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陈傅良是南宋时期永嘉事功学派中继薛季宣而起的重要代表人物,历仕孝、先、宁宗三朝,与当时的政局变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陈傅良的重要交游活动能窥见其思想发展的过程,认识其在永嘉学派和浙东学派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其对政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该书由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撰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9章,依次是:导论,先秦儒家的文化解构,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宋明理学的文化解构,周敦颐及其濂学,张载及其关学,邵雍及其象数学派,二程及其洛学,胡宏、张及其湖湘学派,理学的集大成——朱熹及其闽学,陆九渊及其象山学派,浙东事功学派与理学的论战,元代的理学,明初的理学及吴与的心学,陈献章及其江门之学,湛若水的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晚明理学的转型:回到个体生活,晚明理学的转型:再倡经世实学。作者从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思想体系两方面着手,对宋明…  相似文献   

3.
刘基从小受教于永嘉学派传人,和永嘉学派有师承之实。他承绪事功之学,以“见于行”、“措诸用”为旨归,和永嘉学派有共同的事功理论;他“敬以一之,仁以行之”,和永嘉学派有共同的事功实践;刘基和浙东事功学派、永嘉学派诸领袖虽然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却有着共同的事功目标,通过经世治国。取得共同的事功业绩。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学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浙东学派。一是南宋时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一个哲学学派,包括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派(亦称金华学派),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及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一是明末清间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郑梁、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的浙东史学派。后者提出“六经皆史”(章学诚)、“先穷经而后求证于史”(黄宗羲)等观点,倡导经史贯通、通经致用的治学方法,重视历史文献、地方史料的  相似文献   

5.
清朝前期,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理学仍然是风行学坛、无可替代的学术流派.活跃于大江南北的主要学者,非尊程朱,即崇陆王,或者打出调和程朱陆王的旗帜.真正高张"反理学"旗帜者不啻凤毛麟角.在此期间,程朱理学的复兴无疑是清朝前期思想学术变化的重要一暮.程朱理学之所以复兴,不仅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支持,而且还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适应了清初社会由乱而治、重建封建秩序的需要.此期的程朱理学具有政治性、学术性的两重性质,充当了官方哲学的角色,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发展变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和复杂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熹(晦庵)、陆九渊(象山)、吕祖谦(东莱)为南宋理学、心学、吕学三大学派巨子。朱、陆之间思想异同之辨曾为历史的一大公案。吕氏则折衷朱、陆的“理”本、“心”本之论。又兼采永嘉事功之学。东莱与象山个人交往上有“道合志同”之情谊。学术思想上则共商讨、相融合、互补充。然而他们的思想亦同中有异,不论在为人治学的风格和探讨社会政治、哲学等问题的见解上亦各具特色。他们打破传统的经学独断论,强调主体精神的力量。主张经、史合一,经史并重,开一代风气,在学术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薛季宣是永嘉事功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事功思想与程朱理学在理论侧重上有着显著的区别。若要捕捉这种显著区别下的内在本质,需要从“义利”关系着手。比较传统义利观与薛季宣的义利观可见,薛季宣的义利观在大体上表现为“以义为本”“利义之和”两个特点。其中,“以义为本”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义本利末”的价值观念;“利义之和”则强调了“利”的工具性作用,以及“义”的实践内涵。两者共同施力、互相影响,最终促成了薛季宣思想的“事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他的事功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永嘉学派以其“事功”特点“衷八百年而复兴”。许多温州仁人志士重新看到了振兴区域文化的曙光。林损作为温籍知识分子,在北京大学执教期间继承和发扬永嘉学派思想,是北京大学温州学派的中坚分子。围绕永嘉学派与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的关系,考察林损对永嘉学派的传承与发展,以期窥探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及民国时期复杂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9.
薛瑄是明代前期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明代号称“以理学开国”,明代前期,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学居于统治地位,薛瑄便是朱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薛瑄坚持维护程朱“道统”观念,这使他的思想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正统派”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子之学的束缚,从而造成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薛瑄绝非仅仅“恪守宋人矩矱或“谨守朱学矩矱”的学者。事实证明,是明代一位颇富独创精神的有  相似文献   

