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级人数的减少为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为实现"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小班化教育,山东省滕州市提出四个"百分百"的新理念,即"百分百关注,百分百互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育人",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在爱与希望的阳光里。洪绪镇教委因势利导,用足资源,率先实施小班化教育改革,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润泽,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现代化也向我们发出了热切的呼唤。为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多年来,江苏省南京市(以下简称我市)大力推进小班化教育,谱写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一、小班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2001年秋季开始,南京市14所普通小学率先"试水"小班化教育,每个班级规模控制在28人以内;2005年秋季,南京初中学校"加盟"小班化教学,每班人数控制在36人以内。目前,南  相似文献   

3.
小班化教育的理性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小班化教育在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化教育在我国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具有必然性。国外从 2 0世纪 6 0、7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目前 ,美、英、法、日等诸多国家都在施行“小班化教育” ,它已成为世界性教育改革潮流和趋势。对此 ,我们应深刻把握其实质 ,从深层次上来认识它、理解它 ,进而使我们的小班化教育在理性的层次前进。  一、小班化教育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共始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在漫长的人类教育发展史上 ,也是在不断发…  相似文献   

4.
孙琳 《上海教育》2000,(5):10-11
有效地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情感,转变教师观念,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为此,我们根据小班化教育和学校现有的条件,对教育环境进行了重新组合和设计。一、教室的格局“小班化教育”的实施,班级内学生人数的减少,每个学生单独空间就相对增大,教学活动的空间增大,教室便可以有不同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小班化教育实践蓬勃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的偏误和准备的不足阻滞着小班化教育的深入发展。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需要明确以下几点:小班化教育不应只作为应对入学人数减少的工具,而应指向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小班化教育的实质是小班额的小班化教育,而不是小班额的大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积极的人为过程,而不是一个由于班级人数缩减而自动、自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赵兵兵 《辽宁教育》2013,(4X):76-77
<正>2009年初,我校开始进行"小班化"研究,对我而言,"小班化"这个名词是陌生的。从毕业以来,我教的都是大班,从教十多年来,我习惯了面对一片"黑压压"的脑袋讲演,习惯了在好学生的准确回答中陶醉,习惯了在成堆的作业本中耕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崭新的名词——"小班化教育"。班额的改变,带来的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固有的思想观念,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一向要强的我陷入了迷惘和慌张。时间不允许我犹豫,我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实践"小班化教育"的洪流中。一、学习"小班化教育"理论,树立"小班化教育"观念什么是"小班化教育"?如何开展"小班化教育"?这是我最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刚开始,我觉得小班化教育就是人数少了,桌椅摆放变化了,教室的环境美了。经历了多少次的培训交流,多少次的专业引领,多少次的思想碰撞,多少次的反复实践,多少次的课堂观察后,我渐渐明白,小班化教育不仅仅是我最初所想的那样,而是在教学上更加强调关注每一个。我开始改变,改变自己的备课、教学,让自己更深入地读懂学生,改变自己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小班化教育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条件下对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小班化教育具有班级规模小、利于开展个别化教学、师生互动多、尊重多元等特点.小班化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有: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教育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师发展专业化.  相似文献   

8.
"小班化教育"正蓬勃发展,从事小班化教育的教师在实践中有各自的经验和感悟.通过对教师和部分学生的访谈,总结出小班化教育的优势所在,得到诸如课程统整、个别化教学、现场教学、高效的学习环境、学生个人能力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对上海市"小班化教育"1997-201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纵向脉络梳理,阐述试验期、推广期、滞缓期的阶段发展特点,并从多角度予以归因分析。提出"小班化教育"对上海市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引领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实践层面的价值意义。揭示当下因落实务工子女入学政策,导致"小班化教育"面临瓶颈问题,提出基于"教育过程公平"理念的"小班化教育"持续发展对策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小班化教育"是-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口增长呈下降趋势后,在教育领域必然出现的一种改革现象."小班化教育"源于欧美,在发达国家已基本普及,目前国内上海、北京等地也已有几百所小学推行.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学生入学人数逐渐减少.小学教育已经从数量扩张型转为质量提高型.就石家庄市桥东区来说,由于辖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市区中心地带人口出现负增长,该区小学生源每年以300至500人的速度锐减,加上厂办学校归属地管理,造成师资富裕、教学场地闲置、教学设备浪费.  相似文献   

11.
正小班化教学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的渠道之一.小班化教学分层设计,它是指充分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一种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尊重和发展.去年我校作为小班化试点学校,我们没有经验,需要学习,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实践与研究,进行小班化实验,一年来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小班化教育重视"合作教育"和"分层教  相似文献   

12.
宫英海 《辽宁教育》2012,(11):72-73
"小班化教育"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小班化教育较为发达的上海,除侧重于班级规模的缩小外,还重点研究了小班化教育中教学流程管理、教学环境设置、兴趣爱好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问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小班化数学教学合作环境 "小班化教育"学额的减少,无疑为现有的教学空间及教学人际关系的改革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在小班化数学教学中,要创设富有教育意味和动态变化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4.
小班化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条件下产生的.它不单是学生班额度的减少,还蕴含着深层的理念的变革.明确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对理解小班化教育、深入开展和实施小班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农村中学面临生源不断减少,逐渐被"小班化"的问题,分析了小班化教育的优势特征,加强班级管理,探索适合农村中学发展的小班化教育方法方式,以提高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水准。  相似文献   

16.
正早在2006年,泉州市政协委员曾佳珩就建议,应在郊区试行"小班化教学",以缓解市区学校生源过满的问题。2007年,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宁化县城南中心学校因生源逐年递减,在全县率先实行"小班化分层教学"。2009年,邵武市以"小班优教"课题研究为契机在15个乡镇的中心小学推行农村"小班化"教学改革。2012年,宁德市第一届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研讨活动在福安市甘  相似文献   

17.
正"学校规模小,班级人数少"是我省大部分农村学校的现状。这看上去是劣势,其实也是优势,它为开展小班化教育提供了条件。小班化教育是通过小班额这一优势,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班级文化建设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在小班化教育实践中落实"四个百分百"的理念,实行"一三五"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  相似文献   

18.
齐月忠 《生活教育》2014,(15):98-100
小班化教育不是小班额教育,而是全新的教育模式,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从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幸福每一个"生成小班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教育内容的个性化、教育原则的差别化、教育方式的活动化、教育本质的人本化。南京的小班化教育存在认识上不到位、行动上有偏差的问题。要立足"四个化"——教育内容的个性化、教育原则的差别化、教育方式的活动化、教育本质的人本化,整体设计小班化教育,并在课程安排、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班级文化等方面进行扎实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为推进南京市小班化教育改革,促进小班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建国内一流的小学教育,推动南京"教育名城"的建设,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经协商决定合作成立"南京小班化教育研究所"。一、研究所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观念转变,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深刻的变化,趋势之一是小班化教育,这已成为全世界教育研究者的共识。传统大班教育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不便因材施教,不便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教学使用批量生产的方法,使所有人整齐划一,学生不同天资水平被淹没。小班化教育由于人数减少,学生广泛参与成为可能,教育者能够在教育过程中观察学生学习特点、关照学生个体差异,具备大班教育和管理不具备的优越性,使教育个性化的实现成为可能。小班化教育实验在中国有近二十年,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学校效果并不明显。作者认为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是现代小班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