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互联网web2.0模式日趋完善,用户话语权日益加强,网络传播模式走向"个人门户"时代,视频网站的传播重心从"内容为王"向"关系为王"倾斜,以多种方式稳固与用户的关系,形成一个凭借优质视频内容增强用户粘性,依靠数字技术进行互动体验升级、终端的多屏渗透和信息的个性推送,与个人门户搭建起沟通桥梁,最终利用社会化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实现内容扩散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媒体群体及基数不断地扩大,传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重构的压力。传统的传播模式以媒体为中心,忽略了受众的体验和主观感受,但在信息时代里,这种传播模式显然难以推动地方广播电台的发展。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重构的时代里,地方广播电台必须全面分析传播模式的特点,以用户参与、即时互动和信息共享为核心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3.
赵耘曼 《传媒》2018,(12):65-66
"现场新闻"是融媒时代一个重要的创新产品.与传统现场相比,这种现场是真正的现场、全面的现场、受众的现场."现场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产生模式,提升了受众的体验,提高了传播效果,对媒体、受众和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场新闻"的发展,需要在互联网规律下,提高这种产品的理论化水平、提高现有媒介技术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用户参与互动的水平,朝着融合新闻生产平台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尽管其应用在Web1.0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整个互联网是以门户网站为核心的.而如今在Web2.0时代,互联网的重心正在转向社会化媒体.换句话说,互联网正在发生甚至几近完成了一场从门户时代转向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变革.从传播内容和方式来看,门户网站或多或少带有传统媒体的影子.而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则真正代表了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具备互动参与性的网络应用都具备社会化媒体的属性.  相似文献   

5.
<正>像企业需要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一样,媒体需要进行"用户关系管理"。这种管理在大数据时代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这里所说的"用户"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所说的"受众"。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各种新的媒介形式不断地出现,信息传播手段和受众行为的变化,改变了原有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受众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受众"这个说法也逐渐地被"用户"取代。媒体的"用户关系管理"是指在从各种来源中得到用户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用户信息,并把分析结果用于与用户互动交流、进行针对性地信息发布,以及进  相似文献   

6.
刘茜  刘清渭  闵勇  吴晔 《传媒》2023,(10):23-25
<正>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媒介演变的过程也就是连接关系重新建构、迭代的过程。在互联网1.0模式下,“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的模式打通了个体与内容的连接,一个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够迅速及时地获取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互联网2.0模式是社交媒体的时代,其本质特征是参与、展示和信息互动,互联网充当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互联网3.0模式下,互联网媒介建构起一张全方位连接人与外部世界的交互网络。在此过程中,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发生改变,机器和算法被纳入了互联网媒介系统运行的核心位置,人与机器发生了间接互动。进入互联网4.0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媒介经营管理时代,网站与受众的互动直接关系着网站的发展。但是经营者往往只关注与受众的情感互动,旨在加强与受众的密切关系而忽略了只要受众与互联网连接互动行为就已经发生的"非情感互动"。在大数据时代,用户与网站之间的数据互动对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站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洁 《新闻爱好者》2012,(14):45-46
从Web1.0时代到Web2.0时代是一个由专业IT人员创建互联网到非专业网民参与共建的民主化进程,也是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模式的创新过程。互联网Web2.0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其社会形态、信息生产、信息传播都与以往不同,互联网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在Web2.0时代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而这些变化也正影响着网络品牌广告的创意思路与策略的发展,网络品牌广告创意表现出平民化、个性化、隐秘化、互动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移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传媒业已经无可争辩地走进融媒体时代。现今媒体发展的大势是融合,即兼容并蓄各种新旧媒介的传播特点、规律和特性,通过聚合多种传播介质,拓展媒介传播链条,完成融媒体的体系构建。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互生共存,才能给受众提供即时、全面、真实信息,才能让新闻受众拥有一个健康发展、良性互动的和谐的舆论环境。一、新媒体的春天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社会多样化、多极化、多层化的发展使得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传播者和受众的共同参与和双向互动成为网络传播的一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WEB2.0: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转变的催化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华  鄢喜爱 《图书馆》2008,67(1):63-64
WEB2.0 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技术,它带来了信息传播的根本变化.文章介绍了 WEB2.0 的理念和典型技术,对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最后讨论了如何在图书馆中充分融入 WEB2.0,使信息服务模式尽快地从"以图书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  相似文献   

