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就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文学的关联互动而言,所谓民族融合一般指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之间的融合。民族融合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总体走向。民族融合的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体质融合和文化融合两大方面。这也是其文学功效实现的两大路径。体质融合与文化融合往往扭织在一起,或互为因果,或形成一种合力而共同对文学产生影响。两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时效也不同,前者呈渐现性,后者呈即时性。  相似文献   

4.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5.
以文学为本位,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建立文学研究的背景与框架,《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以地理、作家、文本三者的关系为研究枢纽,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征与民族风貌。其研究拓展文学地理学的格局,创建文学地理学的内在理路,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与新品质。  相似文献   

6.
女真族所建政权下的金朝文学具有多民族特征。在金国境内,汉民族虽非主体民族,却是文坛主流;女真虽为主体民族,却是文坛偏师;女真、渤海文学共同与汉民族文学构成鼎足、相辅之势;契丹族、奚族文学呈弱势。多民族文学的互动、互补,丰富了当时中国北方文学的历史景观,成为全朝文学的突出特色之一。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民族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所建王朝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汉民族代表的中心文化与北方民族边缘文化的双向交流、优势互补,是形成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历史机缘;凡主体性和民族气质、个性特征强烈、鲜明,且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善于吸取、学习异质文化之长的民族,其文学就繁荣发达。以往认为金朝文学只是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汉族作家创作的观点难以准确反映其文学的完整体貌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化、文学全球化涵义界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以来 ,为了从总体上科学地认识、正确地理解文化、文学全球化的现实和发展趋势 ,为了研究其他相关问题 ,特别是研究和制定文化、文学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也为了在文化、文学全球化一个最基本、最重要、难度较大的前沿问题上表明中国学界的观点 ,与西方学界对话 ,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我国学界对文化、文学全球化的涵义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认为文化、文学的全球化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文学的交流、对话以及价值共识和共享。这就正确地解决了文化、文学全球化的涵义问题 ,对充分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文学 ,促进人类的文化、文学共同发展和繁荣 ,建构科学的全球化理论 ,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客观的经济形态出发,论述了中西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不同特点,从民族文化大背景的角度,分析了形成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重客观再现,重叙事性逻辑性和创造性,以及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重主观表现,重抒情性领悟性和继承性的社会历史根源。主张中西方文化交相融汇有机结合,以促进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与信息的传播途径,是文化资源的载体,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汉字有自己的特征,中华文明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文学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文学之所以能够上升到一定的水平,提升到一定的空间,彰显了自身的文学风格,也是同中国古代文字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古代诗歌辞赋的特殊表达方式,都为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更深的魅力,使语言文字的潜质获得了巨大发挥。本文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展开讨论,分析了古代文学的文字特质。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西方中心主义的特征还十分鲜明,文化的全球性还未进入多元文化并存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下,既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对抗,又有异质文化间的误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民族文化和文学又相互融合、吸纳与激荡。中国文学在全球性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与身份的重新确立,首先要以一种真正的全球化视野和高度来审视和界定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在全球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中的现实地位和身份,中国文学应对文化全球性的挑战的策略,一是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找寻中国文学的传统和中国艺术精神,并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二是重铸和张扬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民族文学活的灵魂,形成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民族文学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立场和身份赢得自己在全球文学整体格局中的位置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族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学史是高校语言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它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却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讨和调整。民族院校中国古代学史的教学,必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化的特点,正确理解中国古代学史及涉及的民族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黎族民间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源之于自身古老历史文化的独特创造,也得益于民族之间尤其是与汉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因此,黎族民间文学是一种独特的历史存在,也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现实存在。它充分显示了黎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民族气质以及愿望和理想的表达,从而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家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领带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称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立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以南美拉祜族自治乡神秘的拉祜族文化,壮观的野生古茶园群落为开发对象,论证开发南美乡拉祜族文化生态村旅游的意义,提出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原则及开展文化生态旅游的策略,实现保护地方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双赢,达到南美脱贫致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中的白象画像砖,笔者曾提出其带有佛教文化色彩。郑岩先生以商周、汉代常见象这一艺术题材为据,认为象是传统题材。笔者从解析不同时期所谓传统题材的不同文化内涵入手,认为白象并不属于传统题材。同时其时史籍中白象的阙如及在佛典中的重要地位,表明白象这一艺术题材的文化渊源具有唯一性,因而白象只能源自佛典,其所承载的佛教文化信息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6.
宋代在中国古代史上以“崇文抑武”而著称于世,宋代文化的繁荣也达到最高程度,而宋代宗室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造了自身独特的宗室文化,成为活跃在宋代文化舞台上的最为独特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契丹文文学在辽代的崛起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长城以北大草原上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契丹人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民族精神,也孕育了契丹人质朴刚健、真率自然的文学艺术。而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的包括契丹文文学在内的有辽一代文学,则给相激相融、互动互补的中华文化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历史格局注入了新的因子与新的活力,为辽、宋、金、元时期文学的转型提供了一个走势强劲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