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新媒体冲击下,区域性市民报如何突围?走观点立报之路,强化报纸的思想和深度,开辟新锐的评论版,及时就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发声发言,为读者提供独到的观点,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本文以三峡晚报“峡江评论”专版为例,浅谈区域性市民报评论版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有的报纸在改版中,把评论作为压缩对象:由各版设有评论专栏压缩到只剩一两个;定期发评论改为不定期发,十天半月难见一篇评论;有的干脆连评论部也给撤销了……大有弱化评论之势。据说,弱化评论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给鲜活的新闻。遗憾的是,空间大多腾给了大案案例渲染、明星绯闻,真正鲜活、有价值的新闻还是少见。也许他们忘了,评论也姓“新”,它给读者的是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新论断、新视角……新闻只告诉读者“是什么”,评论则能告诉读者“为什么”,给读者打开了新的思路,提供新的启迪,其作用是新闻所无法替代的。弱化…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想写好时政评论,你必须比一般公众知道得多,必须提供“附加值”——也就是你必须有一定的人脉,能够进入特定的政治圈子,以便能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内幕消息。否则,如果你跟读者知道的一样多,你的评论就很难令人信服,也不会有人愿意看,并由此认为,目前中国没有真正好的时政评论,原因就是写评论的人不具备上述条件,或者具备上述条件的人没有出来写,或者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写。笔者认为,如果能获得相关内幕消息,对写作时政评论势必大有裨益,但若过于强调这一点,把这一点优势作为写好时政评论的必要条件,并不妥当。时政评论门槛较高…  相似文献   

4.
郭静 《新闻前哨》2002,(8):45-45
新闻评论节目是新闻节目的一个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表述观点。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诞生,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也走上舞台。他们改“播”为“说”,讲求平等、注重交流、强调个性。  相似文献   

5.
用事实说话,这是一切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西方记者在技巧上确实能够采用客观的形式,用事实说话,而把自己的立场、观点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西方新闻理论有一条,叫做新闻记者尊重读者,尊重读者的判断力。他们的说法是:“我只是完全客观地提供真实的事实,我尊重读者的判断力,我这个记者绝不代替读者作出判断。”其实,他们在选择、表述事实当中已经加进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表面上好象是“纯客观”的,叫你看不出他的观  相似文献   

6.
徐丽芳  黎娇 《出版参考》2016,(12):28-29
没有反馈的行动就像闭眼前行,很快就会遇到阻碍.但这种“闭眼前进”的状态在图书作者和出版商中间却十分普遍,不少作者在追踪自己的书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几乎不知道其他人怎样看待自己的作品:亚马逊(Amazon)和苹果iBookstore并不会显示该平台上所有的评论;Kindle只显示美国读者的评论在它上面只能看到来自作者所在国家的评论.而2016年7月成立的网站“评论捕手”(Ratings Catcher,https://ratingscatcher.com),就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以便为图书市场从业者们(作者、编辑、文学经纪人、出版商等)提供参考和便利.其宗旨是:为用户捕捉网络上有关其作品、产品的所有评论.  相似文献   

7.
邓拓同志是位卓越的新闻评论家,在评论写作和报纸评论工作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报纸评论理论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任何一篇社论都应该有的放矢。它必须针对全体读者或一部分读者的需要,向他们不仅说明某一问题的迫切重要意义,而且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或一部。这就决不是漫谈或泛论所能够代替的。”(《关于报纸的社论》)邓拓依据社论不同的内容,把社论分为三种,一是解释性的评论,二是对各项实际问题和部门问题的评论,三是一般政治宣传、节日、人物、  相似文献   

8.
邓拓同志是位卓越的新闻评论家,在评论写作和报纸评论工作方面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报纸评论理论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任何一篇社论都应该有的放矢。它必须针对全体读者或一部分读者的需要,向他们不仅说明某一问题的迫切重要意义,而且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或一部。这就决不是漫谈或泛论所能够代替的。”(《关于报纸的社论》)邓拓依据社论不同的内容,把社论分为三种,一是解释性的评论,二是对各项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在这个“信息海量”和“观点爆炸”的时代,新闻评论较之其他新闻报道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读者爱读,因为通过阅读评论可以迅捷地了解新闻、捕捉信息,给人以启迪。群众也爱参与,因为通过新闻评论可以对社会生活发表见解、提升参与感。为此,越来越多的地方党报开设了时评专栏。  相似文献   

10.
资讯     
《青年记者》2004,(12):70-73
上市新闻集团在华尔街上市,同时该公司也将把总部迁往美国的特拉华州。观点让有才华的人快乐《纽约时报》的主编艾比·罗森塔尔说:“你一定要确保富有才华的职员快乐。”“你不能同时讨好每一个人,但你一定要让你最出色的员工觉得在这里工作是令人愉快的,当他们自我介绍提到报社名字的时候是自豪的,要设法给他们创造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一定要留住他们。”  相似文献   

