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建国初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一方面承续解放区小说的历史发展,分别以赵树理和孙犁为核心形成了“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两个作家群体,呈现出乡村喜剧和田园牧歌等风格类型,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农民的思想矛盾、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并不时地闪烁出富有时代智慧的艺术思考.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农村题材小说意识探索的空间又是逐渐萎缩的,其艺术创造的空间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张淇 《华章》2013,(20)
在现代文学诸多杰出的作家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深深根植于农村,有地道的农民气质,他成功开创的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代表了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与当时历史关联来看,赵树理的出现都是重要的文学史现象。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位农民作家,赵树理与其他作家最大的不同不仅在于他一直坚持的农民身份,以及这种坚持所代表的对农村、农民的深深的关注,更在于他关注这一切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生于农村,一生都在为农村、农民而辛勤写作。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最了解农民的作家。赵树理一生“抛砖引玉”,扶持了不少文学新人,不少青年“站在巨人的肩上”而走上了文学道路。在今天这个多元与断裂的时代,农民是很难挤入主流话语的,农民依靠“泥杆子”传达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时代呼唤像赵树理一样的文坛老圃,扶持更多的农民作家成长。赵树理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今天多元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历史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农民作家,赵树理与其他作家最大的不同不仅在于他一直坚持的农民身份,以及这种坚持所代表的对农村、农民的深深的关注,更在于他关注这一切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被解放区文艺界树为“典型”的作家赵树理,进京之后走过的却是一条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但他始终坚守着一位农民知识分子的本色,身临困境而不改其固有的价值立场。其独特的文化性格,在文学史上留给后人以特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但是他不是通常说的通俗作家,他的书也不是民间学。他的作吕中具备了五四精神,是五四精神结出的硕果。仅从最具五四时代特点的“现代人性改造问题”论题入手,分析了五四以来各时代问题小说各自不同的表现重点,认为赵树理也是致力于人性健全建设的,他表现的是农民的人性变化史;表现的是个性主义精神在农民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赵树理写农民意识觉醒比较着通过外因激起人物内心的变化,从而塑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农村人物。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和孙犁同为解放区文学中的佼佼者,但他们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赵树理和孙犁身份认同的差异来分析两人不同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赵树理被视为工农兵学中“农民作家”的优秀代表,赵树理这种身份定位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背景。真实的赵树理秉承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与独立精神,专注民国民性批判和现实批判。在学形式上,赵树理继续了“五四”作家未竟之事业,在学的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孙犁与赵树理都是解放区的作家,都创作有关于婚姻题材的小说,但二人小说在结构及叙事风格方面都有很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二人对于自我身份的体认不同、文学观念不同、作品接受对象的不同,这也造成了二人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的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出现的一位著名作家。他于1943年5月创作了《小二黑结婚》,同年又发表了《李有才极话》。他以朴实鲜明的群众语言,新颖独特的大众风格,描绘了在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进行民族民主解放斗争的新人物、新生活。这些作品的问世,使赵树理成为解放区文学的一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赵树理出身于山西沁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庭的影响,长期农村工作的经历,使他了解农民的痛苦和欢乐,熟悉农村各方面的知识、习惯、风土、人情,通晓农村的各种艺术,特别是音乐和戏剧。这为他作品中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奠定了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在解放区文学创作中,他的建树是引人注目的。对他创作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文艺路线的影响,对他创作的评价,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倾斜。在当年的解放区,他被誉为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杰出代表,称赞他的创作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毛泽东文艺思想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4 0年代 ,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 ,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 ,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 ,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都不仅一般地反映某一民族的生活,而且总是具体地表现了某一地区的风貌,因而形成这些作家独特的风格——乡土特色.赵树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生活上思想上感情上都打上农村生活的烙印.参加革命后,仍与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1942年文艺整风运动之后,他以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来指导他自己的创作,常常深入农村,了解民情、体验生活,因而写出了《小二黑结婚》、《登记》等富有山西农村风味的小说.对于文学创作必须表现地方色彩,赵树理十分重视,坚持始终.他认为“熟悉的生活,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地方风趣是有助于使感情深刻化的.”赵树理的小说的地方色彩除受他的严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的影响外,主要是通过作品中的地方风光、风俗人情、民族生活和语言这几个方面显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刘长伟 《文教资料》2009,(23):20-22
孙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因为他小说浓郁的诗情画意,更因为他在解放区的新天地里创造出了与相似风格作家不同的诗意--现实生活的诗、欢快的诗.本文对孙犁小说独有的诗意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解放区作家在构建文学民族化过程中,明显的存在着不同的主体意识。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农民型作家稍稍离开了文学民族化的轨道,执着地追求文学的大众化和民间形式,以丁玲为代表的知识型作家亦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丁玲注重在文学民族化创作中注入现代意识和使命感,而周立波却沿着大众化的路子走,最终与赵树理融合。  相似文献   

17.
孙犁是现代作家.他很多作品鲜明地塑造了晋察冀一带劳动妇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长的形象.作者描写人物着力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出人物之间符合生活规律的发展变化着的关系.茅盾评价孙犁的作品时说:“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绘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风趣而不落轻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赵树理是一位有着农民、知识分子、革命者三重身份的作家,其创作历程呈现出作家本人对自我身份认同叉矛盾的复杂情感。在这种情感的反复纠结中,以知识分子身份为主导进行创作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赵树理由此也完成了一名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自塑。  相似文献   

20.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部文学史著作中,赵树理独自一人获得了很高评价。而与之相对,孙犁只不过被作为其他解放区出身的作家之一稍稍言及。这种评价与当时的文艺路线、思潮有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孙犁创作的发展以及对其研究的进展有所涉及,记述也稍稍详细,但与赵树理相比,最初的姿态还没有改变。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著作中对孙犁和赵树理的评价发生了明显变化,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大多数当代文学史中赵树理和孙犁的比重已经出现了逆转。这种逆转不仅在文学史记载的量的方面,也涉及到质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