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孔子与《诗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部文艺作品或作品结集,其内容,均是阶级性和超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并且以前者为其决定的方面。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个人,其人性人情均是阶级性和超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并且在通常的情况下,以前者为其决定的方面。这是笔者关于人性人情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的总观点。从这个总观点出发,笔者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文艺作品或作品结集所持的总体方面的爱憎  相似文献   

2.
"人性"与"阶级性"作为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出现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形成对峙、论争的态势,始自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1926年10月,梁实秋在<晨报副镌>上发表<文学批评辩>一文,认为"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纯正之'人性'乃文学批评惟一之标准"[1].联系梁实秋在前期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对于新诗中的"人力车夫派"的指责与非难来看,他在此以"纯正之人性"作为文学批评的惟一标准显然是有所指的.  相似文献   

3.
短篇小说《百合花》从写人性与人情入手肯定与赞颂个体生命的价值,将战争中的人、人情、人性高度统一,凸现出《百合花》的文学价值和独特魅力。可以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将永远绽放在当代文坛之上。  相似文献   

4.
王瑛 《文学教育(上)》2011,(19):101-103
"十七年"文学是一个政治革命时代的文学,在文学政治化压力之下,文学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在"十七年"文学中备受打压,但是在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对人道主义的探索并没有停止,丰富了"十七年"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5.
叛徒、卖国贼林彪鼓吹的“人情大于王法”,要害是在“人情”二字。弄不清他说的“人情”是指什么,便无法理解他这句黑话的本意。“人情”也者,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指人的各种情感。早在两千年前,儒家门徒就宣扬过所谓“人情”,如《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这所谓的“人情”,是没有阶级性的区分的。然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古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研究有两种话语形态,即"合理性"与"合情性".长期以来,心理学的"合理性"过度膨胀,所取得的成就大多体现在理沦上、实验室里以及合理的研究方法上.但是"合理却不合情",严重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现实性与真实性.心理学研究不仅应当"合理",而且还应该"合情",合乎心理的现实性.心理学研究应当在"合理性"与"合情性"之间保持一种张力,使心理学研究"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上,梁实秋与鲁迅发生了长达八年的论战,文学是否具有阶级性是两人争论的焦点之一。梁实秋认为文学不具有阶级性,文学反映的是人性;鲁迅则认为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本文立足于两人争论的具体文献资料,通过分析两人论战的具体论点与论据,探讨了文学具有阶级性这一论说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类比法、举例法与排除法分析了文学具有阶级性这一论说所存在的困境与理路。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天理、人情和国法,是以"通达治体于天理、国法、人情,三者皆到,虽老于吏事者,不能易也"。情、法、理是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中,我们往往追求事件处理得合情、合法、合理,但在具体操作中,尤其是学生出现伤害事故这类复杂事件时,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情、法、理的功能,让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呢?事件的具体情况不同,具体处理细节也会各有  相似文献   

9.
孙悟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形象,他身上体现着"人性"、"神性"、"动物性"。然而,孙悟空又并非这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人性"、"神性"、"动物性"的有机结合。这一文学典型的产生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不仅有继承也有创新,而最根本的则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审美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虚拟化与文学审美的虚构性、日常生活的装饰化与文学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复性与文学审美的蕴藉性等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关联的物化审美,而文学审美则是有助于人性丰富与完善的精神性审美,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在当下的文艺学研究中,应该批判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人性的不利影响,弘扬文学审美的人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有其人的本质,即人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还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由此观之,人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并且在一定社会历史情况下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历史的前进与发展。所谓人情,我认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它通过言语、表情和行为来表现人性,所以它也和人性一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并在一定社会历史情况下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和发展。文学应该描写人性和人情,通过人性与人情的演变揭示时代本质和社会面貌,就是十分必要的了。长篇小说《芙蓉镇》,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种人性与人情,即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被扭曲、被暗化的人性与人情,表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风云的无常变幻,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与追求。 关于人性的表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前,它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实践性;在阶级社会中,它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观点,也需要加以发展和补充,这就是:当阶级社会发展到阶级矛盾在社会生活中不是主要矛盾的时候,人性的本质特征也应该  相似文献   

12.
《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人一生下来本性就是善的。这纯粹是胡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爱和恨、善和恶都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那种超阶级的“性善”是根本没有的。在万恶的旧社会,地主、资本家哪有一个不欺压劳动人民的?我爸  相似文献   

13.
正李镇西老师在《教有所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教育是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啊,人性的教育就是时刻关注着"人"动态变化的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的教育。前些时候,我教学的一堂课,更让我坚信:教学,应当目中有"人"。备课与备生的较量:是"不变"还是"万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一直将教学的  相似文献   

14.
刘桂华 《天中学刊》2007,22(3):63-65
周作人的文艺思想构架中包含“人的文学”与“个性的文学”。其中“人的文学”可以看作“五四”文学启蒙的文艺纲领,它指出,文学是以发扬人性为目的的,应从自然人性论出发构建人学体系,认为文学是包含着阶级性但却超越了阶级性的人类活动。而“个性的文学”是“人的文学”的深化,认为个性是文学的生命,文学的功利性是无形的。  相似文献   

15.
"人性自由"是19世纪以来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但伴随世纪之交苏俄政权更替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以来作家们对"人性自由"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中,以其异于传统文学的言说方式重新表达了对"人性自由"的肯定,同时也为俄罗斯人找到了一条不依赖于宗教皈依而又通向"人性自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短篇小说《百合花》从写人性与人情入手肯定与赞颂个体生命的价值,将战争中的人、人情、人性高度统一,凸现出《百合花》的文学价值和独特魅力。可以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将永远绽放在当代文坛之上。  相似文献   

17.
一、人性解放的延续在"词风革新"的影响下,苏轼的词在表达对打破人性与文学的禁锢而滋生出来的个性解放、人性自由的"士本体"特性精神上将这类词学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东坡之前,关于突破文学禁区,解放人"庶民本体"性思想的词其实已产生过。在这些词中,抒情结构的"庶民性因素"作为一种新生的特质也在由隐至显的过程中逐渐占据着重要位置。例如:"腻玉圆搓素颈。"(《柳永《昼夜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中的人情、人性描写,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决定文学的真实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是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这部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生活故事”,正如作者强调指出的,是要“着重表现这一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创业史》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就在于它反映这种变化过程所达到的真实程度和深刻程度。作者既不迴避、更不摒斥人情、人性,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着意描写和充分表现人情、人性,以朴实的诗意的笔触,表现在新的巨大历史变革过程中人情、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立、斗争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中,演绎推理有助于证明,而合情推理有助于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图形与几何"为载体,找准"图形与几何"与合情推理的契合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发现力、建构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钱穆老先生在《晚学盲言》中专门讲到了德与性的关系,概括而言,重要的是这么两层意思。一是我们中国人常以德性二字联用,即是说德就是性;但不能反过来说,不能认为性即为德,因为万物皆有其性,人性只是万物中的一种性。而德又只是人性中的精微之处,或者说,德是人性中的高明之处,德把人性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