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言 《课外阅读》2006,(5):38-38
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2.
妙联趣事     
1.江苏、四川成巧对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抗日战争时期,四川重庆成了“陪都”。可能是位巴蜀秀才,为上面的“绝对”写出了下联“:四川成都重庆开国府”。“四川”是省名,“成都”是四川的地名,又可作“成了首都”解“,重庆”也是四川的地名,还可作“再次庆祝…  相似文献   

3.
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简介 紫砂茶具始创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间,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紫砂壶,是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它是由专门的紫砂泥制成。紫砂泥是红泥(朱砂泥)、紫泥、团山泥(呈米黄色)的总称。这三种泥矿区、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时如果温度稍有交叉变化,便呈现出变化多端的色泽,妙不可言。用江苏宜兴紫砂陶土烧制而成的紫砂茶具,享誉国内外。  相似文献   

4.
<正>我刚参加工作那年,曾在一次京沪铁路之旅上偶遇一高校教授,当聊及自己是来自无锡的小学教师时,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喜欢用无锡宜兴的紫砂茶壶来泡茶喝,你知道这样有什么好处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一时语噎,倒并不是完全不知紫砂壶器之功用,毕竟我也算是一个爱饮茶的人,但真要让我摆出有力的科学性的证据来,倒真是一点儿也没有。回来之后我便开始留意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居然也是一无所获。倒是那位教授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很多事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你是教自然科学的老师,这一点很重要。"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原来很多看上去理所应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作文存在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是选材难,也就是不知写什么;二是文字表达难,也就是不知怎么写。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加强了“写什么”和“怎样写”这两方面的训练。在写什么的问题上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6.
朱铁成 《物理教师》2003,24(2):39-39,42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炎热的夏天 ,农家屋里常用泥土烧制的茶壶盛凉开水 .别看它又土又笨 ,可喝它盛的水比普通茶杯盛的水要凉得多 .有一天金鑫对同桌徐涛说 :“我特别喜欢喝我家泥茶壶的水 ,它喝起来特别凉 ,不知它真的凉还是感觉上凉 ?”过几日徐涛兴致勃勃地告诉金鑫 ,他父亲讲述了关于泥茶壶的传说 :图 1这种泥茶壶 (图 1 )是我国祖先创造发明的 ,相传泥茶壶起源于公元前 2 1 0 0多年的夏朝 .当时的禹王 ,因其皇后病重 ,郎中开的药方 ,要求煮药时不能将药与金、银、铜、铁、锡等接触 ,于是禹王亲自用泥做成药坛煮药 ;后人发现用它装食物…  相似文献   

7.
抗战胜利前夕,在一次国共两党共同举办的宴会上,一个国民党文人借酒劲卖弄文才,出了一则上联要共产党人对下联。他的上联是:四川重庆成都,六个字三个地名连成一句话,意思是四川重庆成了国民党的首都。在场的陈毅元帅略加思索,马上对出下联:江西瑞金兴国。也是六个字三个地名连成一句话,意思是江西瑞金成了共产党人复兴中国的地方。上联与下联对仗十分工整,形成鲜明的对比。上联说国民党反动派在日寇的强大攻势下被迫迁都重庆,下联说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复兴中国。陈毅元帅的下联一出,那个国民党文人羞得面红耳赤。陈毅巧对地名联@陈…  相似文献   

8.
在英汉对译课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总是向我提出“翻译难”的问题,特别是汉泽英就显得更难些。还有些学生对我说:“英语单词记了一大堆,句型也不少,但翻译点东西拿给老师或专家看,总是有毛病。”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又怎样去克服和纠正?为给存有同样问题的人提供一点参考,下边仅就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谈几点对该问题的看法。一、“翻译难”问题之所在“翻译难”对初学者或具有一般英语水平的人来说不算奇怪,即便是对英语有一定造诣或从事专业翻译的人来说,也会有“翻译难”的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表现不同罢了。但作为…  相似文献   

9.
苏小妹洞房难新郎的故事流传很广,这个新郎就是秦观,字少游。说的是:苏小妹出上联,新郎对不出下联不许进洞房。她的上联是“双手推出窗前月(一作:闭门推出窗前月)”,这个上联紧切眼前景,自然、工巧而又浪漫,且意境明快;新郎秦少游仓促之间对不出下联,急得抓耳挠腮,这时苏轼从暗处往水池中投出一石,秦少游见水池中的景象,立刻对出“一石击破水中天(一作:投石击破水中天)”,这才得以进洞房。  相似文献   

