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体育科技》2019,(5):461-466
目的为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锻炼态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573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不高,强度较低,体育锻炼时间表现良好,体育锻炼以小锻炼量为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在性别、专业、年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积极向上,且行为态度相对较好。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行为和目标态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行为态度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3)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存在高度相关。体育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行为态度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解释变异量为19.1%。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中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河南省中学生业余体育锻炼情况和锻炼动机、兴趣、态度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中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情况不理想,体育人口比例较低;部分学生的锻炼态度不够端正,锻炼动机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学环境、场地器材、升学压力等对其业余体育锻炼行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影响陕西省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行为受到健康因素影响较大;教学内容枯燥、难度大和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等主要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5.
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锻炼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心理因素是影响其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心理因素包括体育兴趣、体育动机、体育态度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6.
高翔 《体育世界》2013,(4):20-22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900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及其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等存在显著差异,男生优于女生;男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图较强,但其行为受时间、环境、资源、技能等的影响较大;女生缺乏体育锻炼意图,且过去行为习惯是制约其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上海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及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法,对上海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运动态度指向于具体的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和方法;其次正确的锻炼态度并不直接导致实际的行为;另外男、女生在身体机能、形态和心理方面的差异会导致锻炼态度、行为和锻炼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文瑾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9):81+125-81,12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态度的测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这些维度对学生总体锻炼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有较强的相关度。  相似文献   

9.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体育态度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高师学生的职业定向是教师,重视和加强高师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与培养.对推动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活动广泛与深入地开展及提高未来教师队伍的健康水平等,都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不同年级学生对体育课教学所持的态度及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表现等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运用《锻炼态度量表》,对1001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运动项数与男生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无显著性差异;与女生的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无显著性差异;此外,无论男、女生,除女生的主观标准外,其他维度与运动频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女生除主观标准得分高于男生外,其他维度的得分均低于男生,但男、女生对体育锻炼均有较高的目标态度。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只有在学生充分认识和行动统一的基础上,才更容易形成。  相似文献   

11.
影响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从心理因素、健康因素和教学因素对体育弱势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体育弱势大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行为受健康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学内容枯燥、难度大和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等主要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选取50名大学生实施体育健身方案,考察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而影响其参与锻炼的行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和主观标准两个维度;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测量的量表包括8个分量表,总体测量得分较高,反映学生具有较好的锻炼态度。2)学生的锻炼态度总体上是趋向于积极的,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态度差,说明学生锻炼态度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靠短时间的体育课就能够建立起来的。3)学生认识到了锻炼的价值意义,对体育锻炼有着比较丰富的情感体验。4)学生的锻炼行为积极,意图明确,但是主观标准较低。5)测量数据可以用来进行教学评价,为教师提供学生课堂内外态度方面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海南省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体育弱势大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认识,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行为受健康因素影响较大,教学内容枯燥和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等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淮安市区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约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发展的不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淮安市区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每次锻炼持续时间较短,影响淮安市区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学习负担重,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主观上没有锻炼方法和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从家庭方面考虑如父母的体育态度、父母的体育行为、家庭的经济水平等几个方面探讨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通过本研究,为当前淮安市区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学校体育锻炼中,不同的锻炼情境对中学生自我妨碍行为的影响,以及通过中学生自我妨碍行为及其预测指标在不同锻炼情境下的变化规律,来进一步验证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行为的相关心理因素.结果表明:1)任务目标气氛下的体育锻炼情境,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自我妨碍水平;2)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锻炼感觉等心理效益有良好的作用,而且在任务目标气氛的锻炼情境中效果更好;3)任务目标气氛下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可能会通过身体自尊、自我效能等变量的中介作用,来有效抑制中学生自我妨碍行为的发生,进而改善其心理效益.  相似文献   

18.
采用行为转变理论的体育锻炼阶段量表和健康信念模型的锻炼益处及障碍量表(EBBS)对320名城镇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的相关方法,分析了城镇居民的锻炼益处及障碍认知,以及与不同锻炼阶段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居民在不同阶段的分布较为合理,锻炼行为阶段理论能够较为精确地对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解释;居民个体对于体育锻炼的多数益处项目表示"同意"或者"非常同意",说明居民虽然还没有完全形成有规律体育锻炼的习惯,但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居民对于锻炼的障碍项目同意程度稍低,对于个体不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来说,运动障碍的作用比运动益处的作用更强烈;"锻炼环境"等外部因素只能够在短期改变个体的行为,并不能在行为的长期维持上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个体的内部因素或者锻炼动机是其锻炼行为改变和维持的主要因素,这为早期的运动干预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在社会中是很重要的群体,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将会影响到社会许多方面,不可忽视。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普通高校学生的自主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较差。为了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提高其自主锻炼能力,于是在太原师范学院随机抽取2个教学班进行对比教学实践。实验班通过优化师生关系、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自主锻炼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实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实施自主锻炼教学法是培养高校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手段之一,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在余暇时间进行自主锻炼。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主要从心理因素、健康因素和教学因素等方面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存在有以下原因:主观原因,普遍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客观方面,锻炼行为受到健康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学内容枯燥、难度大等。建议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体育,注意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