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编演课本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高中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极不重视语文教学,把语文视作副课中的主课,极端者甚至提出取消高中语文课设置。本人以为,造成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有二:①人文性缺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作有巨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②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把学生视为知识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情感味""儿童味"、"风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特色,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其他课,而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统领下,如何上出小学语文课的"情感味""儿童味"和"风味"呢?  相似文献   

3.
多年前语文课上.教师对课文条分缕析.最后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4.
廖曦 《教师》2013,(20):65-65
一、得宠与失宠之间:反思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矫正。课改之前,我们往往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为,大部分中学生不怎么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有三点:①人文性缺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工具性,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成有巨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②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③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把生动活泼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8.
张步荣 《文教资料》2012,(34):173-174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更具丰富的人文内涵,情动而"辞"易发,情动而"理"也易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情感教育和情感的激发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的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新课改的误解,语文教学出现了表面豪华现象。语文课堂上出现一批"精神贵族",似乎越来越追求形而上的内容。笔者截取来自一线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以此呼吁警惕语文教学中的"贵族化"倾向。一、"人文"泛滥化"人文"泛滥化——指的是追求所谓情感熏陶和诗意栖居,使语文课极尽豪华之能事,语文课已经变成情感熏陶课、生命教育课。语文什么都管,就是不管"语文"自身;语文教师与别科教师抢起了"饭碗";就语文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的确,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更具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其中积淀了人类的精神、智慧,是古今文化的结晶。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强调情感,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有人称语文课为“情感课”,课堂情感交流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基础学科,同时也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每一位热爱语文教学的人都想把自己的语文课上出语文的味道,让学生愿学、乐学.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使语文课具有浓厚的语文味、且又能吸引学生呢?无论是诵读、品味、还是练习中情感的撞击、升华,都是释放语文魅力的手段,把这些都融合在一起,让语文课堂流溢新鲜的活水!  相似文献   

13.
一、指向推敲语言的语文意识最近我听了诸多语文课,发现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老师们总是把"写的是什么"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内容作为讨论的基调,并无限发挥,而很少问津"怎样写"或"为什么这样写"等涉及语言文字训练的工具性问题,唯恐回到机械训练主义的老路上。其实不然。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情感是这门艺术的灵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决定了语文教育与"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寓教于美,积极参与,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可使语文课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总是很难搭准脉搏,语文课被忽左忽右的人文情感或语言训练迷失了方向。尤其是当前太凸显了人文性,连语言训练也不理直气壮了,这导致当前语文课堂的常规性教学原则也  相似文献   

16.
人文性是一个非常泛的概念。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人文性是其非常注重的。语文教育人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塑造健全的人格。第二,关注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第三,尊重个人情感。语文教育人文性要求工具因素和人文因素要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够感受人文关怀。本文主要以苏教版教材为依据,阐述了高中文言文教学注重人文性的必要性、文言文教学人文性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体现以及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总是很难搭准脉搏,语文课被忽左忽右的人文情感或语言训练迷失了方向。尤其是当前太凸显了人文性,连语言训练也不理直气壮了,这导致当前语文课堂的常规性教学原则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然而,我们用心观察便能发现,某些课堂存在着严重的左倾主义,具体表现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它的工具性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引导,没有审美的教育,没有情感的陶冶,没有…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本文从"语文味"、"儿童味"、"个人味"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07,(9)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思想品德或开心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质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