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π配合物是以不饱和烃为配位体,通过σ-π配键与过渡金属形成的配位化合物,这类配合物的成键特征是配体的π电子填入中心原子的空轨道,以σ配键相结合,同时中心原子含成对电子的d轨道与配本的π轨道又以π配键相结合.这类配合物在金属催化反  相似文献   

2.
Cr(CO)6是典型的羰基配合物。其构型为正八面体,成键时Cr原子采取矿d^2sp^3杂化,CO分子与Cr原子之间以σ—配键结合。CO提供的是5σ分子轨道中的一对电子,Cr原子的dxy轨道(有孤对电子)与CO分子的2π反键轨道重要形成π—配键。由于这种π—配键的形成所产生协同效应,是Cr(CO)6稳定存在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配位化合物是形成体(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位体(分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结合而成。配位化合物中的配位键,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孤对电子成键:例如[Ag(NH_3)_2]~ 中,Ag~ 与NH_3间是孤对电子成键。 Ag的价电子层为4d~(10)5s~15P~0,Ag~ 的价电子层为4d~(10)5s~05P~0·Ag~ 与NH_2成键,是Ag~ 的一个5s~0和一个5P~0进行sP杂化,组成两个空的sP杂化轨道。每个空的sP杂化轨道,接受一个NH_2中的N原子提供的一对孤对电子而形成σ配键。图示于下:  相似文献   

4.
共轭分子中,离域π键的形成有二个条件:一是共轭原子必须同在一个平面上,且每个原子可以提供一个彼此平行的P轨道;二是总的π电子数小于参与形成离域π键的P轨道数的二倍.前一个条件保证了P轨道之间有最大程度的重叠,后一个条件保证了成键电子数大于反键电子数.当共轭分子受到微扰作用,部分共轭原子沿σ键发生了一定角度的旋转时,P轨道不再彼此保持平行,因此也就不可能再保证P轨道之间有最大程度的重叠.由于不符合离域π键形成的条件,就不应再采用σ—π分离的近似方法,将π电子  相似文献   

5.
聂丽  张强 《六安师专学报》1997,13(1):51-52,10
本文根据群论,阐述了对称性匹配的原子轨道不仅可以组成成键分子轨道,同时可组成反键分子轨道,否定了反键分子轨道是由对称性不匹配原子轨道组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用G98程序在B3LYP方法计算Cl+-C6H6复合物以预测其构型,得3种.在考虑基组重叠误差校正基础上,得到了结合能,并用自然键轨道分析法讨论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氯阳离子与苯中的一个C原子直接相连的构型比较稳定,其结合能为744.85 kJ/mol;相互作用主要在苯环C-C成键π轨道与C1-C113的σ反键轨道,电子从苯向氯阳离子转移.  相似文献   

7.
NO的配位性     
NO是奇电子分子.它的11个电子排布在(1σ)~2(2σ)~2(3σ)~2(4σ)~2(1π)~4(5σ)~2(2π)~1.其中(1σ)~2的成键作用与(2σ)~2的反键作用大致抵消,(3σ)~2的成键作用与(5σ)~2的反键作用大致抵消.NO分子是由(4σ)~2的强σ键和(1π)~4(2π)~1的π键结合起来的.(2π)~1是反键电子,总键级为2.5.(5σ)~2的能级(14.61ev)与N的2P能级(14.5ev)接近,(5σ)~2电子对可看成是NO中N原子上的孤电子对,在形成配合物时,可做给出电子对,表现出Lewis碱性.(2π)~1轨道还能接受电子,表现出LeWis酸性.NO属于π酸配体.这样NO就能生成大量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实验事实,用杂化轨道理论定性地讨论了二氧化氮分子的结构,认为此分子的中心原子 N 采取 sp~2杂化,其中一个杂化轨道上填有氮的一个单电子而不是孤对电子,从而指出此分子中的离域π键是π_3~4而不是π_3~3。本文还根据新提出的成键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二氧化碳分子 NO_2在得失一个电子而成为亚硝酸根离子 NO_2~-和硝基离子 NO_2~+时的键角和键长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1、非过渡元素化合物中的d-pπ成键 非过渡元素原子的d轨道,由于能量高且分布弥散,能否被利用来充分参与σ键的形成,在理论上尚有争议。但d轨道在重键中产生贡献,例如在含氧酸根离于系列SiO_4~(4-)、PO_4~(3-)、SO_4~(2-)、ClO_4~-中,中心原子除了与氧原子形成σ(配)键,价层均有与氧原子的充满Pπ轨道对称性一致的空dπ轨道,可重叠形成d-pπ配键。不过,由于中心原子3d轨道能级要比氧原子的2P能级高出颇多,重叠不是很有效的,意味着d-pπ键是很弱的键。上述含氧酸根中的X-O键无论从键长和键能看均是居于单键和双键之间,且键长比预期单键缩短值与计算的d-pπ重叠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价键理论对CO分子结构的解释是粗浅的,它只侧重于电子配对成键,忽略了各原子对分子的贡献,不能令人满意,并振论对CO分子结构的解释也显出许多不足之处,分子轨道理论对CO分子中C、O原子端电子是哪对α电子及成键的又是哪对α电子并没有详细的加以解释,本文从羰基配合物的稳定性入手,  相似文献   

