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际关系变迁是当下中国一个重要的社会、家庭研究议题。对于代的对象来说,广义的青年一代与老年一代的研究对象显得宽泛。聚焦"90后"大学生群体和"70后"的父母,探讨"90后"群体与"70后"父母的家庭代际关系新变化,认为当代代际关系呈现新的良性变化,代隔阂和代冲突呈现弥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代际关系书写是艾丽丝·门罗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艾丽丝·门罗以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为视角,由小见大,从19世纪中期移民代、末期新生代到20世纪初转型代、中期过渡代等四代家庭中的三类家庭代际关系为纵向线索,借助不同代群之间的代际关系勾勒出100多年间加拿大民族国家的社会建构历程。艾丽丝·门罗在小说中展现了英语裔苏格兰移民在北美新大陆殖民地文化传承模式下不同代际关系的时代性,揭示个体所处社会语境对于每一代群自身的客观影响,指出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代际冲突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家庭关系由婚姻关系和代际关系组成,受社会因素和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宗教对家庭关系有着较大的影响.明清之际,随着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观念,冲击着中国丑陋的纳妾制.而超越家庭的上帝之爱的观念传入中国后,则对中国封建的家长制有很大冲击,从而对中国家庭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借鉴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和"财富流"理论的要点,基于家庭(族)代际关系与个人生命历程的简化假设,构建了一个家族代际财富流的存取模型。并结合中国家庭的生育数量限制性选择,定量分析了生育数量选择对生育者自身与单个后代存取家族"财富流"的代际差异性影响;基于代际间"财富流"的流量、存量变动的特征分析,揭示控制生育带来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收入代际转移衡量的是个人收入在多大程度上由其父辈的收入决定,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机会平等程度。本文应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的代际数据计算了教育、健康投资和职业对代际收入相关性的贡献率。比较一致的结果是:职业的贡献率最高,教育次之,健康再次之。进一步的组群分析表明:三条可观测传递路径对低收入家庭的解释力度更强,教育的重要性在加强,父子收入相关性的分析更具典型性。其政策含义是劳动力市场的公平进入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有利于促进代际流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全国基线调查数据,以多子女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probit模型分析了代际经济交换中子女之间的公平性对老年人获取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代际经济交换中子女之间的公平性与老年人获取经济支持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子女之间越公平,老年人获取代际经济支持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相比父代能否公平地给予每个子女经济支持,子女在向父代提供代际经济支持时的公平性,将对老年人获取代际经济支持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家庭代际支持的状况、模式等都在发生变化。基于2006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描述了当前我国城市家庭代际支持的状况,比较成年人对其父母经济、生活、情感支持的性别差异,通过检验权力、互惠、利他等三个理论模型探索代际支持背后的行为逻辑。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会为父母提供支持,女性在对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支持略多于男性。家庭代际支持的权力模型遭到质疑,互惠和利他模型则成为分析城市家庭代际支持问题更适合的框架,说明传统社会那种无条件的孝道已经不再是不言而喻的行为准则,"养儿防老"这种传统中国家庭代际支持模式已经不再普遍适用于当下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家庭代际改善是保证家庭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教育是促进家庭代际改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仅有教育还远远不够,教育公平才是实现代际改善  相似文献   

9.
现有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父母之间的资源与情感联系紧密。通过沿海工业区与内地农民工输出地的城乡追踪调查,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大龄单身男工群体与父母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资源断裂、情感疏离的代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经历了三个时期:打工生涯早期的代际相对独立,成婚困难时期的代际冲突,成婚无望之后的资源与情感的交流停滞与关系疏离。这种代际关系的背后,是家庭化困境导致的代际间家庭目标的错位、家庭合作事务的缺乏、工作与生活空间的隔离,以及由此产生的代际纽带的断裂。这种代际关系显示了,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结构转型具有多重面相与多元路径。而大龄单身男工成为了一种脱离家庭合作的个体家庭,也成为了潜在的城市新困境群体。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3,(A2):186-187
代际交换是家庭不同代际成员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代际交换研究是在广泛的社会变迁、快速的人口结构转型的背景下逐步拓展的。本文运用类型学的分析框架,从代际交换的概念界定、交换模式的变迁、交换结构的变革、交换功能的转向和交换行动等维度对国内代际交换研究的贡献进行梳理,从社会学的视角回顾国内融会不同理论观点的代际交换研究在近30年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1.
对教育获得悖论形成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促进社会有序有效流动的前提工作。已有研究认为“寒门”不可避免地因社会资本缺乏或抚育方式的惯习差异而影响子代的教育获得。此类视角有其合理性,但难以解释“精致抚育”下乡村学生教育获得悖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家庭结构变迁和新型代际关系的忽视。通过对四个家庭的田野考察发现,社会转型导致了乡村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形成了新的“关系化”代际关系。在新型家庭代际关系中,家庭力量是教育获得悖论产生的根源,其抚育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秉持“生存取向”的祖辈和秉持“发展取向”的父辈之间;二是表现在子代对抚育实践的洞察和利用。可以看出,新型代际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抚育实践是影响学生教育获得悖论形成的家庭根源,也是社会转型背景下考察学生教育获得不可忽视的维度。  相似文献   

