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天下之言性"章,历来存在不同的解释,这也成为后人理解孟子"性善论"的一大难题.理解这段文字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文中"故"和"利"的确切含义.近来出土的文献,不但没有使该问题得到解决,反而加剧了这场争论.本文主张,只有兼顾训诂与思想史两个视角,把此问题放到孟子性善论的整体框架下讨论,才能发现解决该问题的新思路.当时,对"性"的一般界定是"生之为性",这也应该成为准确解读这段话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涉江》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九章》的解释,有分歧意见,但多数还是同意朱熹在《楚辞集注》中的看法,即:屈原死后,后人辑录他的遗作,“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  相似文献   

3.
<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章说: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1](P584-588)这一段话有三个"故"字:"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苟求其故",如何解释?一般认为这一段话应该是批评当时的种种人性论的,第一、二个"故"字意思相近.  相似文献   

4.
《孟子》文本中"心"概念的使用较为频繁。我们可以通过分类的方法对其"心"概念进行分析和注解。在《孟子》文本表达的语境中,其"心"概念的涵义主要指心理意识活动。后世学者在注解《孟子》"心"概念的过程中,出现了将其形而上学化的倾向。这是注解者根据自己的哲学立场作出的过度解释。获取对"心"概念的合理解释途径,需要正确分析心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意淫"与性的关系,是《红楼梦》中一大关捩。美色的心灵感应层面与性层面,是解读《红楼梦》的切入点之一。第五回中,曹雪芹借警幻之言做了透辟解说。"淫"字本身并不坏,有它悦其色、恋其情的依据,但关键是超越"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的"意淫",性决非它的起因,它是好感、亲近、理解、欣赏和挚爱,有着精神、气质、智慧、也包括容貌方面的吸引和割舍不掉。鲁迅所言"昵而敬之,爱博而心劳",正是宝玉"意淫"的体现与结果。宝玉对少女之美的这种欣赏而无情欲的痴迷,是贾府矛盾的一个重要来源。世间理解皮肤淫滥而怪异于"意淫",因为前者是人皆有之的本能,后者却是罕见的挚情。  相似文献   

6.
儒家与墨家同为先秦显学。《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性近习远说是教育观察的一个结论,而不是纯粹的人性思想。其后《大学》与《中庸》则有了抽象化的人性论。孟子与荀子把人性本体推向绝对,导致悖论。对人性论的理解涉及到对仁礼关系的理解。正确认识先秦儒学人性论和仁礼关系,对我们建构和谐社会大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苟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子、苟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  相似文献   

9.
从西汉开始,训诂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有的学者注解古书,除了解释词义和名物制度,往往还要串讲一下全句或全章的大意,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法,分析篇章结构,这种注解叫做章句。当时的章句流传到今天的很少,赵岐的《孟子章句》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意在通过对《孟子章句》的分析,归纳其注释内容,发明其编纂凡例,说明其注释特点。  相似文献   

10.
自有"四书"之名以来,《孟子》在"四书"中的学习次序经历了数次变化。从朱子之学规定的"第三",到科举考试制度下的"第四",再到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的变化起伏,每一次变化既受到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影响,同时也基于人们对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难易程度理解上的不同以及学习需求上的考量。《孟子》一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四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其次序的变化也成为影响整个"四书"学习次序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对于《论语·微子》第七章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意义,历代注解多有不同。学者们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的词性;二是该句所指的对象是谁,也就是隐含的主语是什么。在对先贤的研究成果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不"为语助词,该句隐含的主语是"丈人"。  相似文献   

12.
王庆 《中国教师》2009,(5):27-28
<正>《大学》本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章,经过朱熹等人的整理和提倡,《大学》同《中庸》《论语》《孟子》一起成为了大家所熟知的"四书",是元代以后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必读书,是读书人的"初学入德之门"。朱熹认为,通过《大学》一章,可以看到古人的为学次第,"学者必由是而学  相似文献   

13.
《野草》研究已长达半个多世纪 ,但对《野草》中有些篇章的题旨、意境和细节等的理解 ,出现了很多分歧和错误。本文试图通过对《野草》研究分歧大和误解多的原因的探讨 ,提示以后的研究者不再重蹈覆辙 ,开拓一条《野草》研究的新路。  相似文献   

14.
同属于先秦儒家的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众所周知的。这种分歧包含有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他们作为新兴地主阶级提出的伦理观念,在为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阶级性的支配下,归结点又十分相似。本文拟就孟轲、荀况人性论的异同,略抒管见。 一 先来看一看孟子荀子人性论的区别。 一,关于人性善恶命题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15.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着亚圣“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其间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细绎文章内容,孟子与梁惠王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源于二者对“民”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正>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二章》的第一章内容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一章也是《论语》的开篇第一章,被后世称为"孔门三乐"。一乐:学习之乐。教材将"时习"注解为"按时温习";将"时"注解为"按时"。这样的注解在学术界还存在一定争议。一些学者将"时"解释为"恰当的时机";将  相似文献   

17.
儒家与墨家同为先秦显学。《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有度》:“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韩非子·五蠹》:“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淮南子·主述》:“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  相似文献   

18.
张光顺 《语文知识》2001,(11):46-46
“集大成”一语源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此系孟子  相似文献   

19.
《论语·学而》有这样一段文字: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前辈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注解上的分歧,源于对句中"如"字意义解释不一。从整篇整章来把握孔子言论的主旨,重视上下文的"语境",对于准确理解孔子思想是必要的。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就要把握"主忠信"这个前提,合解"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说,君子以忠信为重,不要与不忠信的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的荀学研究承接清儒,有比较强的包容性与客观性。他以荀学为儒学重要的一支,没有把它作为异端,并且注意到荀子与孔孟的一致性,但牟宗三和徐复观对荀学的评价却比较低。唐君毅对荀子的人性论有独特的看法:性恶论不是性本恶论;天生之性本来不恶,只是在理想之善的反照下不够善而显得恶。这种看法应该不是《性恶》的看法。历来对荀子人性论的种种说法都立足于《性恶》,但是,它事实上是荀子后学所作。荀子本人持"性朴论",而不持"性恶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