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广播》2014,(10):9-9
今天,我们汇聚在中国北京,共同商讨中国应急广播的现状与未来。我们就应急广播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帮助人类社会防灾减灾的独特定位和功能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本次大会是互通有无、集思广益的大会,是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大会。这是中国应急广播事业的新起点。站在这个起点上,我们将共同面对未来发生各种灾难的挑战,共同搭建起捍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屏障,共同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2.
建设中国的应急广播,当前的重点是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城市公共场所以及在路上的移动人群进行应急广播的覆盖建设,并加强区域性应急广播的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3.
应急广播的传播模式具有不同于其他广播类别的特性,体现在议程设置上的以人为本;传播者努力达成与受传者的高度视域融合以实现应急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因为对应急信息的特别关注和特殊需要,受众形成对应急广播信息的N次传播及与应急广播的主动反馈模式。  相似文献   

4.
芦山应急广播是中国的广播人真真正正走出的应急广播第一步。如何办好闫家应急广播体系,如何评价国家应急广播中心的建设,我觉得还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站在旧家的角度,用开放的思维来办国家广播体系建设,特别是应急广播中心的建设。因为应急广播中心的建设不仅是广播系统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应急管理的一件大事。站在旧家的角度来看,应急广播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什么时候启动应急广播?  相似文献   

5.
陈珺 《中国广播》2014,(7):53-54
在突发事件中,广播如何结合自身媒体特点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是值得深思的课题。作为地级市广播媒体,烟台交通广播率先在山东省内创办应急广播,并建立以应急广播为传播平台的突发事件报道战略联盟,逐步完善应急广播运行机制,以期在突发事件中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6.
郭琴 《中国广播》2011,(6):55-56
安全播出是广播的生命。应急广播的安全性、权威性和准确性事关重大。一旦应急广播被误插或被人利用,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或误导。本文探讨如何利用数字鲁棒性水印和半脆弱性水印,确保应急广播内容的权威性、完整性、准确性,让任何公民(包括失聪公民),在任何环境下(包括高噪声环境),都可能接收到应急广播。  相似文献   

7.
姜海清 《中国广播》2014,(10):25-28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是围绕着应急广播建设的,由中央决策机构统一指挥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体系;应急广播是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通过广播等音视频媒介向大家传播信息的一种手段。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由应急广播法制、体制、机制和预案组成,是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平战结合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政府支持、法律规范、整合广电资源、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库、协调频率频道资源、技术的驱动和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效杰 《中国广播》2014,(10):11-13
应急广播除了发布预警消息外,在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时候,广播电视可以向公众提供动员指挥、协调救援,应急广播是国家应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急广播体系由体制、机制、法制、预案和应急信息网五个部分构成。应急广播信息传输流程分四步:制作播发、调试分发、传输覆盖、终端接收。目前正在编制修订的《国家应急广播技术白皮书》,将会指导开展应急广播的相关工作。未来我们要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国家应急广播体制,确定各级广电部门承担应急广播信息发布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国家应急广播"在四川雅安芦山地震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例,对突发灾难事件中应急广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应急广播发展现状、规划进行了阐述。应急广播具有灾害发生前提前预警、灾害发生中指导救援、灾害发生后抚慰心灵等重要作用,是国家应急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张涛 《中国广播》2014,(9):F0004-F0004
2014年8月3日下午4点30分,云南鲁甸发生里氏6.5级地震,人员财产损失严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决定在灾区开办“应急电台”。“国家应急广播.鲁甸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广播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播出。震后48小时,8月5日下午4点30分,“应急电台”在震中龙头山镇龙泉中学利用学校大喇叭开始首次播音;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应急广播的建设实践中,在高质量信息内容供给、维护、分发和触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应急情报理论与实践可为应急广播建设提质增效提供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文章分析了应急广播与应急情报之间共享的信息要素;论证了应急情报嵌入应急广播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国内外应急广播典型案例中应急情报的体现与应用。应急广播承担了应急情报向公共领域传递的功能,促成应急管理中决策情报向大众情报的转化。实现应急情报与应急广播体系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提升广播内容质量和传播效能,有助于创新应急广播运行模式和应用场景,共同实现应急广播与应急情报的公共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赵景春 《中国广播》2014,(10):18-19
广播传播范围广、传输速度快、接收方便、抗干扰能力强,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告、应急指挥、应急疏散、应急安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无法替代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要在有线电视网络、无线传播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优势,在应急信息传播平台建设上发挥优势,支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卢君 《中国广播》2014,(6):42-44
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芦山应急电台为例,提出了应急广播现场编辑能力建设的话题,并对应急广播现场编辑与日常广播编辑的差异性、应急广播对内容的编辑原则、应急广播对现场编辑的能力要求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湖北宜昌积极推进地方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率先在湖北省探索建立较为完善的应急广播系统。本文结合宜昌应急广播建设运营实例,探讨在融合传播视域下,地市级应急广播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现实困境,提出加快建设新型应急广播体系,积极探索“应急广播+多元场景运用”等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林凡 《东南传播》2018,(7):13-15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是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而应急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应急广播体系.统一联动、可管可控、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能有效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公共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本文作者长期在广播一线工作,认为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是加快推进福建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良好契机,可借此快速提升应急广播服务水平,促进福建省广播电视资源整合和事业发展;作者还根据国家关于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结合福建省广播电视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福建省应急广播体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这次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的试验开播,充分体现了中国广播人的责任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为抗震救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关于建立健全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几点想法第一,建立健全应急广播体系是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事、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体现。建立健全应急广播体系是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现代通信技术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和举措。  相似文献   

17.
江阳 《中国广播》2014,(10):39-40
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应急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芦山地震中,腾讯快速跟踪报道地震情况,并通过开通微信救助平台和捐助平台为灾区民众提供帮助。未来,应急广播和互联网的融合能够让应急广播更为有效地服务社会,带动我国应急广播体系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陈钇汐 《声屏世界》2014,(12):50-52
<正>我国应急广播体系虽然是边搭建边运行,但在屡次重大突发事件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应急广播的内容是突发事件,公益广告这种短小精悍的形式,正好符合突发事件的广播报道。盘点日常所听到的广播公益广告,不难发现,公益广告传播内容具有普适性,受众可以来自各个阶层。如孝老爱亲主题、热爱祖国主题、保护水资源主题、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等等,这些公益广告主题融入百姓生活,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精小简短地传达公益诉求,旨在倡导文明风尚,激发社会正能量。而应急公益广告作为公益  相似文献   

19.
在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罗田县凤山镇主城区应急广播对能收听到且收听了应急广播的听众,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上产生了一定的传播效果。该传播效果的有限性,显示了地方媒体在应急广播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为提升传播效果,地方媒体需重视应急广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急传播人才培养和提高应急广播综合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徐军 《采.写.编》2017,(5):106-107
应急广播是我国应急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时需要快速报道灾情现场、权威传递政府声音、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平时要科普宣教防灾减灾常识、提高社会对应急管理的认知度、加强对公众的服务宣传.未来,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应急广播需立足自身优势,增强应急广播"战时应急、平时服务"效果.本文主要对我国应急广播的起源和发展现状、未来如何提高应急广播“战时应急、平时服务”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