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问题儿童的教育一直成为困扰家长和学校的疑难重症.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问题儿童是问题父母的产物,他提出要赋予问题儿童足够的自由和爱,并经常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他开办的夏山学校最初以招收问题儿童为主,并发展成为誉满全球的自由教育示范学校.他的问题儿童教育理念以及在夏山学校的成功教育实践对于问题儿童的教育提供了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2.
华兹华斯曾创作过大量有关儿童的诗歌,探讨儿童与成人之间,或者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大自然的真谛并非人人都能领悟到,在这方面,儿童比成人有更优越的条件.华兹华斯提出了“儿童乃成人之父”的思想,他把儿童看成“最好的哲人”,认为他们能看清“永恒的深奥”.以华兹华斯歌咏儿童的诗歌为切入点,探讨心灵生态回归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对儿童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对儿童成长进程、阶段发展特性、心理状态和心理动因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触及,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他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思想.卢梭对儿童的研究在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开启了儿童研究的大门.  相似文献   

4.
杜威是20世纪著名教育家.适应时代要求,他以经验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为依据,开拓了课程的新视野,他认为学校课程应关注儿童的兴趣,沟联儿童经验世界,社会生活,启迪儿童的思维,激发儿童探索,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使儿童成为社会所需的人.这无疑对我国活动课程研究、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了丰子恺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丰子恺立足于儿童个体的差异性,以儿童本性的把握作为构筑儿童美术想像空间教育的基础.他尊重儿童,将童心的培养视为儿童教育乃至艺术教育上的要点.他认为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提倡儿童趣味本位生活,强调趣味的"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6.
儿童代表一个民族的"未来",鲁迅一生都在关注中国的儿童.在他的译作中,与儿童有关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内容涉及儿童的地位、儿童的教育和儿童文学.本文细致考察了鲁迅所译相关的全部译作,由此探讨鲁迅特殊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一定会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并成为人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到破坏,他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拥有许多儿童读者,他的小说被改编成各种儿童读本、插图本、绘图本、动漫片,广为流传.卡夫卡一直对儿童充满关爱,善于运用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保持一种近似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同时他也受到德国文化中特有的“艺术童话”思维的影响.卡夫卡以童心的纯净,面向这个世界、观察这个世界、描绘这个世界,这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具有一种鲜明的童话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给我的孩子们》中,丰子恺传递了自己对儿童生活的幢憬.他认为成人世界的一些美德与儿童相比是病态、虚假的,父母的不当管教会伤害儿童;他喜欢孩子们的“肺肝相示”,悲哀于孩子的虚假的“感谢”.对作者这些思想情感缘由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10.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他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的德育为先、教育要顺其自然、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及教育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等观点,对于今天我国的学校德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德育要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要善于启发儿童,要寓德于行和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1.
发话主体在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对世界的审美体验融进了艺术语言。发话主体对世界的新的审美体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新的艺术语言也就自然产生。发话主体的艺术语言不仅反映了他对某一具体的事物的审美体验,还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整体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模式是人对世界的模式化的审美体验方式和认知方式。发话主体对传统的审美体验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对传统的表现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超越了固有的表现模式,艺术语言便产生了。隐喻是这种艺术语言得以产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人生活在世界上,在生活中展开自己的生命活动,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活力。儿童作为"存在着",在生活世界中体验着自己"生命之流"的流动,在生活的体验中实现自身的生成,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成人扭曲了儿童的真实体验,应还给儿童在生活世界中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拉斐尔一生主张以美的眼光观察世界,他所幻想的这个世界不是神的而是人的世界,他以自己的才华开辟了艺术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蕴涵着浓浓的东方意味,他的作品笔调是空灵的,静寂的,舒缓的,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和从容的虚美。文学是他一生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寻,体现了他对人生皆苦的体尝,流露出对虚无境界的向往,更代表了他对众生悲悯,对万物怀善的佛心。他的佛禅情怀,让他的艺术世界呈现出一片崇高而纯净的美,恰如朵朵曾经陪伴禅宗冥想入定的莲花,于孤寂中漂浮于茫茫如海的尘世,久久散发出清雅的芳香。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蕴涵着浓浓的东方意味,他的作品笔调是空灵的,静寂的,舒缓的,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和从容的虚美。文学是他一生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寻,体现了他对人生皆苦的体尝,流露出对虚无境界的向往,更代表了他对众生悲悯,对万物怀善的佛心。他的佛禅情怀,让他的艺术世界呈现出一片崇高而纯净的美,恰如朵朵曾经陪伴禅宗冥想入定的莲花,于孤寂中漂浮于茫茫如海的尘世,久久散发出清雅的芳香。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是国际物理年。100年前的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著名的相对论、光量子论等。本文介绍了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的生平、对科学的贡献以厦爱因斯坦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物理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创作心理是一个自然发展变化的过程,受到他的生存环境、性格、爱好、人生际遇以及审美追求等因素的影响。自卑是他心理状态的一个显著特征。贾平凹在超越自卑过程中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他的小说文本的生成动因,也是我们打开其文学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18.
顾城的诗歌中运用了很多不同的颜色意象,这些颜色意象在他的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表达作用。从顾城诗歌中的颜色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中的颜色意象的分析,去解读颜色意象在他诗歌中所起到的不同凡响的作用,进而走入他的诗歌及其思想世界,探寻他的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这位西方艺术的怪胎和探险家,以他“疯子”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荒诞的常人世界。他一生都坚持着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冷眼审视人的真实生存境况。他活着就是为了求证人生的真实境况,求证生命的真正形式和意义。站在这种理解的基点上,本文论述了卡夫卡度其荒诞感。  相似文献   

20.
马克.吐温的自传与其创作的小说之间存在着纪实与虚构的互应关系。他的不少小说都具有明显的黑色幽默元素,从自传《马克.吐温回忆录》来看,吐温小说黑色幽默特点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既充满欢乐又存在隐忧的童年生活,使其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思想;几位亲人的相继离去,逐渐改变了吐温对世事人生的看法,形成其幽默创作中的悲剧潜流;晚年生活的不幸,强化了他的悲观主义世界观;喜爱阅读自然科学书籍,也对形成其创作中的黑色幽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