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由儒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武经七书》等文献考察,先秦兵家虽然主张"兵以诈立",但他们更加注重将领施行赏罚时的诚信不二,这正是兵家诚信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先秦兵家是诸子百家之一家,历代对兵家多有研究,尤其是1911年辛亥革命至今的近百年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研究方式新颖,研究视角多元,成果形式多样,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清以前。在先秦兵家的学术论争方面,主要集中在先秦兵家的成书年代及作者、先秦兵家的家世与故里、先秦兵家的版本与流传、先秦兵家的军事思想体系等方面。先秦兵家研究虽然取得丰硕成果,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的关系,学界多有探讨,但是观点仍值得商榷。本文认为,《汉志》著录的杂家《尉缭》与兵家《尉缭》同源于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形成了杂家与兵家两种本子,这两种本子的共同之处就是保留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基本内容。在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中,兵家《尉缭》亡失,杂家《尉缭》存世,这就是《隋志》、《唐志》著录的杂家《尉缭子》五卷、六卷。宋神宗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本《尉缭》删去了杂家的内容,保留和突出了兵家内容,此后之目录著作均把《尉缭》著录在兵家类,今本《尉缭》由此定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兵家和平思想是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兵家战争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伟大精神成果。和平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古代兵家的战争观;和平既是古代兵家赢得战争的战略,也是兵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本文以辩证的观点,挖掘了古代兵家和平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些打着中华传统文化烙印的古代兵家和平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兵家常常以战略性的眼光审视天下格局,他们在带兵打仗、出谋划策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战略管理思想。其中,文胜、武胜是兵家战略管理的两大目标;审慎、放权、纳谏、保密是兵家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行军、军争、防御、进攻是兵家战略实施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战争胜利的可能性、战略计划的可行性、战争结果的可接受性是兵家战略评价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兵家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子流派;历代受班固《汉志》的影响没有把它划人诸子学范畴,但从历代目录著作来看,兵家著作基本上作为子部书来著录,反映了传统学术对兵家诸子学性质的肯定;兵家研究应纳入到诸子学研究范畴,建立完整的诸子学概念。  相似文献   

7.
兵家是我国古代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作为先秦兵家军事理论的指导思想,先秦兵家义利观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从功利原则、权谋之道和仁义之道等方面对先秦兵家义利观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先秦兵家义利观,对于我们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兵家思想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战略管理思想,对当代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以兵家经典著作《孙子兵法》、《吴子》等为依据,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兵家思想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融合的基础,提出了跨文化的战略管理概念,并在分析西方战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兵家思想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尉缭子》的著录问题,即杂家、兵家《尉缭》的关系问题,古今学者多有讨论,但是有些观点仍然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今本《尉缭子》即《汉志》著录的兵家三十一篇,并且保存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主要内容。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以及后世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以及宋代元丰年间编印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兵家内容的挑选与删减,今本由此定型,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尉缭子》兵书。而杂家二十九篇的著者或是秦始皇时的国尉缭,继兵家广泛流传后,杂家《尉缭》由是为世人所忽视,或因北宋末年战乱而至其书亡佚。  相似文献   

10.
先秦兵家是由孙武开创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思想学术流派,是百家争鸣中卓然自立的一家。它孕育并形成于春秋末期,高度发展于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的战国中后期。急剧动荡的变革是先秦兵家产生的社会基础,诸侯国问频繁的兼并战争是先秦兵家产生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混杂在所谓的“北朝民歌”中,应从中大致区分出哪些是真正的北方少数民族民歌。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揭示出了他们基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尚武、质朴为主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对北方刚健之风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种刚健之风又是唐诗繁荣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道德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伦理的主要德性,在现代社会中举足轻重。大学生的诚信水平是整个社会诚信水平的重要反映。本文从诚信的内涵、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原因分析、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建设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诚信建设做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诚明"是古代修养之学中的重要精神,它源于古圣先贤治国、治学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中庸》中。唐以后,"诚明"的精神开始被学者重视,至宋代被理学家如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朱熹等人推崇备至,"诚明"之学在宋代维系相沿而成一道统,但对其义理的解释亦有"等而下之"的趋势,最终发展为"以敬代诚"。明代心学家湛若水、王守仁等从"心即理"的角度重新对"诚明"进行阐释,遂成另一番气象。经历清代的遗忘,及至近代,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下,又有新儒家以"诚明"为书院院训,足见"诚明"之学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正因"诚即道,诚以明道,道不可穷","诚明"精神在不同时代都能发挥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潘根林  吴惠强 《中国德育》2007,2(1):74-77,82
金华市为打造校园诚信体系,制度上要求建立师生诚信记录,鼓励各校结合校本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诚信、在记录中恪守诚信、在诚信环境中成长。这次活动特色鲜明,在德育工作管理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其要求与高校道德教育体制发展的需要是相一致的。分析了中国传统诚信观中“诚信”的特点,从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缺失的原因出发,探讨了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并提出几点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摘要:刘备和关羽曾经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在刘备创业的早期,他们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然而,在以后的军事斗争和个人交往中,刘关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兄弟关系演变为相互不够信任的陌路人,其中的矛盾,值得探讨。一方面是关羽本人刚愎自用的性格问题,另一方面是刘备自己的政治构想,由于双方在逐渐的斗争环境中表现出了各自的价值观与利益追求,因而相互矛盾并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诚信”在我国商业社会失范的现状,立足儒学的传统精粹,论述了“诚意”在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中的基始作用;认为通过学习与受教育可以改变人性,去“巧”去“伪”,培育有道德诚意的企业人格;展示了通过客观的“知”来达到主观的“诚”、进而通过自觉的“反身而诚”以执守商业伦理价值的途径,在每一个企业人都能诚实地完善自我、实现价值的同时,共同锻造企业的诚信品质。  相似文献   

18.
王栋以其独特的诚意观来纠正心学的流弊,价值很大。他综合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王栋强调"诚意修身"必须立定主意,把诚意看成是彻首彻尾的修身工夫,特别要求在"诚心"上下功夫。他解诚意功夫为慎独,认为诚意本身就是一种功夫,而慎独也是一种功夫,而且这两种功夫是相通的。王栋认为这种慎独的诚意功夫,不是已发之功,而是未发之功。王栋不仅把"独"字解释为"意",且赋予以不睹不闻,未发之中的本体地位。王栋还针对当时的痼疾,提出"诚意祛病"说,试图用"诚意工夫"来防止现成派的"乱发"之弊的"狂"者意志。王栋认为诚意是为了正心,做到自心自性,自诚自明。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诚实守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诚信的作用,在诚信中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基础。然而,近年来,诚信缺失在大学生群体中日渐突出,不利因素影响很大。本文从调查邢台市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学校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主体,紧紧围绕学校自身、社会法律制度构建诚信培养框架体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使他们具备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