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解读文本,探究《狂鼓史》中三支俗曲的存在深意,分别从俗曲建构的空间感、"剧中剧"构思的意味以及俗曲的力度三个方面,来论述三支女乐唱词在《狂鼓史》中的意义维度,从而更好地悟出《狂鼓史》在凭虚驾幻、尖刻刺骂中隐藏的关于人生哲思与真谛,并探究徐渭创作《狂鼓史》背后对自我、时代以及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取材于《后汉书》的《祢衡传》,但作者采用发掘历史事实与发展历史精神相统一;“出之贵实”与“用之贵虚”相结合;“睛节结构”和“情感结构”相交融等艺术手法,对作品的情节进行了重构。作品在折射理想道德的光华,实现人物新的艺术价值,反映民众理想愿望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3.
周汝昌先生《骗人的高鹗》(见《北京晚报》1月13日22版《五色土·名家》)认为高鹗善于骗人。铁证之一是“高鹗在他给假‘全璧’《红楼梦》作序时公然伪称是他在‘鼓摊’上收得雪芹原著的残稿”,还特别解释了“鼓摊”的原意。事实上,给“全璧”《红楼梦》作序的有两人,一个即高鹗,另一人是程伟元。“鼓摊”原作“鼓担”,序言说从“鼓担”上收得雪芹原著残稿的是程伟元而不是高鹗。如果说这就是骗人的话,那在此骗人说谎话的也只能是程伟元而不是高鹗。恰恰相反,高鹗在序言中说他接受程伟元的邀请共同整理雪芹原稿付摆字印刷之前,他对雪芹原稿…  相似文献   

4.
小花鼓     
绕口令是一种民间传统的语言游戏,其语言精练,具备同音异调、字音相近、叠字重句的鲜明特色,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极具趣味。绕口令《小花鼓》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经验,主要讲述了宝宝敲破鼓,妈妈用布补鼓的事情,其中“鼓”“虎”“布”“补”等词语发音相近。六个句式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快速念出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学习绕口令,可以让幼儿初步感受绕口令在词语发音、语速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在掌握绕口令内容的同时,体验绕口令内容的有趣、诙谐,以及快速念绕口令所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5.
《四声猿》杂剧是明代杰出的史学家、艺术家兼戏剧家徐渭(1521—1593年)的作品,它是由四部不同折数、曲调不一的杂剧,即《雌木兰》(北二折)、《狂鼓史》(北一折)、《翠乡梦》(南北二折)、《女状元》(南北五折)组成。《四声猿》不但在体制、曲调上对传统的北杂剧进行有意识的改造,为后来的南杂剧兴起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艺术上突出了徐渭出“奇”的创作风格,体现了作者桀骜不驯,敢于嘲弄封建礼教的思想品格,是明代杂剧中有影响的作品。《四声猿》虽在故事本源上,都是对前人或民间流传的文艺作品进行改造和加工,然这种  相似文献   

6.
试论钢琴曲《夕阳箫鼓》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夕阳箫鼓》是根据古琵琶曲改编的钢琴曲,是黎英海先生钢琴作品中最能代表中国“意境”的钢琴佳作。本文试从此曲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上探讨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夕阳箫鼓》不是写景而是写意的作品,主题饱含浓厚的中国韵味:五声调式,波浪式旋律线,在中声区用适合人声歌唱的音域来  相似文献   

7.
1958年10月,当“四七”社在阿德勒饭店聚会时,君特·格拉斯朗诵了他的长篇小说《铁皮鼓》的首章《肥大的裙子》。作品极富想象力,生动、感人、清新,与会作家一致同意授予他“四七社”奖,1959年秋,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揭幕,格拉斯和《铁皮鼓》在书展上亮相,他给人的印象是既机智诙谐,又严肃认真。至于对小说的评论,则出现了两种截然相悖的声音,一边是喝彩叫好,一边是不屑一顾,布莱梅的一个评奖委员会授予格拉斯文学奖,布莱梅市政府却坚决反对。不过小说依然畅销,25年内共印了三百多万册,1963年君特·格拉斯,1…  相似文献   

8.
“逸”与“狂”在我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为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之一,探究其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可以揭示我国古代审美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特性和趋势,那就是自然人性化倾向。有人说文学是“人学”,而古代的审美当然与“人学”紧密相连。《论语》中有:“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猖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狂者”是指志向高远而勇于进取的人,孔子自己虽力主中庸,但对“狂”却颇为心向往之。“狂者”说话无顾忌,“古者狂也肆”(《论语》中《阳货篇》),狂者一般都隐居而未从…  相似文献   

9.
怀疑《残唐五代史演化传》非罗贯中所作的理由不能成立,应该尊重版本的题识,承认罗贯中的作权。孙甫(998-1059)是宋代名史家,所《唐史记》七十五卷,论议宏赡,此书称孙甫为“待诏”,开首即引其《史记》世系以演说之,则其时不应太晚。小说所叙李存孝打虎、李存孝之叛等,亦成为书较早的内证。《残唐五代史演化传》的创作起点与《三国志演义》不同,走的是抛开较有史传意味的《五代史平话》,有意识强化“瞽传诙谐之气”的路子,从而创造了另一种历史演义的体模式,包孕着可贵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一书,产生于晚明这一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淫乱时代,书中的男主人公西门庆具有“钱的占有狂”、“权的摄取狂”、“性的变态狂”的“三狂”特性,其人正是晚明颓靡世风所育化出来又受其保护的“狂徒”。  相似文献   

