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书的故事》(省编11册)中同一个“就”字,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它的含义也不同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区别“就”字的不同含义的。现将课堂教学实况摘要如下:师,“鲁迅先生听了他们的话,就离开座位走过去”这一句中的“就”是什么意思?生:这个“就”是“马上”“立即”的意思。师:对!课文中还有三句含有“就”字的句子,看看这三句中的“就”字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这三句话是:第一句:卖票工人接过书,只见封面上题着“铁流”两个字,版式跟《毁灭》一模一样,就是厚一点儿第二句:“你就付一块钱,把两本书拿去吧。”第三句:“……他惊叫起来,‘哦,你就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这样一个“是”字: ①后母闻言,于瞽叟诈云:“是你怨家有言:不得使我银钱。若用我银钱者,浑家不残性命!”(《敦煌变文集》卷二页一三二)“是”字置于句子之首以加强语气,“怨家”指舜,“残”即“留”意,同页有“是你怨家修仓,须得两个笠子”,“是”字和上“是”字是同一作用。笔者所用材料是向达先生等编《敦煌变文集》和《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讲唱佛经故事五种》(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附,以下称《五种》)。统计的结果是:共有这样的“是”字21例,其中,《敦煌变文集》有20例,《五种》有1例。虽然仅有21例,但是分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现代小学语文》第三册有一篇课文是《冰箱里的争吵》。“争”是个生字,为了让孩子自主学习,记住这个字,抛出了一个“球”:用什么办法来学会这个“争”字?生:我想给“争”找朋友,争,争,争,争吵的争。生:我想给“争”找朋友,斗争的争。师:不错,有另外方面的吗?生:“争”有6画。生:风筝的筝,去掉竹字头,就是“争”。写笔顺,撇、横撇、横折、横、横、竖钩,共6画。师:好的,你们注意了它的笔顺、笔画和字形,还有不同学法吗?生:我想给“争”说句话,我要争当明星队员。师:好哇,很有志气,而且把这个“争”字也用得很好。生:我想给“争”编儿歌,“静…  相似文献   

4.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5.
<正> 新、旧版《辞源》释“文”为“字”时,都以《孟子·万章上》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作例证,我认为这不妥当。因为先秦是不以“文”称字的,这个“文”不是指字,前人把先秦古籍中的一些“文”字释为“字也”实属误解。 “文”,甲骨文作,铜器铭文作,象人身上刻有花纹形。《礼记·王制》:“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疏》:“文身者,谓以丹青文饰其身。”朱芳圃先生《殷周文字释丛》说:“考文身为初民普遍之习俗,吾族祖先自无例外。”可见“文”的本义不是指“字”。  相似文献   

6.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高者挂罥长林梢”句,部编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五册作了如下注释: [罥(juan)] 挂的意思。[长(chang)]这里是高大的意思。我以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高者挂罥长林梢”的上句是“茅飞渡江洒江郊”。“飞渡”之“飞”,是用来写屋顶上的茅草的,形容这些茅草被风卷走,越过大江时的速度很快。“洒”字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茅草在风中从空而降的状态。接着就是“高者挂罥长林梢”,写的是一部分茅草飘落在高处的林梢上。“挂罥”连用,  相似文献   

7.
方苞《狱中杂记》中“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一句,有两个“作”字,教学中常被第一个“作”字难住。对这个字,课本注为“起”字,有的教师把“起”讲为“站起来”,把“作而言曰”译成为:“站起来说道”。这就完全离开了文章的原意。 我认为这个“作”的本意是“始”的意思,引申为“最先”“开头”讲。如“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  相似文献   

8.
对古代汉语动词后面的“以”字介宾短语(下面简称“以”字式)作什么成分的问题,专家学者们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作补语。持这种观点的,我们可以举朱振家先生作代表。朱振家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以”字式经常用作状语,也用作补语。“用作补语的。如:⑤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为什么作补语呢?单从语法角度分析,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看法,现在似乎已成定论。第二种看法,认为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作状语。王力先生就持这一观点。他在《汉语史稿》里讲了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饮酒》诗中有一句人们颇为熟悉的名句,那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世流行的各种版本的陶诗集子中,这句诗的文字面貌均如此。其实,该句诗的原貌并非完全如此,其中的“见”字应作“望”字,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追考有关陶诗的版本可证: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最早收录此诗,诗中作“望”字;唐初欧阳询等人所编的《艺文类聚》(卷65)摘录了此诗,诗中也作“望”字。  相似文献   

10.
胡适先生为研究《醒世姻缘传》这部巨著花费了数年时间。从取证,注释到论证,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这种刻苦的求实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但胡适在该书中有关“照”字的注释,我不敢苟同。胡适先生在他写的附录三《醒世姻缘传》考证第六,从《聊斋》的白话典词证明《醒世姻缘传》的第一节例十三中是这样注解的:“照”、“朝”:“挡”、“招架”。其意是:“照”与“朝”在当时的方言区中用法相通,当“挡”或“招架”讲。《说文解字》上讲:“照”,明也。从火,照声,之少切。说明了“照”字的来历、本义  相似文献   