12.
贫困代际传递是造成贫困恶性循环与长期贫困的内在因素。采用CFPS 2012-2020年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和logistic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父子两代教育对农户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20%以上的家庭存有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其中农户家庭子代脱贫难度高于城镇家庭,教育的缺失与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造成农户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而高教育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贫困代际传递。基于此,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得有以下启示:(1)精准识别教育贫困人群,加大教育投资与补贴,扶教育之贫。(2)治愚与扶志并行,增加农户贫困家庭的教育投入意愿。(3)开展教育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普及全民教育。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学报》2021,(6):100-109
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子女数量与代际流动性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生孩子能提高代际流动性,该作用对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的家庭更为明显;此外,家庭所处社会经济地位等级不同该作用也存在差异,在中低和中等社会经济地位等级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增加对促进代际流动的作用显著,而在低、中高以及高社会经济地位等级家庭中不再显著。利用代际流动矩阵和指标法进一步分析流动方向和流动质量发现,家庭子女数量越多流动质量越高,子代更易实现向上流动。最后,使用路径分析法探究子女数量对子代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路径,发现子代的健康状况和社会网络是正向中介变量,子代的受教育年限和户籍状况是负向中介变量。本文的结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三孩生育政策,并为探索代际流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亲子互动是道德传承的现实路径.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家庭中代际关系的变化消解了传统社会亲子间的不对称性,颠覆了代际道德传承的必要性;亲子间传统权威格局被打破,影响了代际道德传承的可行性;亲子间同时代性差异的日益增大,阻碍了代际道德传承的顺畅性;亲子间道德认同的多元化,削弱了代际道德传承的有效性.面对道德传承的代际分化,亲子互动要从独语到对话,从依赖到建构,相互关怀、共同成长,推动道德传承的代际整合.  相似文献   

15.
陈苏 《江苏高教》2020,(11):100-103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传播模式变革,已深刻引发了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变化,不断改造与重塑着中国家庭。文章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的代际文化反哺,将人置于媒介技术营建的环境之中,探讨新媒体环境中推动代际文化反哺的因素、特点以及代际反哺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的影响,挖掘高校学生家庭中的代际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我国养老保障表现出的代际关系分析入手,认为在社会转型的情境中,家庭养老表现出来的利他主义可以转型到社会养老的利他主义。但这种社会层面的代际利他不太可能产生出家庭层面的代际利他那样的道德风尚。从理论上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进步,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这种利他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冲突与融合——现代家庭伦理教育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家庭伦理教育出现了功利化倾向、代际关系错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中国正处于家庭伦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特殊时期相关;也是代际伦理日益显露的结果;并且更与家长自身的素养息息相关。作为家长,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使家庭伦理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计算中国及各省份教育代际流动指数,构建父母—子女教育转换矩阵,分析中国及不同省份教育代际流动的性别差异,并运用多变量回归分析家庭资本各维度对全国及各省份教育代际流动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子女受教育水平有一定的代际继承性,女性教育代际流动指数高于男性,表明儿子的教育代际继承性更强,女儿受原生家庭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相对要小,在教育水平提升方面总体上也比儿子的表现更好;(2)父母受教育水平在不同分位发挥的作用不同,在低分位母亲受教育水平对子代的影响更强,在高分位父亲的影响更强;(3)全国整体教育代际流动水平较高,且处于高流动水平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说明教育的性别不平等在逐步缩小;(4)家庭资本各维度中对教育代际流动影响强度最大的是经济资本,其次是政治资本,再次为文化资本、家庭综合地位,社会资本的影响最小;(5)教育代际流动水平越高的地区,显著影响教育代际流动指数的家庭资本因素越少,显著影响女性教育代际流动指数的家庭资本因素多于男性。基于此,可以通过适当的公共政策影响及改变子女成长的家庭资本,保证合理的教育代际流动,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9.
代际收入流动性反映了经济社会中机会均等的状况,因此,关注和研究代际收入流动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用CHNS的1989—2009年数据,运用优化估计方法并剔除偏差因素,通过建立模型实证估算2009年中国代际收入弹性,其结果整体约为0.6,城市和农村分别为0.8和0.5。该结果表明,与已有国家的相关研究结果相比,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偏高,中国的家庭因素对子代收入的影响仍然很大。进一步地,从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几个方面研究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内在传递机制,其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中国的代际收入传递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资本的影响也很显著。有鉴于此,一方面,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力度,采用多种途径增加民众在享受医疗保健和接受教育等公共资源方面的公正和公平性,另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破除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劳动力流动的壁垒,以及职业隔离和行业垄断等格局,从而提高社会效率,提高动态的机会均等和收入公平。  相似文献   

20.
代际贫困是贫困代际转移的产出,是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本文基于CHNS数据对我国代际贫困表现和特点进行了统计描述,发现按照2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我国的代际贫困现象比较严重。其次,建立计量模型揭示了贫困代际转移的概率,代际收入弹性约为0.8,表明我国的社会流动性低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