10.
在理学盛行的南宋时期,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派无疑是当时学界的一大亮点.事功派力主经世致用之学,其教育特点突出表现在人才教育的实用性、教育目的的功利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思想的实践性等几个方面,彰显了事功派人才教育思想的功利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理学的禁锢和束缚,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后世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11.
南宋浙东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的德育思想如同其经济思想、哲学思想,同样带有浓厚的事功主义倾向。本文从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德育思想中的功利主义色彩,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他的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适晚年的欧阳批判体现出对于近世士大夫政治的深刻反省,非理学批判所能范围.在思想渊源上,他接续薛季宣、陈傅良、吕祖谦和陈亮等儒者的事功思路,与其说是宋代浙东学术的集大成者,更准确地说是将其间的政治性逻辑推向了极致.水心批判儒学“待经以为治”的教条心智,提倡直面政治世界的实践经验,发展出以皇极为中心的秩序正义论,注重政治体制与政治素养,从而显示出近世新儒学政治维度的成熟化.  相似文献   

13.
《宋元学案》编纂者明确了永嘉学派分两个支流,源头都是二程洛学,一支以叶适为代表,一支以薛季宣、陈傅良为代表.黄宗羲承认倡导经世致用的永嘉之学是为了纠正道学末流的空疏弊病,同时指出事功之学的流弊有陷入刑名之学的危险.全祖望指出永嘉之学虽以礼乐制度为主而追求体现于事功之中,同时兼顾主敬涵养,到了叶适将内圣道德视作外王事功之根本,从而修正了薛季宣、陈傅良等人重事功轻内圣的偏向.黄宗羲从其道德与事功并重的立场出发,调和了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与朱熹的义利之辩.全祖望以陈亮晚年迎合光宗博取功名为例对其人品节操提出非议.对于浙东学派的同调唐仲友,全祖望肯定其经制之学的思想史地位,并认为朱熹、唐仲友的交恶应该平摊责任.  相似文献   

14.
永嘉学派与泰州学派都是在当时商品经济刺激下产生的带有启蒙意义的哲学学派,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两个学派学者代表的阶层也不同。永嘉学派与泰州学派思想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对永嘉学派与泰州学派思想渊源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两个学派的学术主旨与历史影响,从而使两个学派的历史文化成果更好地为今天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从学术史的意义而言,晚清道咸同时期是一个由汉学一统到多种学术流派纷呈的学术转型时期,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了程朱理学的复兴.道咸同时期程朱理学的复兴是在批判汉学和王学的过程中进行的,而唐鉴进京讲学与京师理学群体的形成,以及他们的学术史编纂活动,不仅培养了一批理学骨干中坚,重建了程朱理学道统体系,而且倡导了一种崇尚“正学”的社会风气,正面倡扬了程朱理学.这是程朱理学复兴潮流的自然奔涌.本文除从传统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探寻理学复兴的原因以外,还特别强调学术之外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即内忧外患的社会政治危机与文化危机的刺激,就此而言,理学复兴可谓是回应时代“变局”挑战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戴震以"气化即道"的宇宙本体论为基础,自然而然地推演出"理存于欲"的自然人性论,反对程朱理学的伪善。他猛烈地抨击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揭露了其"以理杀人"的实质,论述了以理欲统一为中心的伦理学思想,含有近代科学思想的萌芽,体现了一种近代自由精神,具有近代反封建、反礼教的进步意义,深具启蒙价值,是中国近代反对封建旧道德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有其渊远的历史根源,蕴含在泰州学派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在明王朝后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背景下产生的,它超越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而独树一帜,对人的个体性价值的褒扬在王艮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进而影响到泰州后学,决定了泰州学派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浙东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一代史学家中,有作为的大多出自浙东,其主要标志为浙东学派。这个学派在顺治年间开始形成,先后连续四朝,涌现了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邵延采、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等杰出的学人。清代浙东学派继承、发展了浙东学术史上的优良传统,成为富于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学派。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孙诒让的学术渊源时,只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经古文学家或晚清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均是不可取的。孙诒让的思想与学术渊源相当复杂。他治学取永嘉经制之学与乾嘉义法结合之路径,且秉承清初顾炎武的经世精神与小学方法,借鉴浙东史家章学诚的史学理论与方法,晚年更是受到近代西学的影响,最终形成博通经史、精邃小学、兼采汉宋、融汇西学的学术特色。因社会变革的激荡与近代西学的影响,晚清学术思想界的图景凸显纷繁复杂,学者们的学术与思想渊源也驳杂多元,故要求在研究晚清学者与晚清学术时,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明代的文艺美学思想史,有其自身的特色。它的思想来源于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与明朝的阳明心学。明初,程朱理学地位特殊,主导着当时的经世思潮,"致君泽民"的儒家传统思想,仍然支配着明朝的文人审美价值取向,并且决定着他们的审美创作的旨趣,影响其文艺美学思想,强调"文以载道"。而此时的自然审美意识则受朱熹"大其心"与"合内外之心"说的影响,追求情理相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