11.
《陈涉世家》“失期当斩”中的“当”字,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未加注释,不少《史记》选本也不解释,也许因为这个词是习见的,用不着注释吧。有人把上述句子译成:“延误了期限就要斩首”“赶不上限期,大家都得砍脑袋”或“误了期限,应当杀头”③前两种译文中的“就要”、“都得”可以说是意译,都不能算是“当”字的解释;最末一种译文则把“当”字译为“应当”。正因为许多书籍都未把“当”字注释出来,所以不少教师在讲课时,一般都把“当”字解释为“应当”。这样一来,“当”在句子中的成份是助动词,“斩”是动词。把”当”训为“应当”,虽说可以勉强讲得通,但我总感到有些扦隔,不够准确。然则“当”字又作什么解释才妥贴呢?我的看法是:“当”字是个动词,不是助动词,作判罪讲。  相似文献   

12.
《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注 :“[害其能 ]嫉妒屈原的贤能。害 ,作‘患’讲 ,这里是嫉妒的意思。”“害”本有嫉妒义。其后起专用字作“女害”。《说文·女部》 :“女介 ,妒也。”介声与害声古音同在祭部 ,声母同为喉牙音 ,故字也可作女害,见《集韵·秦韵》。《龙龛手镜》卷二女部“女介”字下云 :“胡计反。心不了也。又音害。《字林》云 :‘疾 ,女介,妒也。’”女介 有害者 ,故害亦有女介义。《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 :“害贤为嫉 ,害色为妒。”也说明“害”有嫉妒义。《文选·潘岳〈马湃督诔…  相似文献   

13.
范建国 《语文知识》2001,(12):28-29
谢质彬先生《“新发于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以下简称谢文)认为:《庄子·养生主》中“刀刃若新发于硎”应解作”刀刃像刚从模子里取出来的一样”,即训“硎”为“型”,训“发”为“开”。其“后记”里还断言:“‘发’字从无‘磨’义。”我们以为其说虽新,然欠斟酌。“发”字固然多作“开”讲,然而不能以此就断言“‘发’字从无‘磨’义”。“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字正作“磨”解,古今《庄  相似文献   

14.
《殽之战》上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途遇偷袭郑国的秦军,他一面以郑使者的身份“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一面“且使遽告于郑”,使郑国迅速戳穿杞子、逢孙、杨孙的阴谋,做好了迎敌的准备。弦高为什么要以“乘韦”——四张熟牛皮作为先礼呢?我们认为,其道理  相似文献   

15.
自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问世以来,一般修辞书上在讲“飞白”辞格时只讲谐音飞白。史荣光同志在《“飞白”新议》(见《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了“飞白”应该包括读音上的飞白和意念上的飞白两种形式。文章列举了意念上的飞白的实例,并对其修辞作用作了中肯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学《颐和园》(第八册)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课文第5小节中“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的“滑”应是“划”字。不少学生也纷纷颔首。我马上意识到如果对这个问题含糊过去,将影响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抓住这一问加以引导。师:为什么应该是“划”呢? 生:人们通常都说是“划船”,没有讲“滑船”的。师:请再仔细读读课文,这一节主要描写昆明湖的什么特点? 生:主要描写昆明湖很平静,课文说它“像一面镜子”,“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师:对,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光滑的镜子,因而游船、画舫在上面划行,就像在光滑的镜面上——(生  相似文献   

17.
丘迟公宴诗题有无“张”字,是《文选》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文章将此诗文本放在其赖以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此诗是梁天监二年正月,中书侍郎丘迟在梁武送其弟鄱阳王萧恢出任南徐州刺史的宴会上应诏而作,李善注本《文选》有“张”字是错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七册第22课。教学目的:1.通过对作者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的理解,体会作者畅游其中的愉快心情。2.理解索溪峪“野”的特点。教学重点:索溪峪的山、水、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小组合作。教学过程: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2课《索溪峪的“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题(生读)。读完之后,想说点儿什么?生:我把“索溪峪”这个词重读,因为我想课文主要是讲索溪峪这个地方。生:我重读的是“野”这个字,因为我认为文章主要是讲索溪峪“野”这个特点的。师:真不错,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一、之谓关于文言文中的“之谓”句式,一般解释说它是动词结构,有“叫做”“称作”的意思,经常用在解释性的句子中,起谓语的作用。而中学语文教材对此句式直接采取回避态度。其实,“之谓”在古汉语中,并非不可分析。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礼记·大学》《诚意》一则(以下简称《文选》)开头一段: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文选》对最后一句译解云:大意是把这个叫做自己不亏心。  相似文献   

20.
近日翻阅一九八三年《中学语文》,偶见第九期上《报刊文萃》栏里有《释‘粪’》一文。该文作者认为“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的“粪”应作“弃除”“扫除”讲。我认为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粪”作“弃除”讲的本义不大用了,何况这一句“粪”字后边还紧跟着一个“土”字,构成了“粪土”这个词。据我所知,最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