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的荒诞首先源于被意识到的现实的荒诞,荒诞意识在诗中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对现实的否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朦胧诗"引发了一场大"地震",其最著名的代表诗人北岛无疑是"震中"。北岛以深刻的怀疑精神构成其诗歌深邃冷峻的风格,诗中展现了一个被扭曲、被异化的荒诞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被异化的人们,表现出浓厚的荒诞意识。  相似文献   

2.
北岛早期的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岛诗的“质地”是坚硬的,是“黑色”的。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否定意识,强烈的怀疑、批判精神。这种怀疑和批判,不只是针对所处的环境,而且也涉及人自身的分裂状况;这是北岛“深刻”的地方。在北岛的诗里,意象的使用十分自觉,意象在诗中,处于十分密集的状态,而且他使用的意象,也大多带有某种程度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3.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缘于对“文革”的反思,表现荒诞意识的方法可分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与西方荒诞意识不同,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带有中国本土色彩;荒诞意识最终被默认,在新时期小说中经历了从问题到背景的转换,新时期小说不得不用日常生活来抵抗荒诞,这同时也意味着荒诞意识的“消失”。  相似文献   

4.
北岛的诗历来被认为是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的人文精神的代表,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90年代北岛离开祖国大陆后,他的诗风发生了一定转变,他诗中冷峻、坚毅的风格正在被一种情感细致复杂的现代忧郁精神所代替,北岛的诗可以说由对历史的“回答”转向了对人本身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北岛诗歌话语体现出较明显的隐喻特征,表现出明显人道主义与广场意识,是政治的一种隐喻叙事,但其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过多介入,破坏了诗歌的审美与诗意,北岛作为代表的朦胧诗的影响因此也日渐衰微,最终被第三代诗取代。  相似文献   

6.
异化作为20世纪文学的普遍现象,在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普遍存在,是作家表现社会的一种构思方式,表现了作家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在作品《毛猿》中,杨克被机器异化,对于展现20世纪的西方现实以及人的荒诞的生存处境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爱伦·坡"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思想虽然无法获得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认同,但其艺术创作的多维性使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人群中的人》是爱伦·坡最具现代意识的作品,凸显了爱伦·坡对转型期人类社会精神危机的关注,开启了近现代荒诞叙事之先河。小说以隐喻式的城市书写揭示了现代社会生活的虚无荒诞,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关系的异化,即异化的城市生活场景、虚无的个体身份认同与荒诞的个体生存意识。爱伦·坡对城市人群孤独、虚无的内心世界的描绘,对叙述者与追逐对象追踪动机的探寻,是对社会转型期城市化给游荡者(包括坡本人)带来的空虚与孤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费.索洛古勃的长篇小说《卑劣的小鬼》既具有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逼真性和批判性,又运用了许多现代主义手法来表现时代情绪以及现代人的荒诞与异化。因此,它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而是运用象征、隐喻、梦幻、荒诞和神话模式构建出来的一部极富现代意味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唐彬 《文教资料》2008,(19):40-41
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的小说<裸者与死者>赤裸裸地揭示了战争的荒诞不堪和战争时期人际关系极度异化的困境.本文认为,"荒诞"与"异化"是梅勒在该小说中最集中表现的主题.本文试图运用萨特存在主义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荒诞"和"异化"对<裸者与死者>中的主题进行探析.全文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萨特存在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对梅勒创作的影响.第二章着重探究<裸者与死者>中"荒诞"这一主题.第三章重点从官兵关系、士兵与士兵之间的关系以及男女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分析该小说中人际关系之异化的主题.最后一章根据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命运,联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基本理论,试图探讨出可能的走出"荒诞"与"异化"的困境之路.本文认为,行动是走出"荒诞"的唯一出路,寻找人生存在的真谛才是防止人际关系被异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笼罩浓厚神秘主义氛围的复仇悲剧《原野》以去城镇特征的乡村原野作为叙事空间,以强烈悲剧意识与原始生命意识贯穿全篇完成戏剧文本建构。《原野》文本以渗透日常生活的仪式与诅咒为表达方式,将异化自然空间与异化生活空间作为主要戏剧空间,在荒诞意识与现实空间中完成原始生命意识呈现。  相似文献   

