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起桃文化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陶渊明,在他的千古名作《桃花源记》中,借一个迷路渔人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没有政府、没有压迫、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和平相处,处处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文章借渔人的眼,写道:"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他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对统治阶级有过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理想破灭后,他转而抱持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后来又深受道家安贫乐道、逃避现实思想的影响。在道家思想浸润下,陶渊明创作出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儒、道两家思想贯穿于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始终,但陶渊明既没有儒家鄙视劳动的偏见,又不取道家放纵的行为,他的诗歌具有独创风格。  相似文献   

3.
人总是因拥有理想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时期,陶渊明面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田园。当时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面对这种现状,陶渊明也无可奈何,只好归隐田园。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中,亲自耕田实践,构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人们生活安定富庶,没有战争,无忧无虑。他借鉴了老子等哲人们的社会理想,并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理想,把先前哲人的某些理想社会和自己的理想社会相结合,构造成一个蕴含深厚底蕴的"乐土"文化传统,并显示出具有那个时代的新特点,是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和平安定的追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向往美好和谐的社会,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美好和谐的社会走去。  相似文献   

4.
郭庆 《中学文科》2006,(9):74-74
《桃花源记》是晋代文人陶渊明的传世佳作,在《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中,作者陶渊明为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恬静,人们怡然自乐的理想自由世界——桃花源。全文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自然亲切,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他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里在分析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基础上,以部分诗文就陶渊明与自然、他的人格与理想三方面探讨了陶渊‘明审美化的追求,表明了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作出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陶渊明的怀古意识,以前学者们都只强调他那种道家式的返朴归真.但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并没有像老庄一样表现出绝圣弃智的思想倾向.他对儒家典章文化的珍视态度,使他的怀古有了另一种取向.这两种怀古,我们分别称之为古朴的道家式怀古和古雅的儒家式怀古.和历史上道家与儒家的对立一样,这两种取向之间是有一定矛盾性的,这种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他对孔子的态度上.怀古理想的二元特征对陶渊明的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朴素的五言诗和古雅四言诗相得益彰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一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个个自乐的理想社会。其中,“秋熟靡王税”的思想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在陶渊明之前,还极少见有人用这样明确的语言,从根本上反对王税,否定君权。与陶渊明有类似思想的,是比他稍前的鲍敬言。鲍敬言认为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他具有的"质性自然"的追求,让他的田园诗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饱含自由随性的精神体验。陶渊明好以山、泽、鸟、松等意象入诗,皆因其性本自然,才使陶诗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使人读来如入无人之境。陶渊明朴实醇厚的个性与其诗中平实清新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他难融于官场的个性,也使陶诗在情感上更见真淳。他向往着没有阶级之分,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在诗中体现了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陶诗中的田园超逸自然,陶诗中的人物抱朴和谐,因此,陶诗呈现了物我相得的近乎完美的境界。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的造就也得益于陶诗中的自然意象,以及其骨子里任真自得的性情。  相似文献   

9.
季娜 《现代语文》2008,(4):42-42
每当想起陶渊明,就想起他为我们营造的那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既是作者依据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动乱年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而陶渊明的田园诗,恰恰也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是乱世中营造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矛盾与渴望羲黄文化史话之九李捷我从小喜爱读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记忆中,他是一位忧国忧民、潇洒而飘逸的哲理诗人。他追求着、向往着,不断地总结与概括着,也许,他并没有自己的理想的终...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脍炙人口,千古不朽。陶渊明的名字是与《桃花源记》连在一起的,提起陶渊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篇《桃花源记》。一陶渊明头脑里为什么有一个桃花源?当然是因为他向往这么个世界,桃花源是他理想中的天地。因为现实世界——不单是他生活的东晋时代,而且是秦汉以降的人世——百姓没有好日子过。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对于百姓来说,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桃花源人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那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他们逃进桃花源,摆脱了这种…  相似文献   

12.
蒋文华 《文教资料》2007,(20):76-78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无疑以朴素直率、外似枯槁而内实膏腴的艺术境界垂名后世。他对现实美的发掘、情感美的讴歌、理想美的追求,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切的陶渊明,一个追求至美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13.
对陶渊明现存的三篇辞赋进行探讨,认为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把握归隐的深层原因和了解他作品的不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陶渊明的归隐,既有他向往大自然、厌弃黑暗官场的原因,更与他政治理想破灭后,恪守“忧道不忧贫”的理念有关;在表现手法上,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屈骚之思和《楚辞》注重辞章采的传统,形成了与他的诗歌颇不相同的华丽 绵密、郁勃含蓄的另一种风险。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一直以隐逸、避世为后世推崇,在积极入世之外,他为后世留下了一条可以"独善其身"的出世之路。然而,陶渊明的避世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远离政治,事实上,陶渊明的"隐"中暗含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这在他对理想社会"桃花源"的勾画中便能看出。本文便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线索,试图展开隐藏在陶渊明隐逸背后的政治哲学,探寻陶渊明"隐"而不"避"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图景。教科书告诉我们,这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然而,这真的是陶渊明思想的局限性吗?我觉得其实不然,在当时战乱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里,正是他———陶渊明,以一个文人的方式写下《桃花源记》,以唤醒大家那颗已快对美好生活失去信心的心,唤醒大家那颗再创一个美好家园但已支离破碎的心,他正是想让这无数美好之心汇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力量,来还老百姓一片安宁的土地。…  相似文献   

16.
冯志英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1):41-42,52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有着“质性自然”的心性,向往田园隐逸的生活,追求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并最终产生了桃花源理想.“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基本准则,他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明显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在生死、富贵、名利、天命、自然之化等方面对老庄思想均有吸收,但是,在人情、交往方面又与道家思想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三层级解读”理论,尝试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展开古诗教学。学生通过设计标点和转折词,感受诗歌浅白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来实现释义层面的读懂。通过陶诗常见意象的互文对读,感受其对理想生命的追求,实现解码层面的读透。通过迁移鉴赏陶渊明的其它诗歌,进一步感受其特点,实现鉴赏层面的迁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罗宗强先生关于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一种玄学人生观的观点提出了商榷,陶渊明人生观的基础是“躬耕自守”,他以此达到理想和现实的合一,而玄学人生观的实质是理想和现实的内部分立。玄学人生观是陶渊明人生观的思想来源,二者在精神上有相道,但更有实质性的差别,陶渊明的人生观并非玄学人生观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生活是符合人性自然状态的 ,那便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自由闲适。他出仕是为了博取怡养性情、享乐人生的雄厚的物质资本。陶渊明决定彻底归隐时的心态很复杂 ,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并不那么美好 ,陶渊明只能以古圣先贤和委化任运来安慰自己了。他的一生是无奈的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主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花源记》多年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必读必背文章之一,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仙境,这是众多参考书的共识。有资料可证: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认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