12.
姜新  刘雷 《新闻传播》2015,(3):85-86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旧媒介开始交叉融合,新的媒体形式开始迅速崛起,这急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强了受众的参与化、互动化程度,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本文主要以提高企业网络效用为出发点,为全媒体时代下企业网络公关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层互动日益频繁,网络所构筑的虚拟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随着受众选择自主性的增强,电视时代的"涵化理论"无法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信息传播模式和内容结构的变化使得普通受众开始参与媒介拟态环境建设过程,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的线性传播模式,"涵化理论"的内涵在网络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融媒体时代,新闻实践大踏步走向前台.互联网时代多种媒体形态联动发展下,继"公民新闻"、"用户生产内容(UGC)"等新闻生产形式后,"受众参与新闻"和"受众参与内容"进一步成为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新图景.本文以《十堰晚报》原创系列报道《晒晒照片里父辈那些感人的故事》为例,从策划、采编、传播三个方面探析用户参与视角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Web2.0所带来的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变化为起点,分析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具有"以人为本"的技术理念,共享、联通与聚合的运行方式,社会化搜索是传播渠道,用户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等特点,认为社会化媒体所形成的文化症候除具有网络社会的基本特点,还具有弥漫与渗透、关系与连接以及多重身份主体和延伸的自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化媒体的创新,促进了社会化媒体的多样化发展。从简单的即时通信工具到成为集视频、朋友圈、游戏、公众号平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微信,日益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建立,使用户从以往的"被迫"接受信息到"被推送"自主选择信息;从过去的消息阅读者"变身"为消息的发布者。平台不仅仅是一个"消息流通"的场所,而且是一个"阅我所爱"、可找到同趣向阅友的互动网络平台。这种转变是立足于新媒体信息传播基础之上的技术与思维创新,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新型社会化媒体成功的深层原因,对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受众研究从"魔弹论"到后来多种多样的受众观并行,除了不停地在受众更有力还是媒介更有力的观点之间摇摆外,在技术层面上,也经历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几大媒介的产生与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参与性、开放性更强,而"新媒介的受众和使用者也越来越具有主动选择性、自我导向性,既是文本的生产者也是接收者".①在以往探究受众效果的时候,其所研究的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信息都由媒介自身生产.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也可以由受众参与生产,造成媒介生产的信息与受众生产的信息一同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武云 《出版参考》2016,(6):24-25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性媒体或社交传媒,它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和WEB2.0技术为支撑,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在日新月异、形态各异的新兴媒体中,社会化媒体是最受关注的热门领域,也是对传统出版业影响最大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19.
Web2.0交互式传播技术与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使新闻业进入了社会化生产与传播的运行情境中。用户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与传播的整个流程中,用户解读新闻的过程,也是对新闻文本的意义解构和价值再激活的过程。本文从媒介文化传播的视角,研究了社会化传播中互联网用户的新闻解读行为及其动因,剖析了新闻文本在传播中的意义解构与价值激活现象及其在塑造媒介文化、构建公共议事空间方面的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20.
薛可  陈晞  梁海 《当代传播》2011,(6):67-70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早在数十年前就对互联网传播的形态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作出了预言.互联网,尤其是web2.0时代的互联网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它与前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人际传播形式之间有何异同?本文从麦克卢汉、梅罗维茨等人的媒介技术思想出发,首次以茶馆和微博为一对范本,在对二者的信息传播模式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了微博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