11.
在非常强调“客观、公正”的西方新闻报道中,有一种却是不必避讳观点的,那就是评论。作者不必在遣辞造句中为表达某种观点而费神,读者也不必从字里行间心领神会作者的意图。在评论文章中,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同情什么,反感什么,是一目了然的。  相似文献   

12.
刻意求新,首先是要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每天的报纸都有评论,而且不止是一篇评论,要做到篇篇都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是很困难的。倘若真有这样的报纸,每天的评论都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那么,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也就成灾了,读者反而无所适从。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并不是每天都有的。我们的政策是稳定的,我们的思想是一贯的。这就给新闻评论工作者出了一个难题:既要刻意求新,又不可能“日日新”,或者说,要在明知不可能“日日新”的情  相似文献   

13.
赵振字  徐宁 《青年记者》2017,(24):29-31
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报纸普遍更加重视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一些报纸开始尝试“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评论员首先是记者,评论文章要在采访中进行.读者在阅读评论文章时,不仅可以获取观点信息,还可以获取有附加值的新闻事实.本文以嘉兴日报10年来的探索为例,对“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徐迅 《新闻三昧》2003,(3):48-49
如果“将事实与创作分开”是新闻报道标准的第一条,那么,“将事实与观点分开”,这是新闻报道标准的第二条。用一个更通用的新闻术语表达,它的另一个说法应当是“将报道与评论分开”。新闻从业者都知道:“报道”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传播”。而“评论”是指“受众结合重要的新闻事实,针对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通过新闻媒介所发表的论说性文体”。报道的内容是事实,是客观的;评论的内容是观点,是主观的。因此,“将报道与评论分开”也可以表述为“将事实与观点分开”。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稿件的取舍原则 说到取舍原则,必然与媒体新闻评论自身的定位有关系。如《工人日报》的“新闻评论”,应当对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全局性的、前沿性的新闻事件发表评论,从而追求新闻价值的最大化,为读者提供一个多角度、多层  相似文献   

16.
从海量的网络图书评论中分析出评论的主流观点,了解读者的反馈,能够更好地指导编辑工作。对网络图书评论的有效分析体现了大媒体环境之下编辑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一种能力。文章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为例,抓取了该书在当当网上的相关读者评论,借助ROSTCM软件对评论进行深入挖掘:分析了图书在不同生命周期中评论数量变化特点;对评论中的高频词进行统计,用高频词描述评论中的主流观点;对评论情感倾向进行评估;分析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的读者评论特点。建议编辑从中评估图书质量及其社会反响,获取选题策划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专业主义是来自西方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19世纪末开始形成。20世纪中期,随着美国民主政体对新闻及言论的发表与流通自由的要求和保障,以及实证科学原则在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渗透,专业主义逐步发展成诠释、衡量和评判新闻工作的主导话语,在美国新闻界被发扬光大。其核心理念有三:专业性———你是否充分发挥了媒介手段,服务性———你是否待受众为“上帝”和客观性———你是否掌握了信息采集和呈现的平衡性。最近,持续两周的CCTV-4“连宋大陆行”特别报道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传承发展的又一个结果。根据我们对新…  相似文献   

18.
曹林 《青年记者》2017,(24):28-29
现在“融媒体评论”“新媒体评论”概念很火,不“新”一下“融”一下,不挂上“融媒体”的符号,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评论员了,那“融”应该体现在哪里呢?既有的分析,基本都是从载体、技术、渠道角度谈的,仿佛做个视频、开个直播、把文字变成影像、将观点弄得很花哨就叫“融媒体评论”了.我想从与读者的关系角度谈“融合”概念,我理解的“融媒评论”主要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作者与受众的关系.传统的评论生产逻辑是绝对以作者为中心和主导的,而融媒评论的生产,则需要将受众视角融入并代入其中,带读者一起玩儿.新媒体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传播权利越来越从生产者转移到大众手中,评论的生产也要适应这种变化.简单一点说,就是评论生产逻辑中一定要体现与受众的交互性.我现在很少在传统媒体写评论了,更多把阵地转移到新媒体,如微信公号、微博和各种新媒体号,因此深知评论生产一定要善于融合受众视角.  相似文献   

19.
评论的力度     
新闻评论,特别是作为报纸的“旗帜”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在观点正确、导向正确的同时,论述还必须有力。我们有时说一篇评论分量不足,并不是因为它的观点不正确,而是它的论述过于空泛,缺乏深度,缺乏力度。这样的评论就难以拨动读者的心弦,难以激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评论是发挥党报指导性功能的最重要的手段,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论述缺乏力度,话说不到位,“旗帜”就很难鲜明得起来。增强力度是提高评论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怎样增强评论的力度?我想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检察日报》注重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其新闻评论专栏《每周观察》经过多年的编辑实践,尝试把“对话”的表现手段引入新闻评论。他们以多种方式拓展新闻评论的“个性化”空间,培植栏目的“个性化”评论风格,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参与意识,从而在与其它媒体的竞争中,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