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文化的可译性,半可译性,不可译性三个方面讨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并从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原则看中西文化是否可译。指出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跨文化翻译应该最大限度地使用异化法,传递文化内涵意义.同时必须以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2.
我国翻译界历来对归化式律译扬少抑多。但认为律译有诸如语言陈腐、凑韵、旧瓶装新酒等缺点的论点,是经不住推敲的。其实归化式律译应以以下四条为标准:第一,在内容上要力求忠实;第二,要采用与原诗最接近的汉诗形式;第三是要译出原文之风格和情调;最后就是要译出原作的诗味。以此四条为评价尺度,则归化式律译的作品大部分是成功的。因此,归化式律译不仅可以做,而且还可做得好,应当加以鼓励。  相似文献   

3.
英语幽默的汉译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幽默的汉译虽非易事,但毕竟有其可译性。而直译、替换、归化和注释法则是英语幽默汉译的重要策略。文中采用译例论证译者在译前剖析幽默,鉴别其类别特征,分析哪些幽默难译,何处难译以及为何难译,选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就能够将英语幽默汉译准确、艺术地化不可译为可译,化平淡为神奇。  相似文献   

4.
储旭 《考试周刊》2011,(92):19-21
所谓的可译与不可译实际上是一个"度"的问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就是可译的相对性。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文化传递,对于相对可译性的语言,作者主张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卡特福特提出的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论中文化的不可译性为基点,以《宁波——这方水土这方人》中英对照本为分析文本,旨在从语音、词汇、句子及语篇层面来举例分析,说明文化的不可译性并提出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使文化的不可译性逐渐向可译性方向转化,以便促进和加强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15,(6):57-61
每个国家的语言与文化都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个民族价值观、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都可能是翻译过程的文化不可译性的影响因素。而对文化的不可译性,译者应充分发挥主体性,通过采取语义归化、修辞归化和异化加注等翻译策略和相应的补偿手段,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化由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化,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了活跃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播到国外,对诗歌进行翻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国内外,关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该文结合实例,通过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分析归化异化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产生的不同的文本,指出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适当情况下,可以采用语言形式归化,内容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琼书 《海外英语》2013,(16):118-120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了活跃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播到国外,对诗歌进行翻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国内外,关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该文结合实例,通过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分析归化异化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产生的不同的文本,指出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适当情况下,可以采用语言形式归化,内容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颖 《双语学习》2007,(12M):172-173
本文试从可译性的角度来探讨诗歌翻译中静态意象的处理方法。通过讨论诗歌翻译的两种翻译观指出诗难译但不至于不可译。可通过归化、保留静态意象信息的模糊化等方法来解决诗歌翻译中语言和文化的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自有其分量。“风韵译”以诗传韵,不仅传递出原诗的内蕴,译诗还韵味十足;凭借译者之能,采用“归化”策略,意译创造,利用民族文化为读者服务;但同时,译诗忠实欠缺,美译常见,忽视原诗特点,让人分不清是译诗还是原创。  相似文献   

11.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为两种主要方法。本文从电影片名本身的特点和功能出发,分析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探讨了归化法和异化法辩证统一地并存于每一次翻译实践中。在片名翻译的具体过程中,译者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以实现语言的相互碰撞、文化的相互交融、观众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2.
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且动态顺应的过程。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一直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从顺应论的角度去审视归化和异化,并以鲁迅的异化观为个案进行分析,指出顺应论为正确看待归化与异化之争提供了新的视角,是偏向于归化还是异化,其本质就在于是否顺应了翻译目的、读者的认知语境、历史背景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灵魂所在,文化差异是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归化异化翻译理论在处理文化因素方面已得到了当代翻译界的认可。本文通过分析一些电影片名成功的翻译案例,并结合归化异化翻译理论来探讨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4.
异化归化是文学翻译的两种策略,翻译研究从直译意译到异化归化完成了从方法到策略的飞跃。回顾我国近百年文学翻译史,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宏观轨迹一目了然。异化翻译试图通过译文求新求异,以促进本土语言和文化更好地发展;归化翻译则力求异质因子本土化,用来迎合社会、政治及文化要求。虽然在我国异化派和归化派曾为主宰文学翻译策略据理力争、互不相让,但是依据辩证分析,不难看出二者之间不存在非彼即我、你死我活的绝对对抗,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在评析《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所用的翻译策略时,译界早有定论,即杨译本重异化的翻译策略,霍译本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然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翻译目的。如此一来,通过分析这两个原因,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视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这也证明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旨在对比两种翻译策略一归化与异化。通过分析《孔乙已》的不同翻译版本,本文指出: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译者进而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结合林语堂在翻译中平分秋色地运用这两者翻译策略的分析。本文总结道:为了让我国的文学作品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外国读者接受和喜欢,我们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适当将归化和异化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让这两种翻译策略分别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翻译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始终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论文以张谷若《苔丝》译本为例,研究了归化与异化两种理论在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倡导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公示语汉英翻译强调顺应受众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多采用归化策略。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公示语而言,归化翻译策略抹杀了源语文化的话语权。文章以杭州特色通名“直街”为例,从文化视角出发分析“直街”一词的中文释义、来源出处以及历史文化内涵,探讨目前英译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恰当的英译方法,这有助于传播文化遗产、提升传统文化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归化与异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态度,它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它们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异化与归化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缺陷。在翻译中,归化是最常用的手段,而异化的翻译也在保持对原文的忠实、促进文化交流和吸收外来词语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诗歌难译,非不可译,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衍译”。本论文从东西方的角度阐述了“衍译”的由来,界定了“衍译”的性质,根据诗歌翻译具有的种种不确定性,提出诗歌翻译的最佳途径是衍译。衍译不是归化,而是最大程度地追求互文性,让译诗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让译者真正做到“一仆两主”。作者以所教学生的诗歌翻译为例,以说明“衍译”是如何在诗歌翻译教学中得到实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