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通过狄更斯、老舍笔下讽刺人物描写的比较,探讨不同时代背景、民族文化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并尝试找出狄更斯与老舍在讽刺人物描写中体现出的共同特点和各自特点,及对当代文学“讽刺人物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井会利 《文教资料》2008,(32):16-17
<醒世姻缘传>以果报转世连接晁、狄两家故事,在劝善惩恶意义模式统率之下.小说叙事结构从整体上显示出了某种有机性和严整性.在精心布局中.作者是以严肃的态度时待生活的.又以"夸饰讽刺"的笔法描写人物和世态风情,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幽默讽刺的叙事风格.掌握这些特点更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批判吸收.  相似文献   

3.
老舍与张天翼同以塑造市民形象而誉满文坛,被称为“双璧”。本文简要分析了老舍与张天翼笔下人物的不同点。老舍侧重于北方市民灵魂中的“柔弱”,而张天翼则侧重于南方市民的“愚腐”;老舍着意讽刺人物灵魂中的“苟且”,而张天翼重于人物“委琐”的特质;对洋化市民形象的讽刺,老舍批判了他们的“懦弱”,而张天翼则揭示了他们的“虚荣”。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3,(A3):19-20
《格列佛游记》是世界讽刺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独特的叙事模式,使得小说的讽刺典型、全面而真实广泛。文章分析了小说独特的叙事模式与全方位的社会批判,指出小说具有独立故事,展现社会不同侧面的讽刺;具有统一的结构,表现全面的讽刺;具有有动态的视角,呈现不同的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5.
比尔·雷丁斯在《废墟中的大学》一书中对理性大学理念、文化大学理念和当代所谓争创一流的大学理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分析了它们是如何逐层解构前一种大学理念并不断建构新的理念的过程。同时,在对当代西方大学理念进行尖锐而睿智的批判和质疑之后,雷丁斯本人提出了一种作为思想共同体的大学理念,该理念引导下的大学应该是一个多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质疑、批判能力为旨归的并能自由而真诚地表达、相互倾听对话的思想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充斥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革命情结,这导致现代文学无法绕开革命,许多作家由于各自不同的主体性,投身革命洪流中时,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与革命文学形成了不同的关系形式。老舍的小说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性,它在讽刺的维度、情感基调上与革命文学存在差异,同时它在民族性批判及文学的大众化上与革命文学又有着潜在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林批孔运动中,西安外国语学院广大师生员工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狠批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紧密联系学校现实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大是大非问题,揭发、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表现和影响,使两年多来几乎处于停办状态的“窑洞大学”获得新生。这是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胜利,是批林批孔的一个胜利成果。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外院广大革命师生员工遵照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和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力论述了老舍在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批判。指出老舍不仅揭示了民族灵魂沉默的原因,也将批判的主题引向反思民族历史的新层次。  相似文献   

9.
大学理想,表达了人们对传统大学所应承担社会责任之期望。在各种大学理想中,大学批判精神是其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当前,并不能说大学批判精神的缺失,只能说大学批判精神显得黯淡。  相似文献   

10.
上海画家丁聪的插图是老舍作品图像演绎的经典案例。他运用京剧脸谱的面部造像和京味元素的传统装饰,还原了老舍笔下的京韵文化和旧时代老北京的风貌,并通过演绎人物“社会的”“变形的”“动态的”身体,具象展示老舍作品中新旧市民阶层、幽默戏谑手法等深层次意蕴,在静态的图像中呈现了“孕育性顷刻”。同时,丁聪插图以其“有意识误读”承担超语言功能,利用多变的绘图策略容纳大量文本细节,贴合老舍漫画式讽刺风格。丁聪插图强烈的艺术张力体现出其对插图艺术的别样体认和对老舍的独到见解,为当代插画家扩充叙事容量、展现人物关系、转换叙事视角提供了不同的创作思路,对现代插图改编创作亦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因师生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师生的生存与发展是大学的逻辑起点。在大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大学及其师生的各种异化不可避免。由于不断提升本质力量的诉求,大学师生必须主动摆脱困境与异化,通过扬弃实现自我超越。大学为了克服异化,实现回到"人"及其发展,也总是在演进过程中不断自身扬弃:在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运动中,大学批判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实现了第一次重要的自身扬弃;现代大学不断批判科学主义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技术理性取向的教师评价制度,正在进行又一次重要的自身扬弃。  相似文献   

