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秋天在哪里》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第一个主题。结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生活,我设计了“秋天的发现”、“秋天的描述”、“秋天的对话”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学会用各种方式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学会在描述、赞美秋天的活动中感受秋天的美,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学会在观察、探究自然的活动中保护自然,从而让孩子们真正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背景:《春天来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找春天”的活动,发现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和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了解赏春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培养一定的环保意识。二、教师准备:反映春天特征的音像、图片资料,以及平时拍摄的一些反映学生各种行为的照片。三、学生准备:1.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公园或田野里去找春天,并记录春天的特征;2.搜集反映春天特征的图画、歌曲、诗歌。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活动情境(老师头戴一个花环出现)…  相似文献   

3.
[活动目标] 一、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其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活动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其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二、培养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活动时间]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活动过程】片段一:课外活动:在阳春三月,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激发学生寻觅春天踪迹的兴趣,利用这次机会,引导学生去寻春,观察自然、观察春天、感受春天的魅力。出发之前,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任务及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具体要求:1、选题:在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中必选内容(3),任选内容(1)或(2)。内容(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寻觅范围:在…  相似文献   

5.
一、活动的提出当前农村小学“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且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为使孩子们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有必要通过实施“感恩教育”,让“感恩”润泽学生心灵,奠基学生生命。感恩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二、活动的实施第一阶…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主题是“生命”。教学目标一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其对生命的思考,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二是要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三是要收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可学生年龄小,如何因文而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命呢?  相似文献   

7.
活动目标: 抓住春游这一契机,以“和春天来次约会”为主题,通过开展“观察春天,欣赏春天,感受春天,留住春天”这种同一主题、不同内容的活动,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春天,积累相关素材,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综合能力及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活动的提出当前农村小学“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且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为使孩子们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有必要通过实施“感恩教育”,让“感恩”润泽学生心灵,奠基学生生命。感恩与爱和慈恩共生,与谦卑和忏悔同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讲的都是感恩。它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  相似文献   

9.
《寻觅春天的踪迹》是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编辑"自然日志",谱一支"春天的赞歌",创作一幅"诗画",这三项活动。本活动课的目的: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观察自然,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对自然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春天在哪里     
第一课时活动目标:1.通过不同的观察途径了解春天里的变化,初步发现春天里的特征。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感受春天到来。3.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培养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一、导语同学们,春天来了,春姑娘就像一位魔术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可是,春天到底在  相似文献   

11.
王妍谊 《考试周刊》2022,(1):163-166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坚实根基.利用幼儿园种植活动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是让幼儿通过种植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讨论分享,在探索中认知自然、探究自然,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在感受世界的无私馈赠中,心怀感恩之心,让教育有温度.同时促进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活动目标:1.领略潜夫山的自然风光,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及遗迹。了解镇原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阅读、写作能力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活动过程:1.准备阶段:确定主题、制订计划。(1课时)2.实践活动阶段:走访调查、搜集资料、实地考察。(两周)  相似文献   

13.
实验简析
  本实验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学会采取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确立一种“关注自然、关爱生命,与自然中的生命和谐共生”的理念,进而学会运用探究法来探索自然界生命活动的现象及其生命活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我们爱和平     
活动目的1 通过观看有关伊拉克战争的电视、图片和文章 ,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 ,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特别是给无辜儿童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 ,更是心灵上的创伤。2 激发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活动准备1 每个学生搜集一则反映战火中儿童生活的图片和文章。2 教师准备“战争实况”的录像及图片。设计理念1 在活动方式的策略上 :活动前让学生自己收集反映战火中儿童生活的图片和文章 ;活动时让学生利用图片或文章自己选择交流方式 ,互相探讨、互相学习、互相感受 ;活动后让学生自己谈谈希望 ,总结收获。2 在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中英语主题情境教学实践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主题情景教学课堂First Aid之中,学生不仅在这一课中学会了与急救相关的英语表达,学会了急救的技能,更学会了“珍爱生命、关爱他人”这一道理,而这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在素质教育环境之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高中英语主题情景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则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各方面素养得以有效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材简析】《我心中的春天》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姐姐的脚步》里的第八课。本单元以儿童在春天里的活动为主线,安排了一系列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季节的变化,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并学会观察、探究和发现。【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通过引导观察、感受,交流、赞美各自"心中的春天"。2.行为与习惯:通过引导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春天在哪里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观察途径了解春天里的变化,初步发现春天里的特征。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感受春天到来。 3.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培养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教学纪实】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大自然,了解她的丰富多彩。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发现和探究大自然的美。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初步渗透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了解大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知道人与大自然密不可分,要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去公园游玩的照片、录像及相关课件;各种水果(切成部分的);教具(树干)和学具(树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前…  相似文献   

20.
一、人文节活动的背景 为实现未成年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引导未成年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适时举办不同主题的“人文节”活动,这无疑可以在未成年人中形成一种倾向性的舆论导向和人文熏陶,并能够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去感受、去领悟、去实践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