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茜 《新闻记者》2005,(5):44-46
所谓网络媒体,从广义上说通常就指互联网,从狭义上说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网站。具有新闻信息传播功能的各种网站.包括传统媒体网站、各类新闻网站及部分商业门户网站等在内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同样是进行发布新闻工作的专业机构,同样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媒体的运作平台互联网所具备的新的技术特性.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传统传媒监督功能的新特点.而随着中国网民人数的迅速增加.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也开始真正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至2006年底,中国内地网民已达到1.37亿,而网站也达84.3万个,年增长15万个。新出现的网站呈现出了专业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而网站数量的急剧增多在促进网络媒体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网络媒体的重新“洗牌”,引发网络媒体进行着一轮更为激烈、残酷的竞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占有绝对比重的是文字报道.文字报道在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中表现形式单一,可以通过二次加工的形式.将新闻内容以播音员播报等形式录制成影像,制作成流媒体放到互联网上,网络媒体运用多媒体表现手段.也是提高传播力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教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纸质媒体存亡问题发起的一次又一次质疑.其实已经不是十分新鲜的事。在强大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分众媒体和互联网、博客浪潮的冲击下.一些报纸和杂志的经营举步维艰.对传统报纸“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近忧远虑.以及由此一哄而起的“报纸数字化、网页化”.不能不说已造成了报业内部某种程度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高露洁“致癌”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而作为又一条虚假新闻的出笼,它不仅给公众的知情权造成了无情的侵害,而且给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我们不禁又一次诘问:为什么虚假新闻在互联网上“经久不衰”?网络媒体为何缺乏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1995年至1999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面临着第一个“拐点”:要不在互联网时代无声无息,无所作为;要不就奋起直追,有所作为。今天,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正面临着第二个“拐点”:要不停留在目前阶段和水平.作为有限,要不以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谋大作为。  相似文献   

7.
卢浩然 《新闻窗》2011,(2):69-69
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拉开了网络时代的序幕。中国传媒已经切实感到了网络媒体的挑战。对于传统媒体,《互联网:报纸的杀手还是救星?》1998年,网络媒体评论家孙坚华把一篇文章标示得如此触目惊心。同样是孙坚华,在互联网上发表了又一篇“重磅炸弹”——《新媒体的崛起与传统媒体的终结》,文中写道:网络媒体给传统媒体已经开出了病危通知单,是近几年经久不衰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国际上网络媒体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WWW技术,即网站技术刚刚出现,国外一些重要的报刊、杂志就竞相将当日新闻、报刊摘要放到网上,借助互联网在全球的波及,迅速提升了媒体的作用。随着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读者手里图文并茂的浏览器以及电脑影视播放器的普及,“网络媒体”作为新一代的媒体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9.
梁晏婷 《新闻界》2002,(1):31-32
一、关于“网络媒体”及“网络媒体的策划与编辑”当前,新闻与传播学界对于网络媒体的研究并没有因为互联网在NASDAQ的命运逆转而发生很大的动摇。基于对互联网前景的憧憬和信任,“网络媒体”的提法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可,学界在媒介研究的层面上,就网媒的特征、发展趋势、面临的问题、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等作出一系列探讨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对网络媒体传播实务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所谓网络媒体,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信息传播、提供商务或教育服务、展示公司或个人形象的网络站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网站。它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大众…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力量也日益加大,人们对网络愈加依赖。报纸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如何与网络媒体竞争?受版面限制的党报,面对网络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如何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我认为,作为平面媒体的党报,要在加大解析、加强深度上下工夫.以“深”取胜,才能成为网络时代下党报的看家法宝。  相似文献   

11.
厉国刚 《记者摇篮》2005,(11):35-37
前段时间,在互联网的许多虚拟社区上,“芙蓉姐姐”的出现率和点击率都高得吓人。2005年8月1日,在百度上输入“芙蓉姐姐”一词进行搜索,结果共找到相关网页约313万篇,数量相当地可观。“芙蓉姐姐”现象的出现是传播生态在不断演变的一种体现.在此.新兴的网络媒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互联网.就没有“芙蓉姐姐”。正是借助了BBS、个人网页、博客等网络传播形态.“芙蓉姐姐”才被我们所注意和认识。“芙蓉姐姐”现象作为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传播的产物,有必要从传播学视角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8,(12):6-6
李甬在2008年第10期《青年记者》中撰文认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作业模式、媒体特点不一样.网络编辑需要一种“互联网感觉”。  相似文献   