12.
施恶的流氓、受难的弱者和扶危救难的义士,三者之间关系的互动,构成了老舍早期小说的基本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是老舍创作主体介入的必然结果,它源于老舍不幸的童年遭遇,及其孤独悲伤的生命体验.它不仅寄托着老舍内心深处的侠客梦想,同时也象征着老舍潜意识中难以化解的想象父亲、寻找父权的生命情结.老舍通过这些小说,释放了自己成长过程中被压抑的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这种释放也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3.
老舍从1930年7月到1934年6月底,在齐鲁大学整整呆了4年时间.这4年他教书、写作、演讲、编刊物,是他人生非常惬意的阶段.以往的材料对这几点都有涉及,但并不全面.文章在新发现材料的基础上,将老舍在齐鲁大学开设的课程,对文学研究会的指导以及演讲情况,做了进一步的整理,补充了以往资料的不足,并重点显示了老舍作为新文学作家,在1930年代初对齐鲁大学新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解构主义以来的后现代思想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观念和宏大叙事话语受到了根本性的冲击,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全球叙事中的批判能力和理论重建的能力.重新思考马克思总体性哲学的思想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政治对话的理论重建能力,是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包含复杂的思想矛盾,对之应该予以深入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茶馆>是中国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之作,也是老舍先生在有生之年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老舍通过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茶馆中的人生起伏、生活变迁,也使茶馆参与了剧本本身的叙事,让作为市民公共空间的茶馆成为展现剧作的舞台.  相似文献   

16.
批判功能是大学固有的功能.在社会转型期大学必须加强双向批判功能:检视自身发展问题,加强对内批判;同时承担反省与引导社会的责任,加强对社会的批判.唯有加强大学的双向批判功能才能使大学在适应社会的变革中保持它自身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代小说的"大学叙事"一直绵延不绝,并呈现出规律性的演进态势。"十七年"小说的"大学叙事",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体化文学秩序的规约。大学生在党的教育指引下,走上革命的星光大道,成为一种固定的叙事范型。1980年代接续五四时代的"人道主义"、"理想主义"等启蒙话语重新复活,"大学叙事"则更多地体现着理想主义和叛逆色彩,呼唤理想、自由,表达着新时期重启现代性工程的急切。当消费主义和世俗化成为时代潮流之后,"大学叙事"书写和表达了大学里教授道德失范、家园失守的精神图景,体现着1990年代以来中国时代的症候。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渗透下,我国大学自身的世俗化与变异难以让其实现社会批判的目的,自我批判就成了现代大学保护大学组织属性,纯洁大学文化,树立大学批判精神的基础.大学的自我批判是通过对大学文化、制度、人格、立场、价值的异化进行批判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老舍结合其个人文学创作实践体验,对文学形式问题一直较为重视,他甚至把作家的写作风格(老舍称之为文调)上升到文学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来认识。老舍从“人与事相互为用”的诗学观念出发。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在人与事的相互规定之中,往往表现出多构性的性格,角色的多构性和人物性格的多构性使老舍小说在叙事上具备丰富的故事生成的功能。其叙事作品顺着人物关系而曲折,沿着人物心理活动而展开,随着人物的性格发展与情感变化而推进,表现出“根状”的叙事框架结构。在小说叙事中,流露出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为主要叙事内容、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以人物对话推进叙事动作的部分特征,这种处理方法使老舍的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产生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说明了老舍、张天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影响,着重阐述了其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异同点。他们虽取法于狄更斯,但在构思上,张天翼的短篇是充满戏剧性节奏的“性格小说”,老舍的长篇则具有类似欧洲中世纪“流浪汉小说”和骑士小说的特点;在手法上,张天翼也颇讲究叙述的角度和节奏,老舍的作品则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带有民间说书的影响;老舍的所长是在温婉的道德讽刺和世态讽刺上,而张天翼的所长则是在犀利型的政治讽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