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自编的儿童认知行为问题调查表的效度和信度以及弱智儿童认知行为问题与其父母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自编的儿童认知行为问题调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弱智儿童(MRC)父母对儿童认知行为问题的评价都显著高于正常儿童(NC)的父母,但这种差异的显著性在弱智儿童父亲与母亲之间不存在.弱智儿童父母与正常儿童父母的生活质量差异不显著.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弱智儿童父亲的心理功能状态、社会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都受儿童交往障碍的显著影响,而弱智儿童的情绪障碍是影响其母亲心理功能状态的主要因素.儿童的认知问题是正常儿童母亲社会功能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龚勋  汪伦  周芳  喻玲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10):104-106
采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对湖南省22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感总分与人格特征中精神质、神经质因子成正相关,与内外向、掩饰性因子成负相关;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及合理化等消极应对或中间型应对呈正相关;大学生...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高校57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优秀生313名,普通学生261名。结果显示:优秀生的应付方式以工具性应付方式为主;在性别和城乡两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的优秀生应付方式比较研究发现,艺术类学生在自责、退避、合理化因子上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心理健康的优秀生与心理异常的优秀生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和解决问题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社会支持状况对其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使用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28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师范类大学生在应付方式各维度上的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自责应付因子。2.自尊与每种应付方式都有显著相关,而社会支持只与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应付方式有显著相关。3.自尊与社会支持对解决问题、求助应付方式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对自责、退避、幻想和合理化应付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中职新生问题行为的关系,随机选取四所中职校16级31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应对方式及Achenbach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父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与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和应对方式中的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均在问题行为的发生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的多个维度与YSR总分和各综合征出现不同程度相关;多元回归显示,教养方式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进入回归方程,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和求助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它们对中职新生问题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结论:良好的教养方式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中职新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应付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高校2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以工具性应付方式为主;男生与女生在求助与自责这两个应付方式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2、p=0.01);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在求助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4);理科与文科、工科大学生在自责(p=0.03)、退避(p=0.03)因子上存在差异;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与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p=0.00)、幻想(p=0.00)、自责(p=0.00)、退避(p=0.00)应付方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应付方式之间有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5.12地震所致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青少年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83例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焦虑状况进行测查,并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及苦恼表露指数量表对二者与焦虑的关系及影响力进行研究;结果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焦虑症状与应付方式量表的自责及苦恼表露指数存在显著相关(P<0.01),特质焦虑和应付方式的合理化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苦恼表露指数及应付方式的自责因子对焦虑的解释贡献率达15.0%;结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需增加其对他人的苦恼表露,同时对地震这一负性生活事件也应避免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如自责、退避等)去面对从而逐渐降低其焦虑等不良心身反应。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32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安全感量表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安全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与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有显著负相关;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都进入了对安全感总分的回归方程,对安全感的回归作用显著,父亲情感温暖、父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对安全感的回归系数显著。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都进入了对安全感总分的回归方程,母亲情感温暖、母亲偏爱的回归系数显著。由此得出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偏爱和过度保护是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大学生应激应对问卷,对1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事件压力源的前两位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一类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因子上得分均高于三类学生;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大部分首选是解决问题和幻想,并且心理状态越好,则更少地使用退避和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和SCL—90对822名在校高职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极显著高于女生,而抑郁、焦虑和心理健康显著低于女生,应付因子中解决问题、求助和幻想的性别差异显著,其他因子无性别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解决问题、求助应付因子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和退避因子以及抑郁、焦虑和心理健康显著负相关;高、低一般自我效能感者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和退避因子以及抑郁、焦虑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知觉压力量表(CPSS)、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简易应付量表对253名幼儿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幼儿教师的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与知觉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婚姻状态的幼儿教师其知觉压力、生活满意度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生活满意度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幼儿教师的知觉压力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在生活满意度与知觉压力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而,提高生活满意度,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降低幼儿教师的知觉压力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家庭婚姻冲突对问题少年人格与应对方式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提出建议和方法,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和儿童感知婚姻冲突量表(CPIC)对62名问题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心理症状九因子与威胁认知、自我归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情绪稳定性、消极应对方式与婚姻冲突各因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表明,婚姻冲突影响了问题少年的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来自婚姻冲突的威胁认知和自我归因是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工作压力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对乐山市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的98名一线服务人员进行调查研究,以考查三者的关系,以及特质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间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酒店一线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习惯采用积极应对的方式;(2)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0.66),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33);工作压力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33),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50);(3)分层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有正向预测作用,两种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间的调节作用显著.结论:对于旅游酒店一线服务人员,应该多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来缓解工作压力所致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4.
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路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机抽取了800名大学生,运用因素分析探讨了就业压力源,采用相关分析、线性结构方程模型(LISREL)探索了就业压力过程的路径。结果表明:(1)就业压力源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就业压力源与消极应付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付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应付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付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2)就业压力源是引起焦虑的直接主要路径,应付方式在就业压力源与焦虑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是间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504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进行现场调查,了解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生活满意度的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教师的生活满意度与生活事件的5个维度均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工作成就、组织管理、社会支持以及积极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学生相对剥夺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人际敏感性问卷,探究贫困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剥夺感、消极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对剥夺感、人际敏感性均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相对剥夺感对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都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积极应...  相似文献   

17.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较为显著,良好的应对方式与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呈现正相关,而不良的行为应对方式则对主观幸福感有着消极影响作用.由此可见,培养积极成熟的行为应对方式有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ping styles and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among adolescent student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as a survey amo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2006 Norwegian 9th grad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motional problems are associated with self-blaming as well as aggressive coping. Off-task orient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little use of planning and frequent use of aggressive coping. Finally, aggressive coping was the main predictor of externalizing problems, with infrequent use of planning and frequent use of behavioural disengagement as other significant predictors.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白血病患儿父母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浙江省白血病患儿父母在患儿病程中的主要应对方式,筛选出白血病患儿父母在应对方式上有异常的父母,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McCubbin的CHIP调查表面对面访谈白血病患儿父母,将调查结果使用SPSS 13.0软件处理。结果:66例患儿父母中有1例父亲和13例母亲在社会支持﹑自尊和稳定(Social Support,Esteem,and Stability,简写S)异常,1例母亲在家庭的完整﹑合作和乐观程度(family Intergration,Cooperation,and Optimism,简写F)异常,最有效应对方式在F方面,而最无效的应对方式是在S方面。结论:浙江省白血病患儿父母应对方式主要采用家庭的支持和合作,与家庭乐观程度有很大关系,而在社会支持方面的应对方式十分欠缺。  相似文献   

20.
The primary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occupational stress for teaching style among university faculty members. A sample of 144 faculty members from a large universi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ated themselves on three ability scales and responded to the Thinking Styles in Teaching Inventory and to four scales from the 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Revised (role overload, role insufficiency, psychological strain, and rational/cognitive coping). Satisfactor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data were obtained for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four occupational stress scales. After self‐rated abilitie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occupational stress remained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teaching style. A stronger feeling of role overload and more frequent use of a rational/cognitive coping strategy were conducive to employing both creativity‐generating and conservative teaching styles; a stronger feeling of role insufficiency and psychological strain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use of creative‐generating teaching styl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for both university faculty members and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