10.
黄树藩 《中学文科》2007,(12):13-14
“作文难,怕作文,提起作文就头疼”,是中学生中常见的现象。每到作文课,学生咬着笔头,茫然四顾,不知写什么,也不知怎样写,久而久之,对作文也就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相传,清代大文学家张之洞,幼年聪慧,文思敏捷,能诗善对,人们都夸他是"神童"。一天,老师出了个上联让学生们答对。上联是:小猪拱小竹,小猪一动小竹一动同学们听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是,谁也对不出来。张之洞看到老师拿着茶壶眯着眼得意地品  相似文献   

12.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是乾隆皇帝南巡驻通州时,联系通州地名出的上联,没想到才思敏捷的纪晓岚马上以“东西”对“南北”方位,以“当铺”对“通州”地名,对出了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君臣共创一千古佳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岳飞墓前的一幅对联,对比地将民族英雄奉于忠勇谱上,也民族英雄奉于忠勇谱上,也将奸佞之臣永远地钉于耻辱柱上。通过以上两幅对联,我们形象地理解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对联(又叫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  相似文献   

13.
“后进何人知老大!” 现在的喜爱文学的青年,知道浦先生的人恐怕不多了.可在30—40年代以至解放初,清华园“双清”的名字是很响亮的.这就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朱佩弦(自清)先生和浦江清先生.两位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清” 字.浦先生的名字很雅,当时还有人出了一条上联:“浦江清游清江浦”,求对下联,条件极苛:回文;偏旁要一致;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听说至今也没有对出来,成为绝对了.  相似文献   

14.
我们清晰地记得一九九五年五月《江苏教育》发表了《为孩子营造一方乐土》的长篇报道,并配以《宜兴实小的薄膜效应》的评论员章,章高度肯定了宜兴实小“轻负担、高质量”的探索,为各地学校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典型,同时也引起了江苏教育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云弓 《教师博览》2010,(4):33-33
传说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使。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出了个上联请其属对: 三光日月星。 这个对联看似简单,但却有个暗藏的埋伏,因为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  相似文献   

16.
对联,这种汉民族语言独有的文学形式,有相当严谨的格律标准,对对联当然要按其格律严格要求和衡量,但也不能绝对化,绝对化了,许多情况下就泥而不通了。胡景林先生曾提供一个难对的上联,说是至今无人对上,其联是: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此联的确别致,用了析合(“森森”析为“六木”,“六木”合成“森  相似文献   

17.
解立体几何的证明题与计算题,常需添作必要的辅助线、辅助平面。如果学生完全不知空间作图的基本知识、不知孰是孰非,而是“想添什么,就作什么”,势必造成自由化,出现普遍性的混乱。从1966年至今已达18年,18年来所有的高中生虽学立几、但完全不学空间作图,甚至连某些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大学生在高等学府也不学空间作图的知识,至使许许多多的新教师与更广大的高中生不知什么是空间作图的规矩。因为多年来不谈“作图规矩”,所以,“谁爱怎么作、就怎么作”,“各说各的理”,孰是孰非无从判定。近几年来,这个危机,仍在发展。老教师难救、  相似文献   

18.
抗战胜利前夕,在一次国共两党共同举办的宴会上,一个国民党文人借酒劲卖弄文才,出了一则上联要共产党人对下联。他的上联是:四川重庆成都。三个地名连成一句话,意思是:四川的重庆成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年轻的时候,是个傲气十足的人,一日在田间小路上行走,忽然和一个村姑狭路相逢.村姑挑着一担泥,两个互不相让.最后村姑提出她出一上联,若苏东坡能对上下联,她就甘心让路.村姑的上联是:一担重泥挡子路.  相似文献   

20.
语文随笔     
时代用语清朝王士祯《香祖笔记》里对古典颇多疑问,其中有这么一条:“《邻几杂志》云:‘审刑奏案,贴黄上更加撮白,撮白上复有贴黄。’今不知撮白为何语。”几百年前的王士祯都没有搞清楚“撮白”为何物,几百年后是否能搞清楚?恐怕难。比如我,不但弄不清“撮白”是什么,连那“贴黄”为何物都墨之黑也。宋朝周密在所著《齐东野语》里,也有质疑多处,比如对“段干木”就提出了疑问。《唐书·宗室世袭表叙》说:“李耳,字伯阳,一字聃。其后有李宗者,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这就是说,“段”是地名,而“干木”是名,很象官名。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