,是开封方言中重要的语音特色之一。开封方言中子变韵的音变方式是离散式音变,也有一些不符合音变规律的例外现象。开封方言中的子变韵目前正处于消亡阶段。  相似文献   

8.
开封兴隆方言中存在子变韵,共有27个基本韵母能够发生子变。子变韵母不计韵头差别有四种,以u为韵尾的居多,也有以o为韵腹、无韵尾的情况,鼻音韵母an则变为ε。子变韵母系统不受基础音系的制约,部分变韵中以音长作为和基本韵母区分的特征。子变韵是构成名词和量词的语法手段,表示大称、恶称和通称等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陕西眉县的z变韵,认为其属于长音型,和河南方言(如长垣)的z变韵分属两种类型,本文还讨论了z变韵在该方言中的语法功能和其形成的两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汝阳方言中的人名变韵有以收尾的,也有以i收尾的。其中以收尾的人名变韵是后缀"娃儿"和人名拼合的结果,这种人名变韵的语音形式有的与该方言中的"儿化"形式一样,有的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在河北方言中产生声韵双变现象的儿化音变,主要分布在卷舌儿化变音和边音儿化变音系统中。如果将介音视独立于声韵的时长单位,就会发现:无论是声母后伴有增音现象的儿化变韵,还是声母和韵母都发生变化的儿化变韵,它们都应视为声韵双变现象,并且它是儿化变音系统语音发展的必然阶段。无论是在卷舌儿化变音系统中,还是在边音儿化变音系统中,声母后伴有增音现象的儿化变韵和介音后伴有增音现象的儿化变韵实际上处于同一个儿化变音的阶段,而声母和韵母同时发生变化的儿化变韵则处于稍晚一个阶段,是伴有增音现象的儿化音变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系统考察分析《五声反切正韵》韵图安排和吴烺韵学观点,研究发现,吴烺不固守于传统韵学思想,而是注重改革,有诸如"变字母为纵音""以位定音取代以反切定音""变阳、入相配为阴、入相配"等改革措施,体现了其"一本天籁""创新"以及"删繁就简"的韵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鹤壁巨桥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中原官话区,巨桥方言亲属称谓虽然和普通话亲属称谓比较接近,但巨桥亲属称谓在语音词汇上有自己的特点,就是存在变读现象。巨桥亲属称谓词变读在语音上的表现有存在"u化韵"、"儿化韵"等变韵或变调现象,在词汇上的表现是有单音节亲属称谓词的存在,并且构词方式多样。  相似文献   

14.
开封方言存在子变韵和少量"子"后缀,同时还有一些"头"后缀,个别"头"后缀词也发生变韵,部分子变韵词同时存在一种双音节读法,词缀为一个模糊的thou音节。从开封方言部分同音语素构成附加式合成词的规律来看,读为thou音节的后缀不是"头",更倾向于是方言中的"子"。  相似文献   

15.
变韵构词是属于音变构词的一个类别,也是古代汉语构造新词的一种重要方法。《晋书音义》中的许多音切反映了变韵构词在古代汉语中构造新词的一些规律。拙作试图对这些规律加以揭示。  相似文献   

16.
内黄县地处河南省北端,其方言划归中原官话的郑曹片。文章记录了内黄方言的内部差异,描写了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及共时音值、历时音韵特点,并对两字组连续变调、形容词重叠变调、儿化韵、D变韵、词合音、重叠合音、拟声性叠音词等进行了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7.
唐浩 《文教资料》2008,(28):249-252
本文考察了北宋词人周邦彦<清真集>的用韵情况,发现周词用韵极大地受到了宋代通语的影响.阴声韵用韵较为严格,偶有通叶;阳声韵-m、-n、-η尾不同程度地混押,成摄字-m尾可能已经变为-n尾;入声韵尾-p、-t、-k混押情况较多.  相似文献   

18.
焦作底层方言的“子”尾,是其方言中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现象,与普通话中“子”尾的存在形式差别很大。焦作底层方言中存在着变韵表“子”尾、“儿”化韵表“子”尾、“子”尾的变读以及名词单字无“子”尾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湖北西北部方言中"子"尾的读音,探讨汉语官话方言Z变韵圆唇特征形成的一种可能途径。"子"尾元音弱化并脱落,声母成为自成音节的边音,并进一步演变为圆唇元音,与前行音节结合,最终导致Z变韵圆唇特征的形成。文章从分布条件和普遍音理两个角度论证了这个观点。从分布条件来说,边音"子"尾的两种分布条件和Z变韵圆唇特征的两种分布条件基本一致,说明Z变韵的圆唇特征有可能是从边音"子"尾而来。从普遍音理来说,音节末边音和圆唇元音都使用了主动发音器官唇和舌体,并具有基本一致的共振峰结构,这说明从边音"子"尾到圆唇元音的演变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河南封丘方言中有非常丰富的"子"尾变韵.从语音形式上看,这些"子"尾变韵更倾向于合音,是一种特殊的合音音变;从词语构成角度来说,"子"尾大部分附加在名词后面,也可以附加在动词、形容词、或者短语后面,从而构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名词化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