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鉴赏作为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考的要求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2002年的《考试说明》提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两条要求;而2002年4月出版的《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如果从200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来看,重新修订后的《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恐怕更为确切地反映高考在古诗鉴赏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是高中学生必须养成的重要语文能力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的要求,高考《考试大纲》也要求考生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相似文献   

3.
一、《考纲》领悟关于诗歌鉴赏评价,《考试大纲》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歌鉴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历来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大难点。《考试大纲》在“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中要求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古典诗歌鉴赏复习中,考生如能理清古典诗歌的五大关系,定能突破古典诗歌的鉴赏。  相似文献   

5.
黄新 《中学文科》2006,(10):4-14
文学作品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具体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评价要求:“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黄泉芬 《教育》2014,(10):69-7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2014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关于古诗文鉴赏评价也要求: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相似文献   

7.
古诗鉴赏历来是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难点,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考试大纲》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此,我想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语言风格     
考点分析关于该考点的现状及命题趋势在诗歌鉴赏部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分析文学语言对于表达文章主题、塑造形象的作用和好处,分析语言表达运用的得失,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及语言风格等等。  相似文献   

9.
[专题解说]根据大纲规定,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诵读古代诗歌”“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作了明确的界定: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相似文献   

10.
《考试》2008,(Z1)
金牌教练精讲考纲细读原有的《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有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新课程《考试大纲》整合为三点要求: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本考点是鉴赏评价作品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疑难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有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古诗词鉴赏是学生复习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笔者在复习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诗歌鉴赏的“支点”的寻探作了一点尝试。期望能找到“支点”从而“撬动”整首诗。一、抓重点2004年语文学科《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在鉴赏评价时做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属于E级。E级属于能力的最高层级,也难怪学生有畏难情绪。然而我们可以避难就易。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鉴…  相似文献   

12.
【考点解读】2005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继续将古代诗歌的鉴赏,置于“古代诗文阅读”之列。对于“古代诗文阅读”中“鉴赏评价”一项的具体要求有二: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古代诗词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所谓初步的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  相似文献   

13.
诗歌鉴赏     
一、高考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2(XX)年新修订的《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总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分项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1999年相比,要求上有两点变化不能忽略:一是鉴赏方面增加了“形象”,二是增加了“评价思想内容”(要求比1999年高)。因为“文学”和“诗歌”逻辑上为属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看成是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二、“鉴赏诗歌”的要领: 笼统地看,审美鉴赏所获得的是审美总体效应。但实际上,主体对客体(作品)进行鉴…  相似文献   

14.
【考点讲解】《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其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2003年《考试说明》新增加的内容。就是说,高考除了考查对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的鉴赏外,还要求评价作者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性或局限性。高考古诗鉴赏在1994年至2001年之间为客观题,2002年以来改为主观题(就答题方式而言,主观题可分为简答题和填空题),分值一般为6分。就选用诗篇的数量而言,有单篇鉴赏和多…  相似文献   

15.
鉴赏诗歌的考点,《考试大纲》表述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试能力要求E。在高考中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6—11分。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正确鉴赏的基础上准确表述并得到有效分值,这是高三复习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颁布的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仍然是把古代诗文阅读放到一起说的。提到考查的“鉴赏评价”能力,是这样两句话:“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的话对我们理解这两句话提供了帮助。他说: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词     
解题攻略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典诗词鉴赏这一考点的要求主要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人物形象、意象)、语言(炼字、析句)、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表  相似文献   

18.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在《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项里,明确规定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这里的文学作品主要指古代诗歌。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和形式有较大变化,其中诗歌鉴赏由第I卷移到了第Ⅱ卷,题型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达题。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歌纳入高考试题,始于1993年,隶属“文学鉴赏”的考查。关于古典诗歌的考查点,2003年《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两点要求:1.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能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主要是就诗歌的“意象”而言,就是要分析、判断“物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目的在于把握诗歌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颁布的 2 0 0 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仍然是把古代诗文阅读放到一起说的。提到考查的“鉴赏评价”能力 ,是这样两句话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的话对我们理解这两句话提供了帮助。他说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 ,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 ,无须引经据典 ,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 ,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