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既然我们承认教育是一种产业 ,那么 ,我们就可以把市场和产业管理的运行机制引入到教育中。然而 ,教育又是一种特殊的产业 ,因此对教育的经营不能像其它产业一样 ,完全市场化。那么 ,教育的经营有哪些特殊性呢 ?1 教育经营的目标是非营利性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育人而非营利。教育作为“育人”活动 ,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它有其特有的、不同于经济活动的规律。但是 ,教育过程中同样存在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活动 ,也要有成本的核算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因此 ,它也有如何经营的问题。教育产业有效地经营 ,经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一个时期以来 ,关于高等教育产业的研究从南到北都很热 ,细一追究发现许多概念似乎还是似是而非 ,诸如高等教育是不是产业 ,能不能产业化 ;或者高等教育的哪些方面、哪些成分属于产业的范畴 ,可以产业化 ,哪些又不属于产业的范畴 ,不能产业化 ;产业和产业化究竟有何区别 ,等等。要搞清楚这些问题 ,似乎并不容易。在上海和广东等地与教育产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与改革表现得十分活跃 ,尽管如此 ,从全国的范围来看 ,不管是高等教育的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者 ,在认识上仍然存在很大的歧见和混乱。这种状况反映了教育理论研究已滞后于教育改革实践。但…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育阶段营利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营利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后呈现较复杂的趋势,不能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一句话来概括。在某些国家,中小学教育阶段确实存在以营利为目的学校,对营利这一问题我们要区别对待。美国的“教育冒险公司’在《教育产业:市场与机遇》报告中将教育产业分为产品、服务和学校三部分。本文所探讨的是国外中小学校营利问题,而不包括教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现代产业化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经济发展起来的,教育产业作为知识经济中的一个基础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教育产业的现代化,是现代产业化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为此,要增加投入,加快教育产业的发展;转变观念,把教育作为产业来管理和经营;面向现代化,实施教育创新;合理配置资源,使教育产业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5.
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是使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为产业。“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模式、教育市场自身的缺陷性、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等要求高等教育产业必须置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我国正在建立的高等教育产业.就是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们认同教育是产业的提法,但不是产业化,而应该是产业式。教育产业化,显然不符合国际趋势。教育是公益事业,教育应向产业发展,指的是把教育事业按产业的格式进行,就是再不能计成本,不管培养的数量、质量,吃大锅饭。就是要走教育家办教育的路子,可以政教分离,学校领导的前途出路和学校的教育工作挂钩,校务公开,进行审计。就是要扩大学校的自主权,作到既统一集中又灵活多样。进行市场竞争,从管理上作文章,对办不下去的  相似文献   

7.
辜少强 《成人教育》2006,(10):90-91
教育产业,是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加以发展,对教育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按经济规律办事,实现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教育产业化就是教育的市场化运作,学校按照企业进行经营,要求教育的产品完全纳入商品市场进行等价交换,从中实现教育劳动的价值,并取得维持学校运转和发展的资金。教育具有生产性,是产业,但同时教育也具有公益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正因为教育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对教育进行市场化运作。正确的教育产业观应该是:既按教育规律办学校,又按经济规律办教育。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以下问题:高等教育不是企业,不能实行企业化经营;高等教育服务不是用学费可以购买的商品;高等学校不是"教育工厂",高等学校毕业生不是商品,高等学校不能通过出卖作为商品的毕业生而营利;高等教育不是最赚钱的行业,不能办成最赚钱的行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能过高估计我国居民的高等教育投资能力;不能不适当地提高高等教育的学费;受教育者和家长不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靠居民投资高等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难题;不能过分夸大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是使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为产业."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模式、教育市场自身的缺陷性、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等要求高等教育产业必须置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我国正在建立的高等教育产业,就是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产业”作为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界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倾向,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无论是就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说,还是从现行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关于教育与产业的理论表述等方面分析,都不能肯定教育的产业,正国为教育不是产业,所以才需要化为产业。“教育产业化”的实质在于,把教育中接近或具有产业属性的部分,逐步地纳入市场轨道,遵循市场的原则,按照产业的模式来运作,以解决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见》,对加强和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要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等作出明确规定,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职业教育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将职业教育与“三全育人”结合起来,通过搭建“学校—家庭—企业社会”三方联动全员育人机制,将“三全育人”更好地融入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中来,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意义、影响因素和存在瓶颈,提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有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采取“强化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发挥政府统筹主导作用”“加快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优化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培养培训”等策略,为加快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促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赋能提质。  相似文献   

13.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势来看,发展教育产业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树立正确的教育产业观念,防止“教育产业化”的极端主义理念;二、要充分重视教育产业观下教育领域中的短期化行为;三、应充分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四、政府的管理职能应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或今后一定时期我国教育究竟如何进入竞争性领域,关系到我国教育本身如何进一步发展,关系到教育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更关系到我国政府教育职能的定位、教育产业观念的创新、教育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积极探讨我国教育产业实现良性发展这一问题,且从新的视角提出理性的设想——区域教育产业化——极具理论并口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现在我国教育产业化的重新提出,有着十分现实的考虑:传统的教育运作方式已无力跟上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面对市场经济提出的挑战,我省高等教育应采取“主动适应”的姿态,提出相应的思路对策,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教育产业化释义与高职产业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产业化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分别为利润导向的教育产业化、面向产业的教育产业化、产业运作式的教育产业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性质决定了政府必须成为其重要的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即整个产业不能走利润导向的教育产业化道路,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却可以通过面向产业的教育产业化和产业运作式教育产业化来解决。  相似文献   

17.
人道即探求人的根本、人性,教育中体现对人的关爱与发展的责任,教育本身便是人道的体现。“教育产业化”主张把学校当成企业,办学校就像办企业一样,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以功利主义为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教育产业化”视域中的受教育对象的被限制性,违背了教育中的人道。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主要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靠强烈的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22年,壬戌学制正式以“职业教育”一词来取代“实业教育”。“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并非名称的简单转变,两者在教育宗旨、教育目的(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开设、办学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体现出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不同历史使命和不同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事实 ,意味着WTO的原则和规则在中国必须得到严格的遵守。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格局、构架、运行规则 ,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教育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其中表明高等教育系统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 ,不可能游离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大背景 ,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竞争原则等 ,也必将作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 ,研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如何促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变革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