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崇明义章第一》)头发并非等闲之物,与头发相关的很多词语,常带有特定含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特殊年龄段的代称以头发的色泽代指年龄  相似文献   

2.
孝敬父母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说的就是做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古训朗读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古训释义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无论我们读多少经典,"孝义"二字都要排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3.
“接舆髡首兮,桑扈行。”这是屈原《涉江》中的一句诗。诗中的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里的“楚狂接舆”,他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有人疑问,剪去头发,这又有多大的反抗意义呢?这得从古人对头发的认识说起。《孝经·开宗明义章》是这样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见,接舆剪去头发是冒着不孝之名,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如  相似文献   

4.
这是何满子巧妙地借助《人民日报》的“剃光头事件”,所写的一篇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杂文。古人云:“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头发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生理现象,同时还具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受诸父母”的头发不该伤而伤之或被伤之,就  相似文献   

5.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这是中国旧时的"珍视生命"的教育,珍视生命是对父母的感恩。"以孝治天下"的生命教育观同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本位。珍视自己的生命乃是"孝"的义务要求,"父母在,子不远游",已是延伸到生活与生存的范畴了。  相似文献   

6.
美丽的发髻     
中国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是不能随意剪去的,因此古人无论男女都有一头长发,不过相比之下,男人的发型变化不多,女子的发型却是变化无穷。  相似文献   

7.
正《永生的眼睛》记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先后去世,都捐献了角膜。文章内容涉及到中国人忌讳的死亡及器官捐献。备课时,我一直担心学生会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困扰而无法理解主题。没想到,学生对这篇课文特别感兴趣,主动通过网络找来大量资料。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到:黑龙江  相似文献   

8.
黎恩厚 《云南教育》2008,(22):23-23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这是中国旧时的“珍视生命”的教育,珍视生命是对父母的感恩。“以孝治天下”的生命教育观同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本位。珍视自己的生命乃是“孝”的义务要求,“父母在,子不远游”,已是延伸到生活与生存的范畴了。  相似文献   

9.
时下,常见有关大学生跳楼自杀的报道。人们叹息之余不仅要问:这些大学生是怎么啦?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大学生无疑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怎么舍得抛弃养育他们的父母?他们怎么心理如此脆弱?其实,并不是他们怎么啦,而应该问:我们的教育怎么啦!1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健康心理的形成应该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以笔者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和近二十年从教经验认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有三:1.1物欲无法满足改革二十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进步,不少家长将自己儿时没有享受到的物质生活,弥补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物…  相似文献   

10.
历来关于《周易·咸卦》的解释,主要有男女感应说、文王狱中受刑说、出行之吉凶记录说、男女恋爱之辞说四种。仔细循察,文王狱中受刑说和出行之吉凶记录说都与卦爻辞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而男女感应说与男女恋爱之辞说本质上是相通的,通过卦爻辞的综合考量,可知《咸》卦各爻分别代表男女之间恋爱的不同阶段,展现出爱情由生发到修成正果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1.
《特区教育》2010,(6):F0002-F0002,F0003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亲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相似文献   

12.
申圣超  梁花 《教育探索》2012,(8):111-113
<孝经>是先秦儒家阐述孝道的重要著作.<孝经>认为,孝之始在事亲,孝之中在事君,孝之终在立身,孝之行惟守义.<孝经>对于孝道之行的阐释对现代社会人们如何行孝仍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告诉人们,爱敬亲长乃行孝之本,爱己之心乃行孝之始,逢过谏诤乃孝道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极端之举     
正读罢案例《烈日下的反思》,百味滋生。反思与烈日相接,青春与热血相联,那特别的承诺,那热烈的掌声,那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度外的坚持,真是感人。很欣赏这一群可爱的孩子,能于炎炎烈日之下,归心自省,无怨无悔;很欣赏这一位可爱的老师,能于烈日炎炎中苦思教育之法。烈日下的反思,汗水下的坚持,他们的一腔热血点亮了青春之火。只可惜,我未有机会亲见铁血青春之灿烂,之荣光,之恒久的光亮。很希望  相似文献   

14.
吴芳 《文教资料》2008,(20):62-63
老子把"道"作为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范畴,但由于"道"概念的多义性,解释者的不同学术立场和观点,不同的学者对"道"概念的解释见仁见智,各不相同.本文试图将"道"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本原之"道"、本体之"道"、规律之"道".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何满子先生的杂文《剃光头发微》,文章第四段有句话: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  相似文献   

16.
一 《论语·先进·侍坐》载:“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对其中孔子两句话的理解,第一句没有分歧;而“毋吾以”则历来有争议。 魏何晏(等五人)《论语集解》引西汉孔安国传(注)云:“孔曰:言我问女(汝),女无以我长故难对。”①尽管“孔安国为《古论》作传,《史》、《汉》无文,何晏《集解序》始吉安国为之训说而世不传,而《集解》颇引孔《传》文,未说其所自出也”,但何晏《论语》集解“魏初已有其书”,②这无庸置疑。我们认为:此“孔传”虽难于肯定为西汉孔安国所亲为,但视为汉代还流行的一种古注当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为其最晚年之代表作,因此各种选本、教材多加以选录.然而其中"赢得仓皇北顾"一句,自俞平伯、邓广铭、夏承焘诸先生以至晚近吴熊和、刘扬忠、施议对各家,均只注背景史实,而不解释"赢得"一词.人教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把这句译为"只落得个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非常准确地点出了"赢得"在此系"落得"之义.但限于课本的篇幅体例,不可能详加解释.细心的老师或许有个疑问:"赢得"缘何是"落得"?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语·宪问》第二十四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中,有关"为人"一词的解释,学界存在肯定与否定"为人"之学两种观点.本文在分析和归纳前人主要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为人"一词不同维度的含义,从新的角度对本章的多义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大学》本为《礼记》之普通一篇,在宋前并未受到特别关注。二程始表彰《大学》,称之 为“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朱子进一步为其作传,《大学》一跃而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朱子承袭程子将古本《大学》之“在亲民”,改为“在新民”。而王阳明《传习录》第一条即是对此改法的质疑。但现代学者在讨论朱、王《大学》今古本之争时,多收紧在“格物”、“致知”、“诚意” 等条目。虽偶有提及“新”、“亲”二字,但亦止于蜻蜓点水。惟在徐复观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那里,新、亲之辩上升到重要的理论高度被加以认真检讨。本文拟重新追溯“新”、“亲” 之争的思想谱系,并将以徐复观、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家对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解读,置于这种思想光谱之下加以检视,藉此揭示不同时代的儒者之不同诠释进路,同时进一步阐发儒家“新”、“亲”之辩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莆田学院学报》2016,(3):70-73
《论语·阳货》中"穿窬"之"窬",自汉代孔安国作"窬墙"解后,"窬"通"踰"之说影响至今。通过疏理今人校正及结合语境分析,认为"窬"为本字,不与"踰"通,实与"窦"同出一源,应当释为门边圭形小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