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优秀的出版物,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以其沁人心脾的浓郁芳香,激发美好的志向,使人高尚,摆脱愚昧与无知,能插翅飞翔,去汲取古往今来珍贵的知识和思想。因而,由此可以说,书籍艺术是伟大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褚雅越 《新闻世界》2013,(7):287-288
【摘要】从泥板、石头到纸莎草卷、羊皮纸,再到中世纪的册子本、手抄书、印刷书,再到如今的数字化时代的电子书籍,书籍的演变过程也是人类技术和文明进步的进程体现。探析书籍的起源、发展及流变,以关照今日技术之进步于人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它作为无生命的有生力量以特有的、独立的形态存在,不仅仅是满足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自我认知,还满足人们对情感的体验和理解、感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存在的价值。对于书籍的策划、出版、编排、发行等如何满足现代人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更加系统地分析并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文彦  袁继慧 《出版参考》2023,(3):19-22+18
从社会知识史的视角看,信息茧房其实始终伴随着知识传承与传播的过程——面对知识生产广泛分散,人类便有了聚合的诉求,同质化、浅层次、机械化聚合的结果便是信息的茧房化。从读者角度看,阅读茧房是人类在阅读超载压力下的应激反应,是从现代社会到信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越来越突出的阅读症候。纸书阅读的精神特征与物质特征使其蕴藏着其他媒介阅读尚不具备的破茧力量,有着催化新媒介产品的元阅读价值。展望未来,纸书阅读或许会作为一种文化技艺长存,为置身信息宇宙的我们提供沉思的绿洲。  相似文献   

5.
护封的组成部分从它的折痕来分有前封、书脊、后封、前勒口、后勒口。通常设计师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前封和书脊上,因为书籍在书架上是平放或立着的,我们看见的只有这两个面。但是,读者总是要把书拿在手里,并转变它的方向。如果我们把设计引申到后封上去,这种引申又不影响前封、书脊和后封各个部分的独立和完整,那么,就可能产生一个气派更大和效果更强烈的护封。护封是从属于书籍的,是反映书籍的内容、性质和精神的,离开了书籍,就谈不上护封设计。因此,它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文化性质,能体现书籍精神,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思。构思…  相似文献   

6.
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简单地归结为具体的形,这些具体的形能让读者产生联想,从中品味到不同的思想内涵。书籍装帧设计包括书的外装和版式设计,也就是图书中一切可视的形象图形。这些经过设计者构思的图形,是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绘制的,它们可以让读者产生联想,从而把这些图形转化为自然景象、人类行为情感和神  相似文献   

7.
李群 《新闻传播》2005,(9):41-41
版式设计是一咱实用艺术。千书一面的版式设计,呆板,平庸,使人读起来乏味,打不起精神,易于疲倦,神游书外。而且,还常常会殃及池鱼,导致读者对内容等闲视之,不能专注,一本书的好内容从而就有被陪葬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和书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可谈的事不少.这里就说说买旧书的又惊又喜。  相似文献   

9.
书籍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是知识和身份的具象化表现,也是文字和书写的抽象化符号。纵然技术革命改变了书籍的形态,但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在人类社会中保留着其社交功能。文章通过对历史和当下社会中与书籍有关的文化现象进行观察与梳理,探究书籍在人类社交实践中的角色与地位,发现书籍在人情往来、学术交流、互动共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提出出版业应进一步紧抓读者需求,传承优良传统,精准定位社群,用心维护社群,并尝试突破社群,打造全社会的尚“书”之风。  相似文献   

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世界名人、大家如是说。我国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此言妙哉!吾此一辈与书为伍,受益匪浅。书为吾用,亦为吾乐。  相似文献   

11.
白清 《新闻知识》2004,(9):53-54
从新闻写作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轨迹:随着人类思维的进化和成熟,随着社会交往的演变和发展,产生的思想结晶和信息成果,必然成为人类社会特有的迫切需要。为满足这种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人类不仅创造了能负载思想情感的字符号系统,而且掌握了运用字符号系统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06,(13):79-79
“书中事”(WWW.literaryaffairs.net)是一个独特的读书俱乐部。它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书籍的阕读和探讨,还引领成员前往书中故事的发生地去看看,体会那里的文化风情。在那里,你可以和其他跟你有同样阅读爱好的读者一起讨论对书中某个情节的理解,也可以注视着情境中的某个细节发呆,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13.
吴雁 《图书馆杂志》2005,24(11):16-17,10
通过对历史上图书馆的被焚毁事件的回顾,讨论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记忆被不断改写和中断的问题。人类在历史中不断地囤积自己的记忆,但又销毁自己的囤积之物——焚毁图书馆和书籍。西方公元前48年,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被罗马人所焚;中国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两者都导致了人类两大文明类型的转型,改写了人类对自己的记忆。现代文明时期,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依然不断遭受被焚毁的灾难,但由于技术的革新和国际交流的兴盛,其灾难性后果正在缩小。20世纪后期,互联网带来了全新概念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功能强大,不畏水火,但却致命地取消了人类自身的记忆。  相似文献   

14.
书籍,似乎总是让人肃然,不敢亵渎的。司马光藏书万余卷,“晨夕披阅,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之能如此,是因他特别爱惜书,“至启卷,先视几案净洁,籍以茵褥,然后敢启”。一般人对于书,虽不能仔细到这种程度,但可以说“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但究竟怎样算真正爱书,却不可只看表面。司马光的藏书,“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是主人爱书的标志。然而,有些人,书也买了许久而簇新如故,原因却是从未读过,买来只是装门面;  相似文献   

15.
王乔 《出版科学》2002,(2):46-47
面对电脑辅助设计技术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书籍装帧设计师开始注重设计理念、化内涵、艺术品位和人关怀,这标志着书装化的精神回归j是书装艺术设计的又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6.
王思尧 《今传媒》2016,(8):32-34
书籍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的良师益友,通过书籍,人们与他人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盗版书籍问题也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悄无声息地侵犯着各个群体的利益。那么对盗版书籍的定义,盗版与正版的区别,盗版书籍的产生,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面对盗版人们所秉持的态度及防治措施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联系经济学知识来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本颇显学术份量的书,也是一本读了不累且能产生审美愉悦的书。它不仅显示了作者理论视野的宽广与治学思路的睿智,而且具有撞击读者心灵的情感力量。这就是叶岗先生新近面世的《走向文史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时代是一个屏读时代.流动性的现代语境和传媒技术的支撑是屏读产生的两大背景.屏读时代书籍的主要特征是流动性,这种流动性颠覆了书的概念和功能:书是流程而非制品;书是社交工具;伴随文本凸显其重要性.同时,它也必将引发出版实践理念的更新.对此,本文提出出版业应在可寻性、即时性、实体化这三方面有所作为,这样才能顺势而为,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19.
徽州刻书业兴盛于明万历以后,其原因较复杂。文中指出:主要有明季刻书政策宽缓,徽州自身的物质条件两个外在原因以及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徽商的主观经营两个内在原因。其后清同光时期的再度繁荣,仅具有相对意义。徽州刻书的特点,一是精审,一在版画。  相似文献   

20.
读书随想     
书籍在人类进步和文明传承中功不可没。书籍之于个人则是知识的源泉、能力的基础、心灵的鸡汤、精神的食粮、指路的明灯,人生的向导。当然,并非所有的书籍都能担此重任,堪负殊荣。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时,有位日本朋友问他:我想问一问,你平常最喜欢的是什么?孙中山说,我最喜欢两样:第一是书,第二是女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