13.
传统报纸在网络媒体时代如何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蓬勃兴起。网络媒体使传统报纸在继广播、电视的冲击后,又面临着一次新的冲击。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传统报纸如何适应与网络媒体在竞争中发展,选择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和与网络的互融共进,将是报纸唯一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是中国信息之年,其主要标志是被称之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以其惊人的速度进行着裂变式的发展。网络媒体正以它巨大的威力,成为“改变世界的核动力”,把一个偌大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1996年以来,国内互联网用户每年都在以超过200%的速度剧增,目前,我国网民已逾千万,据权威预测,到2015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将跃居世界首位。据安格斯·巴德集团报告:“全球目前上网3亿人,预计到2000年底达4.5亿人,2005年10亿人”,平均每年增加 1亿人。 毫无疑问,人们愈来愈多地从网上获取自己需要的各…  相似文献   

15.
如今,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以网络为技术支撑的流媒体更是方兴未艾,迅速成长为传统三大媒体之外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与报业的竞争也已经从概念成为了现实。面对网络媒体咄咄逼人的发展形势,报纸等传统媒体再一次面临巨大压力,有人甚至一度发出了“传统媒体的冬天到来了”的慨叹。果真如此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闵大洪 《网络传播》2006,(10):48-50
8月25日至31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06北京网络媒体红色故土行——追寻长征足迹穿行多彩贵州”活动圆满举行。这是继“2004北京网络媒体红色故土行(江西)”、“2005北京网络媒体红色故土行——点击陕西”之后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三。参加活动的有北京20家最具传播实力的网络媒体及贵州3家主要网络媒体的高管,包括CEO、总裁、总编辑、总经理等。在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的精心安排下,北京网络媒体一行到了黔西南、黔东南和黔北,接受了长征精神的熏陶,目睹了贵州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领略了众多少数民族的风情。  相似文献   

17.
回首2000年,当新千年到来的时候,正是网络媒体如日中天之时。时隔一年,当我们又当面对新世纪第一缕阳光的时候,伴随着互联网大潮的低迷,有些尘埃落定的网络媒体和网络新闻,发展的日光又该落在何处? 精神快餐还是饭后笑料 2000年,是新闻网站和网络新闻的发展年,网络媒体的发展壮大、网络法规的及时出台、网络管理机构的相继建立使网络新闻更加深入人心。无论是在“两会”这样的重大政治事件还是在老山汉墓发掘以及火灾、爆炸等等的突发性新闻事件上,网络的大容量、高速度和良好的交互性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第四媒体…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先进通信和传媒技术的结晶——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嫁接”呈现出“网络版”、“电子版”等新形态,报网互动、网络媒体与广播媒体的互动、网站与网站内容合作、网络媒体采访等方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已形成一定规模,越来越多的新闻通过互联网传遍世界。一、对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影响首先,互联网提高了公众自由参与传播的可能性,传媒机构有可能不再是新闻传播的垄断者。在应用互联网上发布新闻的在线媒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传统媒介机构在互联网上创立或与通信等其…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纸质媒体尤其是报业广告收入增长速度下降,网络媒体市场份额上升,引起了纸媒空前强烈的危机感,与此同时,纸媒行将衰败、并被网络媒体取代甚至彻底“消亡”的声音甚嚣尘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真的将导致纸媒尤其是报纸走向穷途末路吗?  相似文献   

20.
刘立伟 《青年记者》2016,(15):68-69
媒体信息设计是针对新闻报道内容的视觉提炼和转化,在传统媒体中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设计实例,比如图表和图形设计等等。如今,以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媒体信息设计又有了新的内涵与应用,优化构思和设计参与变得日益重要,简单的图形、图像展示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也是网络媒体时代“信息优化设计”理念提出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