11.
《春宴》表现了安妮宝贝式的“小资文学”的“精神内核”是在当下时代与消费社会合谋,其“时代局外人”姿态恰恰深深融人了时代意识形态建构之中。而物质性细节刻意营造的情调传达出的准意识形态,是作家在严峻现实面前对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建构,是对一代人生活经验的简化。读者被其营造的虚假景观控制并导致主体的“内部殖民化”,主体革命潜能与反抗资本异化可能性的丧失。《春宴》预示了“小资文学”的“贫乏时代已来临”。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有着共同的“异化”主题、反讽意识和现实与荒诞水乳交融的创作手法,因而《促织》可称为东方的《变形记》;但是二者在主题的深度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等方面又存在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13.
许晨晴 《文教资料》2014,(36):95-97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一位作家。《变形记》是其代表作,用写实的手法描写虚妄的世界,通过荒诞的表现形式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现实。从主角格里高尔与周围的人、与生活的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关系的变化,用外化的主观感受进一步表现"异化"的主题,加深了人们对于在这个整体异化的社会中个人反抗的苍白无力,最终仍会被吞噬的悲剧命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欧内斯特·海明威,这位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之一以及“迷惘一代”作家的代言人,是不被列入荒诞派作家之列,因为他的作品不是借荒诞的形式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在思想上却隐含了深刻的荒诞意识。本文将以其力作《永别了,武器》为例,试图分析荒诞意识在这部作品中的表现以及海明威对荒诞人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常以家庭为背景,弥漫着病态甚至变态的荒诞亲情,形成了独特的“品特式”戏剧。品特的创作灵感多源自他对出生地哈克尼往事的记忆,特别是他与几位哈克尼少年组成的“哈克尼群体”对其产生的终身影响。品特爱恨纠结的“哈克尼兄弟情结”弥漫在记忆的深处,不断在其作品中出现,被神话、被扭曲、也被升华,少年时代的美好纯真,在生存重压下被异化,在金钱磨蚀中被变形,面对威胁时被锐化,从而构成了品特戏剧中“荒诞”、“威胁”、“背叛”主题的如影相随。  相似文献   

16.
“荒诞”是法国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哲学美学思想表现的主题之一。加缪认为“荒诞”是人自身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一种相互冲突与抗衡,更是人对存在本身意义的一种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反思。《局外人》小说的内核旨要正是对人类生存遭际中“荒诞”感的刻画与呈现,诠释了“荒诞”意识背后隐涵着种种深刻的生命意识哲理,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以深刻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岛的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末,青年诗人北岛和他的伙伴们的诗开始出现在文学杂志上时,诗坛是怎样被揽动了呵。围绕着这些被称为“朦胧诗”的新奇玩意儿,人们争论了数年之久。如今,北岛作为诗人已被社会所普遍承认,他的诗也逐渐成为传统诗,我们有必要探索一下究竟是他诗中的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吸引了那么多的青年读者,并使其中一些人在困难的时候以此作为自己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特殊的身世遭际和三四十年代的社会背景赋予了张爱玲产生存在思想的土壤,张爱玲以个体的“人” 为切入点,描绘了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人的焦虑、畏惧和异化,以及被抛入荒诞世界中的人往往用自欺来逃避生存焦虑的现象,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注,这是张爱玲存在意识的体现。对文明的批判,张爱玲也表现出存在色彩,存在意识使她的作品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郑珍以忧国忧民之情融入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其诗被称为郑珍时代的"诗史"一点也不为过。郑珍诗与杜甫诗不仅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诗歌所反映出的生命悲剧意识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在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及思乡孤独的个体之悲和社会之悲两大方面,体现了郑珍和杜甫两位诗人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对《局外人》的叙述方式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都把作品的主题归结为主要揭示了“荒诞”。其实,从叙述方式上讲,《局外人》是默尔索面对荒诞和死亡而不屈服,要通过语言重构生活、表明自己对过去的“义无反顾”态度的产物。在默尔索的重构过程中,出现了针对他的两个“法庭”、两个“审判”,即法庭对他的刑事审判、读者对他的道德审判,并因此揭示了两种荒诞。作品的主题也因此更丰富、更深刻。它不仅揭示了荒诞,也表现了默尔索对荒诞的反抗,同时启发读者树立超越荒诞的意识。默尔索则是一个因法庭的荒谬而被扯入“荒诞”中的人,他本人并不荒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