11.
明代沈鲸的《鲛绡记》传播甚广,影响深远。但长期以来,戏曲研究者多囿于清人成说,仅从正史中查考宋代人物行谊,遂使本事失考,出现诸如"其姓名事迹,皆属假托"、"事无所本,全出虚幻"等误解。事实上,明代创作家多从小说中汲取素材编演所成,几成惯例。至于《鲛绡记》的本事,主要依据明初李昌祺的文言小说《琼奴传》之人物、事件构建故事情节框架,亦间采《宋史》及《贾云华还魂记》、《香囊记》等小说戏曲素材,以成就一部适应民众欣赏趣味和娱乐需求的著名剧作。  相似文献   

12.
歌舞戏转踏与《调笑》在宋代关系密切。《调笑》是宋人写作转踏最为常用的词调,转踏从南宋开始式微,《调笑》词保留了作为转踏歌辞的痕迹,同时又有变化。关于《调笑》和转踏的离合这一具体问题,如果以歌舞戏为本位,得出的结论似乎是《调笑》离开转踏单独发展,离散了音乐先天赋予它的形制,割裂了与音乐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戏剧性;而如果以词为本位,得出的结论或许就是《调笑》接受了转踏赋予它的某些特征,为词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即使在后世已经不再与歌舞相融,也启发了词体的某些新因素。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正恰恰从反、正两方面显示着《调笑》与转踏离分之后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从广义而言,“流行歌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称谓、表现形式以及内涵和外延等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对当代“流行歌曲”进行追根溯源,不但有助于开拓当代流行歌词作者的视野,丰富其创作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品味,同时有助于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面对汤显祖与沈琛不同的戏曲审美取向,晚明曲论者通常将二人并列对照,进而得出“矩蠖”“才情”“合之双美”的理论理想,但在潜而微的感性价值追求上,这一审美主张的内涵又不可抑制地有所偏向、转换。“双美说”的理论表述方式及其审美内涵,不仅强化了“汤沈之争”的争论假象,也决定了其自身的理论品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心欢跳>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一篇重要抒情诗作,该作品表现了诗人把自然之爱视为一种信仰的精神动意.我们可以从该诗的核心意象"彩虹"、诗行中的虚拟语气以及那句似非而是的隽语"儿童是成人的父亲"人手,分析该作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6.
南唐后主李煜是晚唐五代最为杰出的词人之一。后主词之所以具备如此高超的艺术造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章法结构上的匠心独运。文章从词之章法结构中起句、过片与结句三个基本方面入手,对李煜词展开探讨,将其章法结构特点归结为起句大致分为以景起和以情起,且又可分为“平起”与“陡起”;过片常见“承上启下”之法,同时又善用“一气贯注”之法;结句则可分为以景象作结、以情貌作结、以情语作结和以比兴作结四大类。  相似文献   

17.
汉代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时期,戏剧的相对繁荣和“礼”与“乐”相冲突的学术氛围,促使了中国戏剧理论的产生。汉代戏剧理论主要体现在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戏剧的讽谏与惩戒功能以及戏剧的娱乐功能之上。尽管它简单且不系统,但为后世戏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敦煌所见五套大曲中与戏剧相关者共有四套。从内容看,四套曲辞中均有简单故事的推演,虽然情节较为简单,但故事主题明确,《阿曹婆辞》和《何满子辞》中有明显的代言叙事;从形式来看,四套曲辞均为用于歌舞表演的唱词,《剑器辞》和《苏莫遮五台山曲子》在演唱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既定调式,并配有伴唱的舞蹈。这四套大曲通过歌舞的形式,借助不同调式的唱词叙述简单的故事,已经具备了歌舞戏的基本要素,应该属于唐代早期歌舞戏表演时的剧曲。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伊始"十七年"间的满族文学,清晰地带有历史的制约痕迹。业已显示出创作实力的满族知名作家们,囿于当时独尚一尊的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刚性原则,只能走在题材选择十分逼仄的道路上。百部并腔绝唱寡,只有老舍,利用有限时机,以个性书写向文艺界清规戒律发起衅战,完成了话剧《茶馆》与小说《正红旗下》的开篇,成了满族文学在该过程绝无仅有的独特"族性"书写。回忆起"十七年"的满族文学,人们不能不说,真正做到了在民族文学本质意义上丰沛书写的作家,实在太少了。假若没有老舍的话,满族文学在该过程中特有的"族性"书写,几乎要交白卷。  相似文献   

20.
随着赵本山小品的热播,"忽悠"这个东北方言词风靡全国,进入了全民语言之中。这里从"忽悠"的本义及其组合含义的辩证、"忽悠"的多重意义及其流行原因等几个方面试图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