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论语》“绘事后素”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绘事后素”辨赵代根《论语·八佾》第八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何谓“绘事后素”?在今人的一些《论语》注译本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3.
诗无达诂。说诗而曲解本义、穿凿附会者,自古及今,实不鲜见。然而我们对于曲解、附会之见却不能一概斥之为虚妄荒诞,弃而不睬。有时情况往往是这样:说诗者以歪曲之意,却以成就无心插柳之功。正所谓歪打正着、捕鱼得珠。孔子解《硕人》曰:“绘薯后素”即其一例。 《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郑玄注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情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案考工记云,画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古代,“素”本指白色丝绢或白色,又指原本土质,“本色”、“本性”、“根本”、“本质”等《说文》曰:“素,白色丝织品也”。《逸周书·克殷》载:“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前。”这里的“素质”与“素”的含义相承,由“素”的含义发展而来。《论语》里《八佾》言及“素”,本意表白底色,引伸为人的基本素养。文中说,“子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后世朱熹对此明确诠释:“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  相似文献   

5.
三变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三变”即三种变化。子夏的话是赞扬君子  相似文献   

6.
“绘事后素”见于《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标点为笔者自加)释“绘事后素”,一般从郑玄和朱熹的注释。郑注:“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兮美质,仍须以礼成立。”朱熹引《考工记》注曰:“‘凡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事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加文饰。”对此,笔者加以考辨,发现了一些与此略有龃龉的注解:①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素,以喻…  相似文献   

7.
《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对于这段对话,古今学者作了很多训释。各家之说,莫衷一是,都建立在各自的训诂考据基础之上。训诂学诚然是探幽访古的响导,但它也有局限性,只能从字形字义上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子夏读到《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啊!)的诗句,问孔子这句诗含义是什么,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花,作画必须先有洁白的底子)子夏深受启发,脱口而出:“礼后乎?”(“礼”产生在后吧?)他联想到人们先有生来的天性,“礼”是后来所设的规范,礼必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李玉婵 《教师博览》2023,(26):16-17
<正>《论语·八佾》里有一段著名的对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大意是,子夏问孔子:“‘美的笑容,真好看啊;美的眼睛,黑白传神;素粉打扮,绚丽多彩。’这是什么意思?”孔子答:“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尽管对语句的解读各有差异,但人们从这段话中,梳理出了“素以为绚”和“绘事后素”两个重要的中国传统美学原则。前者强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后者则强调先有美质再增文饰。  相似文献   

10.
1.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矛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文论选》一卷本十一页,《论语》节选(原注)⑧巧笑倩兮三句——上二句见《诗·卫风·硕人》。“素以为绚”可能是散佚了的诗句。倩,面貌美好;盼,指眼里的黑白分明。素,白底,绚,文采。⑨礼后乎——是不是礼在后呢?这里没有具体说出后子什么。朱喜集注认为后于忠信。另说指仁。齐田按:这两个注,距离原文的真正涵义太远。这一段话有两个问题要注清楚,硕人这首诗的主题,它和‘礼’有什么关系:第二,古代绘画的工艺过程如何,它怎么能比喻“礼后乎。”我们先看看《卫风·硕人》这首诗的小  相似文献   

11.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子有异闻③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④而过庭。日:‘学《诗》⑤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⑥。’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⑦。’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⑧其予也。”——《论语》  相似文献   

12.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子夏与孔子论诗,后世对其有多种阐释。文章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绘事后素"的本义,并结合孔子的诗教、礼教思想,分析其蕴含的中和美及其当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语》第一章第一句 ,记录的是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对于其中的“时习” ,宋儒有很好的解释。据《宋元学案·双峰学案》《万年县志》等史籍载 :饶鲁 (1194-12 64 ) ,字伯舆 ,一字仲元 ,饶州 (治今江西鄱阳 )余干人 (其故里于明代划归新设之万年县 )。“髻龄有志于学 ,稍长 ,从黄勉斋干、李宏斋燔学。勉斋问 :‘《论语》首论时习 ,习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 :‘当兼二义 ,绎之以思虑 ,熟之以践履’”。“故传曰 :‘时复思绎于思虑 ,习也。’又曰 :‘学者将以行于践履 ,习也。’”勉斋大器之。”我想黄干和饶鲁确是解悟了孔子“习…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化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论语·八佾》曾看过京剧。剧中人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戏子的真面目被隐没在重重浓墨,重彩之后,看得到故事,看不到真实。平日里,有很多人偏爱化妆,用重重脂粉堆砌出一个完美的自我,然后把它应用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绘事后素”典出《周礼·考工记》:“凡画繢之事,后素功”,是古代一种普遍的绘画工艺规范。《论语·八佾》中,子夏问诗,孔子以“绘事后素”为喻言礼,古人注释多以“先素质”或“后素功”为争论的焦点,并未对“素”做出清晰且详致的解析。通过对先秦绘画工艺中“素功”的考证以及相关文本具体语境的分析可知,“素功”实为用“极色(传统多用黑、白两色)”点、勒、勾、描,以修整画面的一种手法。孔子以“素”喻“礼”,指出“仁”是“礼”的核心内容,“礼”是“仁”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在史上著名的那段对话里,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盈盈粉脸笑窝隐现,美丽的眸子顾盼流转,就像白底上色彩绚丽的画,这句诗该怎么理解呢?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意思大约是说,先有质地洁白的画布,才有了色彩绚丽的画。天性颖悟的子夏立刻明白了:“那么礼仪是在有仁德之心之后才能产生的了?”这样脑洞大开的联想深得孔子赞许。其实,  相似文献   

17.
薛瑞萍 《师道》2003,(10):43-43
课程已经结束,离考试还有些日子,于是照例带学生“念经”。我是想起哪儿说哪儿,海阔天空,随兴所至;学生是能懂多少懂多少,全无负担。今天说的是《论语》。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贡曰:“师与商也孰愈?”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一边听解,一边跟读,随着《论语》从容和谐的韵律,学生情不自禁地摇晃他们的身体或脑袋,彼此看见了,发出会心的愉悦的笑———这和我当年的情形是多么不同。作为上个世纪60…  相似文献   

18.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19.
笔者工作之余常读《论语》。近几年学习尝试教学理论,发现《论语·公治长》里有一段教学实录,非常具体地体现了孔子的尝试教学思想。请先看《论语》原文。下面是《论语》第五篇《公冶长》第二十六章。《论语》原文和尝试教学进行对比时研究颜渊季路侍…………………………………………交代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主体”子曰:盍各言尔志………………………………老师提出明确的尝试题目:“言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学生大胆地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独立思考,各言其志不是…  相似文献   

20.
王子廓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4):77-81+89+99-100
孔子对《诗》予以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不仅要求其子孔鲤学《诗》,因为“不学《诗》,无以言”,还倡导他所有的学生都应学《诗》,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诠释学的视角看,《诗》不仅是一部文学性极高的诗作,而且是一部具有教化、审美、察辨、交往、修身、认知等育人功能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