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部文学史著作中,赵树理独自一人获得了很高评价。而与之相对,孙犁只不过被作为其他解放区出身的作家之一稍稍言及。这种评价与当时的文艺路线、思潮有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孙犁创作的发展以及对其研究的进展有所涉及,记述也稍稍详细,但与赵树理相比,最初的姿态还没有改变。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著作中对孙犁和赵树理的评价发生了明显变化,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大多数当代文学史中赵树理和孙犁的比重已经出现了逆转。这种逆转不仅在文学史记载的量的方面,也涉及到质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前言孙犁创作20年的空白中,前10年是病,后10年是“文革”。他本人也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病因是政治上的。笼统地说是空白,但从1962年极左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被纠正后,实事求是的政策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在文化方面也被采用了,这从孙犁在恢复健康的同时写了相当数量的作品上可以看出来。20年的空白之后,孙犁以《芸斋小说》为主,相继创作了散文、评论、回忆录以及各种关于古典作品的读书笔记,其数量之多甚至与病前的所有作品的数量相当,这是十分令人吃惊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使孙犁不得已留下空白,又是什么使他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