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爽 《新闻三昧》2005,(10):16-19
宋凤河,数个月前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吉林农民,委屈、潦倒、瘸腿,甚至骗子这些字眼,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当他选择不再沉默时,他的名字和媒体挂上钩,从此他27年前的一场经历再现在人们面前,“英雄”、“见义勇为”这些光鲜的词汇成了他的代名词。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关于他的报道多达2110条,他的故事甚至惊动了中共中央政法委。  相似文献   

2.
吉路 《北京档案》2005,(4):48-48
据台湾联合晚报和东森电视台报道,名作家李敖在去年当选“立法委员”后,依旧不改大师本色,他对记说:“还是称我大师吧,委员算老几!”。他在名片上印的不是“立法委员李敖”,而是“毁法立委李敖”,因为他表示进“立法院”的目的,就是将一些他认为不适宜的“恶法”全数删修。2月1日,新一届“立法院”成员集体照“全家福”时,独见他从中走出,拒绝合影。  相似文献   

3.
金燕 《兰台世界》2007,(5S):66-66
有一次,胡适在谈到“三从四德”时,他戏言道,男人也要“三从四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俗亦可耐     
佚名  昕彤 《出版参考》2006,(4):15-15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他的“俗”是出了名的。小布什竞选总统时,请他出谋划策,这么严肃的事情,他很“俗”地建议布什:“要看懂选民的脸色.知道自己是什么货色,然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看来。交际过程中的“俗”,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俗”,所以易懂。因为“俗”,所以容易传播。也是这个“鲍大人”。在他还是家具推销员时,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06,(27):53-53
夫是个飞人,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差,于是我们俩少聚少离多,明天,他又得去东京,不过这回我们俩不用再尝分离之苦了,他要带我一起去!因为他参加了美国西北航空的“环宇里程优惠计划”,积累的里程又可以为我换取一张免费客票了。  相似文献   

6.
“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走近傅作义     
傅作义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军事家、政治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蜚声海内外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早年即为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戎马半生,坚定地奉行革命的“三民主义”。他虽然出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但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愿望。他以“团结奋斗,振兴中华”,建立“强盛独立之中国”的爱国思想为行动指南,学习孙中山先生不谋私利、不贪权势、志在救国救民的革命品质和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追求真理、择善而从的崇高精神。“九一八”事变后,他率军英勇抗击日寇,亲临指挥著名的长城抗战和赢得红格尔图战役及百灵庙大捷的绥远抗战,令举国为之振奋。“七七”事变后,他率军参与山西忻口、太原会战,同时亲自组织绥西抗战,威震敌胆,名扬中外。特别是在历史转折关头,他遵循孙中山先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遗训,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体察历史所趋和人心所向,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毅然举义,实现北平和平解放,进而又推动绥远“九一九”起义。建国后,他积极参理国事,力促祖国统一,为实现“为国为民”的毕生理想而殚精竭虑。  相似文献   

8.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民主斗士”形象示人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6月20日对“立法院”关上了他的大门。根据台湾“立法院”的罢免流程,陈水扁须在20日以前提出答辩书,但他却拒绝到”立法院”答辩,在大批“倒扁”人士的抗议声中,在电视上发表他的“人民报告书”,请求人民给他一个公道。 自从今年五月其女婿赵建铭因弊案被羁押以来。围绕“第一家庭”的弊案不断深挖,剑锋直指陈水扁。尽管其想通过“清君侧”和“自废武功”等手段,换取一些进退空间,并不忘打出“悲情牌“,但沸腾的民怨还是把他推上了前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王宇 《新闻传播》2007,(12):36-37
47年前,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首先提出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他是在肯定电视的威力时提出这一概念的。也就是说在他看来电视就是“地球村”得以成为现实的技术力量或者说技术手段。如今地球变小了,麦氏预言的“地球村”也已经部分成型,不仅在经济上日益鲜明显露,而且在文化上也有强烈体现。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西、中外文化正日益融合,今天的生活观念已经模糊了“我们”和“别人”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戴笠的母亲在戴笠7岁时替他在当地的私塾里报的名。9岁时,私塾老师毛逢乙指点他通读了“四书”,次年戴笠便开始了习作。到11岁时,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使他进了当地的小学,也使他养成了忠孝之心。  相似文献   

12.
名、字、号     
《出版参考》2005,(12):31-31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I)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相似文献   

13.
陈尚忠 《今传媒》2006,(9X):32-33
1986年,李庄从《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时年68岁。他当时是退居二线。他对夫人培蓝和孩子们表示,退就完全彻底退。何谓“完全彻底退”?他用行动表明,首先是完全彻底地把党和人民曾交给自己掌握和使用的那部分权力交回给党和人民,连交权后全力运转的惯性驱动都自觉加以警惕。他说绝不能以“发挥余热”对新领导及报社的工作有半点干扰和麻烦。他还说也不要因不甘寂寞去“发挥余热”,“在这里挂个社会闲职,那里兼个团体闲差”。  相似文献   

14.
“大师”、“泰斗”、“国宝”,这是三顶多么光荣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羡林先生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杜冠的感觉,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的辞谢,不是虚伪的作秀,而是求实作风的表现,他说:“三顶桂冠一,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2001年,曾经叱咤风云、改变了中国现代历史走向的张学良将军以101岁高龄去逝,超过百岁,堪称人中之瑞。然而,他的“生命”却是短暂的。在人生之途渐近尾声时,他回首一生不无悲怆地说道:“我的事睛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熊鹃 《档案与建设》2007,(11):35-36
1932年林森当上国民政府主席后,一改往日浮沉不定的境况,连选连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3年之久,成了民国政坛上的一棵“常青树”.之所以如此,是林森在经历一番跌宕起伏后,练就了一套官场上“好功夫”。最主要的还应归功于他所养成的“无为”而“有为”的做人习惯,古人云:“人情阅透知纸厚,世路踏穿觉山平。”  相似文献   

17.
当下台湾,正如一位艺人戏称的那样:“新闻比综艺节目还精彩”出于选战需要,陈永扁的抛出了他的“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协议”,竟然提出参照中东军事家和朝鲜半岛模式,由两岸依循“一个原则,四大议题”进行正式谈判,作为回应,连战也提出了分为五个步骤发展两岸关系“和平路线图”。  相似文献   

18.
杨庆武 《新闻窗》2007,(2):12-13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学界泰斗、北大教授季老这番话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校对的"察"与"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校对主体对校样差错“察”与“断”的结合。“断”是“察”的结果,“察”是“断”的前提。“察”就是在校对差错时善于察其源,观其形,识其义,辨其音。  相似文献   

20.
所谓“他者意识”,就是视“他人”为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存在者。浏览报纸,发现有些媒体存在着强烈的“他者意识”。与社会学和哲学上的“他者意识”稍有不同的是,“他者意识”在本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媒体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他者”的眼光,在社会新闻方面主要是以猎奇、窥视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忽视自己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这样一种心态;二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些弱势群体时,把他们视作为“他者”、外来物,不纳入所在社群的这样一种潜意识。媒体作为社会理性、客观、公正的一面镜子,作为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