11.
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了Cr(CO)6的成键情况,揭示了金属羰基配合物的键合特点及其稳定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CO与过渡金属可以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叫羰基配合物,CO的分子结构式为C≡O,在与金属配合的过程中,C端和O端都具备提供配位电子到金属的空的价轨道中而形成稳定的配合物的条件,究竟发生在哪一端呢? 要回答此问题,得从CO分子结构上加以讨论。CO的分子轨道是由C的原子轨道和  相似文献   

13.
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BX3(X=H,F,Cl)与C=C之间通过p-π作用形成的复合物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各复合物中BX3均位于π键的上方,并且偏向于氢原子数较多的碳原子一侧、BH3与C=C的作用是由π键中的电子通过向B的空p轨道转移而形成,但BF3和BCl3与C=C的作用只是通过微弱的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复合物的形成使分子的振动光谱随作用的强弱而出现一定的红移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一、近代价键理论对于络合物稳定性的解释价键理论认为,在形成络合物时,中心离子所提供的空轨道必须进行杂化。虽然杂化往往导致电子的重排甚至激发,但杂化轨道接受配位原子的弧对电子而形成配位键时所获得的能量足以补偿重排和激发所需要的能量,总的结果仍使体系的能量降低。对于由(n-1)d,ns,np所组成的杂化轨道,共用电子对深入到中心离子的内层杂化轨道,所形成的配位键主要是共价键性质,因此络合物比较稳定。对于由ns,np,nd所组成的杂化轨道,共用电子对处于中心离子的外层杂化轨道,所形成的配位键接近  相似文献   

15.
判断分子的几何构型归结为判断中心原子或离子在成键时采用何种方式杂化,这常常是困绕学生的问题。本文推导出一种简单判断分子或离子的杂化方法及无机分子或离子含有大π键的情况,规则如下: (1)确定中心原子及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VEN) (2)观察和中心原子相连的原子数目(AN)。即σ电子的轨道占有数目 (3)计算中心原子的弧对电子对数(PEN)  相似文献   

16.
在共价型多原子分子中,往往存在一种不局限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兀型化学键,它贯穿分子骨架,我们称为多原子π键,或离域π键或大π键,在有机化学中也称共轭π键。通常,一般著作及教科书中对大π健的形成均是这样描述的:成键原子位于同一平面且各自有垂直于该平面而互相平行的p轨道,这些p轨道连贯重叠在一起,p电子在多个原子问运动,形成z型化学键;形成该化学键的电子总数小于p轨道数的两倍.无疑这些p轨道连贯重叠在一起,可使电子的活动区域加大,出现离域能,降低体系的能量。  相似文献   

17.
π键是由价电子里两个相互平行的p轨道以肩并肩的方式相互重叠形成的,大π键(由叫共轭π键,或离域π键)是由多个相互平行的p轨道以肩并肩的方式相互重叠形成的,它的成键电子不再局限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区域,而是在多个原子之间运动,从而把这多个原子键合起来,所以叫大π键或多原子π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分析讨论了羰基化合物中d—pπ反馈键的形成及其成键效应,从结构上说明了反馈键对羰基化合物稳定性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离域π键是现今高考考查的内容之一,π电子数的计算是难点,那么应如何确定π电子数呢? 本文整理离域π键的形成和计算方法,以供同学们参考学习使用. 1 离域π键的形成和表示方法 1.1 离域π键的定义 形成化学键的π电子不局限于两个原子的区域,而是在参加成键的多个原子的分子骨架中运动,这种由多原子的p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  相似文献   

20.
第六、七章物质结构重点内容1.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取值规则。2.熟练书写常见元素的原子和简单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掌握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族、分区的关系。3.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理论,以及σ键、π键的概念;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及以 sp、sp~2和 sp~3杂化轨道成键分子的几何构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